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浐灞第三十二小學 乘風破浪育英才 智慧螢光鑄品牌
在西安浐灞生態區,有一所以“螢光教育”聞名、設施設備先進、功能齊全的現代化小學——西安市浐灞第三十二小學(以下簡稱“浐灞三十二小”)。學校自2016年建校以來,堅持以“在這里,讓每一個生命都發光”為辦學理念,致力于構建“浪花文化”,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引導學生積蓄力量、超越自我,開啟生命的智慧光芒。
“螢火課程”
傳承文化智慧之光
根據《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文件精神,浐灞三十二小堅持走“內涵發展,文化辦學”之路,積極打造學科教育品牌,建設體藝特色學校,并圍繞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校本化實施,開發“螢火蟲特色課程體系”。
在這套課程體系中,包括以基礎課、選修課、必修課為縱向的三級課程和以“螢之光”“螢之翼”“螢之韻”為橫向的三大課程模塊。
在縱向課程體系中,國家基礎課程是重點,并以此為基礎,開設了54門選修課,以及經典劇場、足球、探尋世博、追尋絲路、尤克里里、創客空間、螢火蟲之旅等7門特色必修課,并通過選課走班的形式,充分尊重每名學生的興趣特長,挖掘學生的天賦個性,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自主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身體素質、邏輯思維、社會參與等能力。
在橫向課程體系中,“螢之光”課程以立德修身、身心健康為主要內容,“螢之韻”課程以文化交流、藝術審美為主要內容,“螢之翼”課程以邏輯思維、創新實踐為主要內容。這三大課程模塊全面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發出自己的光芒。
在開齊開好國家課程、打造個性特色課程的同時,學校還以研促教,加強教師培訓,全力推行“螢智課堂”,堅持在語文、數學等學科中踐行深度專題課探究,并以音體美、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為切入點,積極融合各學科知識,打破學科壁壘,在課堂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及合作能力。
生態德育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浐灞三十二小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德育為首,育人為先”,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工作網絡,主張生態德育,即以人本為核心,以學生的人生發展為目標,整合學習、生活、社會等相關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并通過教育的影響,讓人與自然、社會等和諧共生,獲得優化發展的一種德育方式。
學校充分尊重學生個性,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激勵為主,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行為習慣養成,結合“螢火蟲特色課程”,組織學生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公共機構、專題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公益性文化場所等,積極參與德育實踐體驗活動,感悟人生哲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生態德育中,學校積極導入綠色生態理念,以“堅持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為主題,通過“毅行者”迎春徒步采風、“凈化環境”勞動實踐、低碳生活、環保競賽、盆景展覽、插花比賽、“環保小衛士”、“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國際濕地日”、“世界動物日”、“愛鳥周”等活動,對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以及對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關注。
學校還以“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為主題,組織籌建“綠色基金”“綠色銀行”等環;顒樱麄鳝h保知識,分享環保故事,組織學生為環保捐款。
思政建設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
浐灞三十二小致力于思政課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在全體黨員和教師中開展“聚光”行動,加強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和師德師風建設,讓所有教師互幫互助,堅持聚光向上,激發教師團隊潛能,實現創新管理。
與此同時,學校致力于培養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形式,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每周一上午,學校舉行升旗儀式集會,全體師生在升旗儀式上齊唱國歌,誦讀“一訓三風”,聆聽優秀師生在國旗下的講話。
每天7:30,校園里準時響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閱覽室中設置了報刊書架,學生可以每天讀報,了解時事要聞;學校督促家長和學生一起看“直播西安”等本地新聞頻道,鼓勵學生對新聞熱點事件發表看法,引導學生關心時政。
為了讓學生都能接受良好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在每學年有組織地舉行拜師禮、啟蒙禮、成長禮、畢業禮、風箏節、藝術節、學科節、運動會、入隊儀式等“三禮三節三活動”;在每天的晨讀時間,學生誦讀經典古詩詞、《論語》、《三字經》。
