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潤芳華 美育人生 ——江西省南昌市實驗中學以“和美文化”譜寫華美樂章
江西省南昌市實驗中學創辦于1980年,是一所全日制公辦完全中學,獲評江西省重點中學、江西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深化實施素質教育典型學校、江西省綠色學校、江西省德育示范學校、南昌市文明校園,是景德鎮陶瓷大學優質生源基地,南昌市首批中小學(幼)音樂、美術學科教學研究基地,南昌瓷板畫研究中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全國中小學音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聯盟校。
學校秉承“尚美向善求真務實”的校訓,歷經40余年的發展,披盡狂沙,真積力久,深厚地積淀了“以和為本,以美為標,標本兼治,和美共生”的和美文化,秉承“藝潤芳華、美育人生”的辦學理念,崇尚“以美立校、以美育人、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促勞”,激發師生的尚美情趣,培育師生的美感素養,提升師生的審美能力,增強師生的立美意識,奠基師生的美麗人生,把美育特色作為引領學校發展的指南。
學校長期以來堅持“專注美育塑藝教特色,多元開放促全面發展”的辦學策略,以美術繪畫、音樂舞蹈及編導傳媒等藝術教育為突破口,逐步把藝術教育滲透到各常規教學中,通過多彩活動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立美能力,完善學生人格,形成學校美育特色,從而實現培養“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基礎扎實、特長鮮明的現代學子”的“和美文化”育人目標,打造“低進高出、高進優出、優進特出、多元發展”的品位高雅的求知殿堂和人文見長的區域名校,為南昌市愛好藝術的莘莘學子提供成就夢想的舞臺。
課改范式:“美的課程”
南昌市實驗中學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積極構建適合本校特點的特色課程——“美的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和審美情懷,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觀察、想象、記憶、思維、實踐操作等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
構建兩大課程體系
學校構建了面向藝術特長生及全體學生的兩大類校本美育特色課程體系,凸顯美育辦學特色。
面向藝術特長生的校本課程,在近40年的特色化辦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斷加以完善,主要包括:美術學課程群、音樂學課程群、傳媒學課程群、藝術實踐課程與藝術活動課程。通過專業的藝術課程傳授專業知識,培育學生的藝術素養,提高學生審美、立美及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升入藝術院校。
面向全體學生的校本課程,在藝術特色辦學的基礎上,著力打造美育文化,旨在依托藝術教育優勢,逐步建成面向全體學生的校本課程體系。包括學科美感課程、藝術必修課程、藝術選修課程與藝術活動課程。旨在激發學生的藝術興趣,培養學生的美感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研發美育特色教材
學校深化高中新課程改革下的藝術班專業校本課程標準及教材的改革與研究,探索編寫高中藝術教育文化和專業課程教學大綱,構建了完整的高中藝術班美育特色教材。
為提升教師駕馭美育課程和專研美育教材的整體實力,學校分批選派音樂、美術教師到對口藝術院校脫產進修。先后有15名教師到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湖北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等重點藝術院校進修學習。
跨學科多途徑開發特色校本教材,在各學科課程教學中滲透美育。編寫了具有地方美育特色的課程資源和校本課程,普通高中藝術類校本教材有《聲樂》《鋼琴》《身韻》《舞蹈》《簡譜教程》《樂理》《音樂欣賞》《色彩》《速寫》《結構素描》等14種。編寫的普通高中文化類校本教材有《<道德經>妙解》《數學之美》《我用英語說中國之美》《歷史三原色》《七彩江西》《環保教程》等20余種。
開發美育校本課程
在美育特色課程體系框架的指導下,學校結合實際開發美育特色校本教材,面向全體學生實施。通過社團活動、選修課、社會實踐等活動,增強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素質得以充分發展。
普及與個性相結合,綜合拓展。各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既傳授學科知識,又進行美育滲透,幫助學生感受學科之美和人文之美。各教研組提煉各學科“和美”元素并加以整合,開發本學科的美感課程即校本特色課程。校本特色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程,高一、高二每名學生必須選擇一門校本課程、參加一個社團,并參加與校本課程相關的社會綜合實踐及體驗活動;非藝術特長生必須通過《識簡譜教程》和《簡筆畫教程》的學習,掌握識簡譜(或五線譜)和畫簡筆畫兩項基本技能,以此落實校本藝術必修課課程目標。為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學校還開設了美育特色選修課程。分門別類、多種多樣、普及性與個性化相結合的課程,綜合提升了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課程設置百花齊放,廣拓路徑。經過多年的美育特色課程摸索、總結和積淀,學校現已形成完備的美育特色選修課程體系,主要分為三大類:文化類課程、藝術類課程和藝體類課程。文化類選修課程。以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為基礎,開設與學科相關的選修課程,主旨在于激發學科興趣、開拓學科視野、提升學科素養,包括中國古代文化、財商教育、經典外語影視欣賞等9門課程。