課后服務提質,要為教師排憂與賦能
課后服務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切實解決中小學生“放學早、接送難、無人管”難題,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的重要舉措。教師是開展課后服務的核心力量,直接影響著課后服務質量。但是,自課后服務實施以來,教師身兼數“職”,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被打破,學校如何應對這些新挑戰,保障教師權益、調動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建設一支高質量課后服務師資隊伍呢?
以“尊重”為底線
解決教師參與的“后顧之憂”
課后服務施行以來,在一些教師中認同感低,存在被剝奪感、排斥情緒等問題。實際上,深入推進課后服務必須以“尊重教師”為底線,鼓勵教師自覺自愿地投入課后服務工作。
“尊重”意味著引導而非強制。
面對教師參與意愿弱、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可能會造成角色沖突,難以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尋求平衡。為此,要以“排憂”為突破口,從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給予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教師切實解決實際困難,激發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意愿。
另一方面是因為原本就存在的教師負擔過重問題在進一步發揮負面效應。因而,要提高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意愿,學校還需要深入落實“教師減負”工作,精減開會次數、縮短開會時間、變革開會形式、調整開會時間段等,保障教師能夠有時間、有精力、有體力參與課后服務。
同時,學校層面要創新教師管理制度,建構具有人文性、個性化的彈性工作制度體系,推行“調休”“彈性上下班”“教師輪流參與課后服務”等制度,切實保障教師休息權,有效疏解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任務重、時間長、壓力大等難題,關愛教師生活質量,積極幫助教師在家庭與工作中尋求平衡。不少學校已在嘗試對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進行“時間彌補”,實施“雙減假”“自主休息券”“親情假”“應急假”“戀愛假”等制度,為教師“放心、安心”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創造了具有借鑒性的經驗。
“尊重”還意味著認可、肯定與贊賞。
學校層面要創新激勵手段,形成教師積極參與課后服務的長遠機制。遵循補償性原則和激勵性原則,學校可以從三方面進行機制構建:一是可以按照服務時間、學生人數,給予積極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相應的勞務報酬,提升教師的物質滿足感;二是可以在榮譽評定、表彰獎勵等方面將教師參加課后服務的表現作為“加分項”;三是實施“特惠”獎勵制度,為積極參加課后服務的教師提供適當的觀摩學習、休閑放松的機會等,讓課后服務充滿愛意、更有溫度,進而提高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的積極性、價值感、幸福感。
以“開源”為突破口
多渠道分解教師工作壓力
人少任務多,一方面要提高現有教師的積極性和效率,另一方面還要在“開源”上下功夫,逐漸形成學校課后服務的成熟運作模式。
首先,加大教育人力資源經費投入力度,適當提高中小學生師比,努力配足、配齊教師,加強優質師資供給,緩解教師日常教學工作負擔重的問題,為開展課后服務工作提供空間;要適當增加音體美勞專任教師編制總量,優化教師隊伍,為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創設條件;還要創新教師編制管理理念,積極建構教師編制動態統籌機制,加強市域內教師資源流動,確保師資流動與生源變動相適應,有效避免生源劇增造成教師課后服務負擔過重問題。
其次,積極創新課后服務形式,把基本托管與個性化發展有機結合,“分時、分類”落實課后服務工作,開發“1+X”課程模式,在讓課后服務更全面優質的同時分解教師負擔。如合肥市將課后服務分為“普惠托管”和“個性化課程”:“普惠托管”由本校教職工負責;“個性化課程”則與校外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合作,聘請專業性強的人才負責。
還可以通過合理使用政府財政補貼、合理收取課后服務費用等方式,激活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校外力量積極參與,聘請具備資質的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鼓勵志愿者、在校大學生等群體多渠道積極參與課后服務,幫助教師分擔部分工作。有的學校還將每周三定為“無作業日”,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區服務的形式嘗試自我教育。
以“賦能”為著力點
提升教師勝任課后服務的能力
課后服務的定位不同于課堂教學。課后服務不是要講新課,而是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補習輔導與答疑;課后服務不單關注學業,更關注發現學生潛能,拓展學習空間,在校內探索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因此,作為一項教育性工作,課后服務兼具看護功能、安全保障功能以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等多重功能。
對教師來說,這些工作內容是新的、陌生的。一方面要求教師自己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規劃時間,積極提升自我學習能力、教學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學校從更高站位上,從更廣闊的視野中,從更多的組織管理手段上去為教師課后服務能力提升“賦能”。
一是積極開展課后服務培訓活動。在育人理念上,重申“人本主義教育觀”,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課后服務活動的“獨特性”價值,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將深化素質教育和促進學生健康自由成長結合起來。在情感上,接納每個參與課后服務活動的學生,并與之建立積極的情感關聯。在行動上,能夠關愛和尊重所有學生,負責任地回應每個學生的獨特性發展需求,拒絕歧視、排斥、貶低任何學生。
二是積極開展教師之間的對話與合作,通過集中討論、小組交流等活動,及時掌握學情,了解作業布置差異,洞悉作業難易程度,靈活運用集體講解、個別輔導等方式,切實提高作業輔導能力,增強自我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勝任能力。
三是定期組織召開課后服務工作總結會,引導教師學會主動反思,及時發現并解決課后服務工作中出現的新問題,不斷增強教師課后服務工作能力,建設一支高質量參與課后服務工作的師資隊伍,推動課后服務邁向新高度。
(作者雷曉慶系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