學校還將思政教育融入到螢火蟲課程體系中,結合學生知識儲備,以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為基礎,對課程內容進行拓展和豐富,并要求教師結合學科特點,將思政知識點融入課堂教學,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螢智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展示交流、質疑補充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幫助每一名學生幸福成長,像螢火蟲一樣散發光芒。
此外,學校還開設了“陜西的革命遺址”“尋找老紅軍”“時政要聞播報員”等課程,激發學生對黨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責任與擔當精神。
勞動育人
踐行正確價值觀
在堅持“五育并舉”、狠抓德育的同時,浐灞三十二小還在學生中積極推行勞動教育,并從自我服務、家務勞動、公益勞動三方面入手,堅持家校合力,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質。
學校按年級進行勞動項目式學習,如一年級進行“校園大探秘”,鍛煉動手能力;二年級利用用餐、值日、衛生保持等生活環節,通過“我是值日生”“小鬼當家”“我愛勞動”“我是小小氣象員”“我是老師的好幫手”“勞動日”等活動,促進勞動習慣養成;六年級參與社會勞動實踐等。
學校開設第三課堂,結合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節日,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養老院等場所參加義務勞動,奉獻愛心,體會勞動的價值;在“古城尋蹤”活動中,學生尋訪古城西安歷史遺跡,做義務宣傳員,培養家國情懷;在微社區銀行、微超市、微郵局等特色課程中,學生進行勞動實踐體驗,樹立職業精神;在送教、送學、祭奠英雄等活動中,引導學生體會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研學旅行中,學生走進農場,參與摘玉米、打棗子等勞動,體驗勞動的艱辛,感受勞動的快樂。
學校還積極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家長會等途徑,向家長們宣傳勞動教育的意義,幫助家長改變觀念,支持學校的勞動教育,實現家校同步,敦促學生每天參與家務勞動。
另外,學校在課堂教育中,通過學科滲透,帶領學生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開展大氣、土地、水、糧食等資源的基本國情教育;開設“種植園地”生態校本課程,通過學科學習,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正確價值觀。
落實“雙減”
課后服務提效增能
自“雙減”政策推行以來,浐灞三十二小積極響應,以課堂改革、課程優化、作業創新、課后服務、評價改革等“五大工程”為重點,以“課堂+課程”為載體,堅決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組織骨干教師展示課及新教師過關課,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開展“打造‘雙減’好課堂研討交流課”“特色作業設計展示交流”等活動,推進“雙減”落地。
為了實現減負增能,學校對“螢火蟲課程”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和重構,將選修課時間調整到課后服務時間,將專題課、整合課、項目式學習與課后服務中的學科素養進行融合,提高課堂效率,鍛煉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學校認真貫徹《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的文件精神,結合實際情況,形成“3+2+1+0”的課后服務形態,即每周三次學科素養能力提升訓練,包括文學賞析、思維拓展、藝術賞析等;每名學生每周兩門藝術課訓練,包括學校選修課和特色社團;每名學生每周兩次藝術課學習;每周每名學生在原陽光體育1小時的基礎上再增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保證所有作業在學校完成,學生每天回家0作業,落實減負政策,還學生一個多彩的童年。
為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學校在作業設計上采用“兩模式三設立”。“兩模式”即單學科“快作業”和跨學科“慢作業”。“快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研、改,“慢作業”培養學生合作、探索、科研、創造精神。還有“任務驅動式作業”“活動探究式作業”,目的在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三設立”即設立“作業協調員”“作業超市”“作業監督員”,促使減負落到實處。
每天下午,學生自愿參加課外服務。學校提供了舞蹈、籃球、足球、田徑、合唱、武術、播音主持、書法、少兒韓語、創客空間、啦啦操、輪滑、圍棋、陶藝、素描、空竹等4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滿足每名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
在課外服務中,學校對作業輔導采用“1+2”模式,即一名主管教師和兩名走班教師負責輔導學生作業,針對部分學習困難學生,學校專門開辟了精準小班化幫扶,進行答疑解惑。
學校通過問卷調查法、隨機抽檢法、成果展示法、服務質量回訪法等,定期征詢家長和學生對課外服務的意見,完善和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力爭讓學生和家長滿意。
流螢寸心光陰短,浐灞江濱讀書聲。浐灞三十二小將繼續堅守“鍥而不舍,敢于突破”“溫暖光明,自由綻放”的校風校訓,不改初心,砥礪前行,做新時代教育的弄潮兒,譜寫社會主義教育的新華章!
(張杰 于曉龍 程依明)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