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杰:“辦學就像打球,我挺想贏的”
以競技精神辦學,尊重規則和辦學規律,窮盡全力提升學校品質—— 管杰:“辦學就像打球,我挺想贏的”
管杰一天的工作從早上爬樓開始,巡視教室、進班聽課、跟著廣播操舒展筋骨……體育教師出身,盡管已經當了20多年校長,管杰仍堅持把鍛煉融入日常。每天走8000步以上,工作間隙,他的放松方式是在辦公室的地上放本雜志,做平板支撐。
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管杰在北京十一學校工作了19年,其間有6年擔任學校教育教學副校長。2008年,他從教育強區海淀區“轉會”到豐臺區,先后出任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書記兼副校長、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校長,把北京豐臺區教育集群——方莊區域教育辦得有聲有色。
什么樣的校長是好校長?如何做一名好校長?在管杰看來,校長不能任性,就像打球一樣,尊重規則和辦學規律是前提,同時,也要窮盡全力提升學校品質。
“體育對我而言,是救命的”
1米85的個頭,管杰在人群中格外顯眼,又因常年堅持鍛煉,他看上去比同齡人年輕不少。但鮮為人知的是,管杰幼時患有嚴重哮喘,用他的話說,“差點活不成了”。
學齡前,管杰被放在鄉下祖母家養病。農村空氣清新,視野開闊,人也容易變得活潑。跟著小伙伴下河摸魚,上山找蘑菇,爬樹掏鳥窩,漸漸地,他的哮喘癥狀輕了。
因為身體原因,在學業上,父母反而不太鼓勵管杰去學習,要求他“先把身體鍛煉好了”。每次上完課,當別的學生沉浸在題海里時,管杰就自己拿個球去操場偷偷玩。到了初二,他的哮喘癥狀消失了,病也徹底好了。“體育對我而言,是救命的。”管杰說。
讀高中時,管杰體育特長的優勢顯露出來,他比同齡人高,跳得也遠,作為體育鍛煉的受益者,加上不俗的文化課成績,1985年,管杰考入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學習體育理論專業。
來到北師大后,管杰要強、不服輸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比起其他專業,體育理論專業的學生文化課成績高,但體育專業能力不足,這一不足在院系體育運動會中表現得尤為明顯。怎么辦?唯有多練。有段時間,他幾乎全天泡在體育館里,就連晚上睡覺也在琢磨如何投籃。很快,他入選了籃球隊,身體素質也更為強健。
北師大的環境跟體育院校還不太一樣,學校的人文環境、學術氛圍都很好。他選修了教育系、歷史系、中文系的課程,也常常去旁聽顧明遠、啟功等大師的課。如今回想起那段歲月,管杰感慨:“我能走到校長的位置,跟北師大的教育環境是有關系的。”
哪怕是后來走上校長崗位后,管杰也一直沒放棄學習。他不僅堅持讀完了北師大教育管理專業的碩士課程,還去美國接受了為期三個月的教育管理專業培訓。
2005年,豐臺區政府主責教育的領導找到時任北京十一學校副校長的管杰,邀請他到豐臺區從事教育工作。“當時沒怎么上心。”管杰回憶說。在之后的3年里,豐臺區政府、區教委一直不斷找機會說服管杰。
三年的糾結在2008年有了結果:管杰決定調到豐臺區。豐臺區也給了管杰一個新的發展平臺——在北京十二中擔任書記和副校長。管杰的父輩都是教書的,從小的教育情結使他有種沖動,想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一所學校的品質。
辦學更講究規則,要著眼于人的成長
體育競技比賽注重規則意識,要懂得在規則里獲勝。對管杰而言,辦學更講究規則,要遵循教育規律,他認為,校長的一切行為都應著眼于人的成長。
2011年,管杰調至北京市第十八中學擔任校長,十八中是豐臺區四所北京市級示范高中校之一。“但尷尬的是,當時學校的高考成績在四所示范校里墊底,老師們也比較消沉。”管杰在認真調研和分析后發現,學校的生源、教師隊伍、辦學環境等都亟須提升。
管杰先是在生源上發力,他動之以情,挽留初中校的部分優秀學生留校讀高中。把生源素質好的學生教好固然重要,但在管杰看來,把大部分中等生和學困生帶出名堂才是學校真正的本事。每個基礎差的學生,其成因千差萬別。管杰鼓勵教師們多投入時間去了解這些學生,對他們進行科學診斷,對癥下藥。教師的責任心上來了,學生自然也就進步了。