藝術類選修課程。開設音樂類、美術類、傳媒類選修課程,主旨在于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推動美育特色化發展,包括合唱、舞蹈與形體、速寫、色彩、廣播電視編導基礎等。藝體類選修課程。主旨在于全面推動素質教育和美育特色并行發展,包括剪紙、泥塑、籃球、武術等14門課程。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提升品質。學校著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培育學生審美立美能力,不斷發掘高雅藝術價值之美,努力擴寬藝術教育資源,現已將瓷板畫、管弦樂、贛劇等高雅藝術融進校園、匯入課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邀請華東交通大學管弦樂隊為師生演出,聘請廈門大學、江西師范大學等國內高校的優秀專業教師來校授課,不斷開拓創新尋找適合學生藝術發展之路,將美育特色發揮到極致。同時,開設藝術專業周六線下輔導課,包括舞蹈、古箏、葫蘆絲、聲樂、管樂等,充分滿足學生的興趣發展需求,調節文化課程可能帶來的緊張壓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德育模式:“以美育德”
學校德育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用美涵養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說來是倡導“知行合一、尚美向善”的“美的德育”,主要從“美的傳承、美的核心、美的環境、美的探索、美的體驗、美的心靈、美的隊伍、美的盾牌”等開展實施。
綠色生態教育創造美的環境
學校高度重視綠色生態環保教育,研發環保校本教材,開設環保教育課堂。在校本課程建設中自編關注綠色、體驗綠色的校本教材,圍繞綠色生態課堂教學模式,開展綠色生態主題班會,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中。
另外,把綠色生態教育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相結合,將打掃衛生、垃圾分類、不帶一次性包裝食品進入校園、節水節電等日常文明行為習慣作為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考核要求。把綠色生態教育與班級活動相結合,經常開展“我們與低碳”主題黑板報評比及主題班會、環保手抄報評比,通過廢棄物的再利用等各類活動,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從而帶動全校學生的環保行為。
近年來,教研組結合學科知識舉辦環保講座,共舉辦各類大小型環保講座164場,惠及師生萬余人次。2005年受邀參加美國巴金漢姆友誼學校發起組織的多國“愛護環境JEM地球峰會”,2009年成立了創建國際生態學校領導組織機構,建立了一支穩定的環保宣教隊伍,開展環保教育工作。2017年獲得“全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學校”榮譽稱號,是省級“綠色學校”、南昌市首批“生態學校”、南昌市首批“花園式學校”。
多彩社團活動促進美的探索
學校積極開展異彩紛呈的社團活動,先后成立了書畫協會、文學社、器樂團、舞蹈隊、合唱團、動漫社、烘焙社、相聲社、剪紙社、心理社等37個學生社團。社團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營造了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2017年面向全市舉辦的校園文化藝術節和精品社團展示活動,以及相聲社的快板、剪紙社的手工制作和心理社的手語表演《我真的很不錯》,得到社會和同行的高度肯定。
校園實踐活動享受美的體驗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美、在實踐中感悟美、在美育特色活動中鍛煉成長,學校“周周有活動,事事有主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將美育與學生在校、在家的生活聯系起來,與社會實踐活動聯系起來,以豐富的德育活動為載體,通過各種“美育特色活動”體驗,努力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美育素養。現已固定形成了國防與愛國主義教育、節日與紀念日主題教育、社會研學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和校園藝術節五大系列校園活動。
學校“美的教育”實踐成效顯著,教師敬業愛校,學生樂學親師,校園一派和美氣象。南昌市實驗中學多次在全國、省、市各項比賽中榮獲團體一等獎,如舞蹈節目《鄱湖晨曦》、器樂節目《瓷風琴韻·祈福》榮獲全國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和原創獎,其他如江西省第七屆中小學幼兒藝術展演活動器樂一等獎、江西省第五屆中小學合唱節一等獎等,在藝術教育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校友成長為卓有成就、聲名遠播的行業翹楚和興業之才,他們當中有影視明星劉濤、鄧超,《中國好聲音》學員歌手劉柯,德國法蘭克福國立歌劇院獨唱演員易思衡,知名主持人章艷,上海東方衛視主持人汪洋子,交換空間設計師肖毅鋒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學校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按照“新校區,新起點;新規范,新追求”的要求,全面落實特色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推進學校美育特色發展,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打造名校風范,以豪邁的步伐向全國知名、全省一流的美育特色類品牌學校闊步前進!
(黃凌云 羅紅敏 陶國清 吳志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