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領課堂 設計助力鄉村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設計類專業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堅持“立德樹人、崇真尚美”的辦學理念,近5年來,以思政為引領推動設計類專業的教學與改革。2020年立項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民族地區高校設計藝術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基于課程思政建設的設計藝術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研究成果為改革實踐提供了有效的指導。通過不斷的探索,構建了“黨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模式,將地方紅色資源融入教學內容,突出思政對課堂教學的引領作用,聚焦課堂加強內涵建設,培養推動區域經濟文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設計類人才。
“黨建+課程思政”
構建協同育人模式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將思想政治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吉首大學美術學院融合設計類專業特色,開展特色黨建工作,形成了“黨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模式。2017年開始推進課程思政改革,重新修訂設計類三個本科專業(數字媒體藝術、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和藝術設計領域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大綱,目前已實現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的改革成效。大量教師在慕課、學銀在線、雨課堂等線上學習平臺進行課程思政信息化的建設。實踐課程拓寬教學資源,選擇全國擁有虛擬現實體驗的博物館作為考察對象,借助數字博物館的VR技術,增強現場體驗感,提升學生對考察對象的理解。線上提升思政技能,線下夯實教學基礎,實現了課程思政的線上線下全覆蓋。
黨建與教學結合,開展“建黨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海報設計和“中國紅——國家品牌·民族復興”“設計發展·中國力量”等主題設計,實現了黨建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課堂的延伸。2020年,教師黨員通過網絡平臺帶領學生創作戰疫作品326幅,12幅作品被選用于省級平臺抗疫宣傳。近3年,黨員教師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取得了國賽銅獎三次、省賽一等獎兩次的好成績。
“黨建+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模式,將“課程思政”真正落到實處,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實踐創作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養成團結協作和敬業奉獻精神,引導師生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教學+紅色資源”
聚焦課堂內涵建設
紅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職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與意義。大湘西地區作為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豐富的革命老區,孕育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任弼時、賀龍、蕭克、王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大湘西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賀龍故居和紀念館、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紅軍長征通道會議舊址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吉首大學美術學院在推動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的過程中,聚焦課程內涵建設,將地方紅色資源引入課堂,融入學生的素質教育。利用大湘西紅色文化資源,結合專業特點提煉紅色文化符號,創作出一批優秀的紅色文創產品、紅色IP形象、紅色場館設計作品。在設計方案的不斷調整中,學生深化了對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理解與熏陶。2020年開始,美術學院與張家界市博物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合作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合作過程中,以培育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發揮兩館紅色資源優勢,校館共同探討項目式學習活動,包括項目內容、時間安排、項目設置目標等,并將其納入課程實踐活動,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開展。根據紅色文創開發項目協議,博物館、紀念館提供圖片、影像等素材,數字媒體藝術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師生共同進行產品的開發。產品設計稿件完成后雙方審議研究,選定部分優秀稿件生產制作并投入市場。近兩年,師生共創作紅色主題設計作品219件,其中“馬桑樹兒搭燈臺”紅色文創產品榮獲湖南省博物館文創設計優秀獎。
地方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課堂教學,實現了地方紅色文化、專業技能、思政教育三者的聯動,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完善了教育教學體系。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知識的學習,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有效傳播了地方紅色文化,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產教融合”
設計助力鄉村振興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與具體目標。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提出為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思想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指路明燈,美術學院將扎實的專業技能與優良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鄉村振興人才的培養目標,深度推進產教融合。
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設計類學生實踐能力提出的要求,按照“開放、協同、共享”的理念,以思政為引領,以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從體系、機制、資源構建了“三位一體”的設計類創新能力培養體系。設計類專業加強校地合作,聯合“政產學研”各主體,目前建成12個具有代表性的實踐基地、3個省級創新實踐平臺。學院依托平臺與資源優勢,專業、技能、人才特點,師生組成實踐隊與項目組,深入武陵山各農業合作社及少數民族村寨,挖掘當地的“自然之美、民俗之美”,扎實開展“企業品牌發展戰略、特色農產品品牌設計”等專項工作,以設計之美賦能鄉村振興,助力精準扶貧。
作為區域創新與發展的主體,吉首大學美術學院設計類專業涉及武陵山片區文化傳承、區域生態、農副產品、旅游形象、景觀塑造、美麗鄉村視覺提升等鄉村振興項目。近5年,師生團隊共同服務地方助力鄉村振興,完成設計項目500余項,學生累計參與人數800余人,如“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設計”“墨戎苗寨規劃設計”“張家界大湘西記憶博物館設計”等多個項目。2018年為“湘西十八洞”美麗鄉村創作作品,受到湖南省表彰。近5年來,通過思政引領,學生培育了高尚的社會責任感,樹立了投身鄉村振興的偉大理想。吉首大學美術學院設計類專業40%的畢業生扎根武陵山片區,在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也獲得了思政教育的實踐素材,形成了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吉大模板”。(趙忠鼎 王濃章 李婷婷 張友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