同時,管杰也在營造一種寬松的辦學土壤。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創造適合他們自由、自信成長的空間。學校改造了校園環境和教學設備,開設了豐富的校本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發展,如學校為期兩周的藝術節全部由學生自主策劃實施,讓學生盡可能體驗生長和生命的意義,真正培養出具有“健康的體、溫暖的心、智慧的腦、勇敢的行”的優秀青少年。
“苦大仇深的教師培養不出靈動、活潑、有創造性的學生。”管杰認為,教師是教育的根本,要營造信任和尊重的氛圍,不把教師盯得太緊,而是讓他們自覺自愿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來。
不鼓勵教師坐班,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同時學校還在工作空間和家庭生活空間外盡可能給教師提供“第三空間”。瑜伽隊、舞蹈隊、合唱隊、睡眠培訓課……教師需要什么,管杰就四處奔走找尋資源和平臺,把給教師“減負”落入常態。
都說一個好校長就有一個好學校,而在管杰看來,有一個好校長必須依靠好老師。一個好老師會帶來一個好的領域,要經常研究教師們的興趣點在哪里,針對教師關注的領域去重點扶持,那么學校就會有新的增長和突破。
管杰的聯系方式對全校師生公開,每個人都可隨時向他提出意見和建議。他希望,在帶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同時,讓他們有滿足感和成就感,并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的成長。在管杰的帶領下,北京十八中的辦學品質連年提升。
引領集群,一枝獨秀不如芳菲滿園
方莊是豐臺區的一個大型社區,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聚集著27所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機構。管杰接任北京十八中校長崗位時,正趕上學校進入教育集群的改革中。“如何操作、有哪些具體實施細節……作為龍頭校的校長,必須親自規劃好這些事情。”管杰說。
在集群內,學校間車程不超過15分鐘,原有學校的物理邊界很容易被打破。而管杰意識到,要想達到集群內資源共享,必須建立信任關系,打破心理的邊界感。
首先是集群的定位問題。作為集群的牽頭人,他最初到集群成員校參觀時,學校打著橫幅——“歡迎方莊教育集群領導到學校視察!”管杰心里一咯噔,事后悄悄和學校領導說,這個關系搞錯了,我們是平行關系,是成員間相互需要的關系,而不是領導關系。
管杰是東北人,性格爽朗、大氣,極具號召力和引領能力。要實現集群內的資源共享,管杰首先想到了給予,先把學校自身的寶貴資源拿出去。比如,十八中有400米跑道的標準足球場以及大音樂廳,集群內學校來租借時,只需登記即可。管杰還經常跑到區教委辦公室,為集群爭取更多項目及合作空間。
時間久了,集群內的信任關系建立了,師資、課程等更深度的共享就成了可能。在集群內,小學教師可以和高中教師一起培訓,不同學校教師交叉站講臺,教師專業成長路徑更多元。
師資的共享也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共享。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生到十八中來上學科類課程,集群內的學生到職校去上職業體驗課程……管杰認為,教師流動、學生跑校等措施,都是集群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所提供的服務機制。學生的選擇多了,更好發展才能成為可能。
在管杰看來,“美”不是用來爭艷,而是因為共享互增色彩,因為協同實現共育。十八中的足球教育、方莊二幼的數字化課程、東鐵營一中的美術教育……一個個種子項目好似蒲公英,在方莊教育集群發酵、復制,最終受益的是每一所學校和整個集群的師生。
辦好一所學校,開辟一條通道,引領一個區域,創出一片天地。管杰希望,通過共同創設集團化優質績效,滿足學生、家長、社會的需要,最終實現集群內學校的價值共生,從而打造區域教育的新樣態。如今方莊教育集群已發展到46所教育機構,管杰也恰如長在豐臺的一棵大樹,在他的引領下,芳菲滿園的教育盛景值得期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