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氿小學: 綜合實踐課程深化學生探究體驗
為推進教學高質量發展及育人方式變革,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氿小學在綜合實踐課程化運作上做了諸多嘗試。通過創建綜合實踐主題活動,設置基于探究和體驗的課程模塊,學校形成以學生探索為中心的課程結構模式。綜合實踐課程有助于實現多學科的融通學習,促進家、校、社合力育人,從而推動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成長。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
學校聯合宜興市博物館開設“行走博物館”課程,借助場景實地學習,統整各學科知識,關聯地域、社會等資源,將課堂從校園延伸至校外。“行走博物館”課程緊扣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配合各學科的教學計劃,融合各學科知識,形成無邊界課程。學校邀請教師、家長、校職工、社會人士等參與其中,形成全員育人體系。
在“行走博物館”課程中,學校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書本中可與博物館聯結的知識點。“行走博物館——宜興的橋”課程就是依托二年級語文課文《場景歌》中的一句“一道小溪,一孔石橋”,從書本中的“橋”延伸到博物館里的“橋”,讓學生親自去博物館探究橋的結構、家鄉宜興橋的歷史以及創想未來的橋,通過激發學生多角度觀察、多維度思考、多形式研究、多學科知識調用,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塊農田就是一片學習場域
為了讓學生體會自然之美,學校開設了“小氿苗農場”課程。目前,小氿苗成長基地已初步建成,占地約450平方米,分為實踐區和課程活動區。實踐區有50多個菜園,周圍花木蔥蘢,配有各類農作物介紹及學生活動展示欄。課程活動區則配備了戶外一體機、休閑凳等,可容納50名學生戶外學習使用。
“小氿苗農場”課程現已完成征集農場名、招募農場主的環節,最終會發展成跨學科主題項目的學習基地。學校以“小氿苗農場”課程為核心,組成課程鏈,打通學科界限,將知識充分融合。語文課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們一起背誦《四季》,感受草芽、荷葉、谷穗的神奇變化;音樂課上,伴著《四季歌》優美的旋律,學生們在悠揚的樂曲中感受大自然的韻律;美術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來到戶外,在花草中感受大自然的五彩斑斕;科學課上,教師帶學生們辨認黃瓜與番茄兩種植物的花,了解植物生長的特性。通過綜合性農場課程,學生充分學習大自然中的豐富知識。
一場廟會就是一趟文化體驗
本學期開學恰逢元宵節,學校以“萌虎鬧元宵,歡樂中國年”為主題,組織開學第一課。學校將傳統文化引入綜合實踐課程,開展“廟會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廟會場景中觀察體驗、動手探究。
學生們穿著喜慶的服裝,戴著可愛的虎年頭飾,開心地穿梭在廟會中,在熱鬧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民俗的魅力。刻紙、剪紙、刺繡、皮影、捏泥人……學生們被各式各樣的傳統文化藝術吸引,濃濃的中國味兒彌漫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生們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習、對話、體驗、閱讀、實踐、探究、發現,在文化參與和文化探究中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意蘊。
一次尋訪就是一場自主探究
2021年暑假,學校推出“向往的生活”課程。在教師的帶領下,學生們游覽宜興各大古鎮,將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來,有的繪制旅行地圖,有的將彩色圖片制作成旅行手賬,有的拍攝旅游短視頻……學生們在實踐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積極探究。
為了讓宜興文化根植于心,今年寒假,學校開發設計了“向往的生活——舌尖上的宜興”課程。從尋訪宜興美食到采訪美食背后的人,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品嘗宜興味、感受宜興情。接下來,“向往的生活”課程將帶領學生從家鄉宜興出發,走向祖國大江南北,讓學生在每一站的學習實踐中學會調取各學科知識、主動解決問題,在自主探究、主動參與、積極合作中提升綜合素養。
(作者史秀晴系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東氿小學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