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吳區梅荊花園幼兒園 在“田橫頭”里“種教育”
在無錫市新吳區梅荊花園幼兒園,有一片“田橫頭”(吳地方言,泛指田地)。“2011年建園伊始,我們就在幼兒園保留了一塊原汁原味的‘田橫頭’,讓泰伯故里的孩子一年四季都能親近鄉土、縱情田野。我希望園子里的這片‘田橫頭’,種下的不僅是農作物的種子,更是教育的種子。”幼兒園園長姚麗娟說。
種下對探究學習的興趣
“‘田橫頭’有著無窮的吸引力,總會引發孩子強烈的好奇,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小給孩子種下興趣的種子,呵護它不斷生長。”姚麗娟園長說。怎么種、如何長?她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小滿時節,幼兒園“田橫頭”的小麥在孩子們的悉心照料下,抽芽、拔節、吐穗。孩子和教師一起走近小麥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突然“嘟嘟嘟”響起了哨聲。原來是保育員阿姨用麥稈做了一個“麥哨”,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不禁為阿姨的新奇小玩意兒鼓起了掌。
可是,一個“麥哨”的快樂,哪能比自己探究制作更有意義呢?敏銳的教師及時捕捉到孩子的這一興趣點,便開始引導孩子們制作起來。他們發現:“一個小小的麥哨,麥稈的粗細、長短,劃口子的長短,都會影響麥哨聲音的響亮程度;麥稈的嫩與老不同,麥哨的音色也會不同,有的清脆有的渾厚;選擇一頭空或兩頭空的制作方法,聲音也不相同。”麥田中的麥稈成為孩子獨特的探究資源,他們在做麥哨的過程中不斷地去聽、去看、去發現,興趣無限激發,學習不斷延伸。
種下對生活勞動的熱愛
栽苗拔草、澆水施肥、翻地蓋土……這樣的勞動景象每天都在梅荊花園幼兒園的“田橫頭”發生。“賣蘿卜啦,大蘿卜兩塊錢一個,小蘿卜一塊錢一個。”這樣的鄉村集市也成為勞動豐收后幼兒園的一道亮麗風景。
正如姚園長所說:“我們的‘田橫頭’是孩子鏈接生活的鮮活課堂,是孩子勞動實踐的基地。我希望孩子們能在這里領悟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體會到勞動收獲后的喜悅與快樂;希望‘田橫頭’種下的是孩子們對生活與勞動的熱愛。”
每個季節末,幼兒園的鄉村集市就會開集,孩子們忙忙碌碌,穿上小雨靴,戴上小草帽,挎上小竹籃,浩浩蕩蕩來到“田橫頭”。黃瓜掛滿竹架,長得高的需要踮起腳尖剪,還要避開莖葉上的毛刺;辣椒藏在稠密的葉子里,需要撥開葉子采下來;空心菜需要用剪刀一根根剪,留著白桿子。采摘完了,還要投入到下一項工作中——整理蔬菜。首先要進行分揀,把黃葉、爛葉去掉,黃瓜、茄子需要分出大小,這樣可以賣不一樣的價錢,大的貴一些,小的便宜一點兒。其次,需要對齊、稱重、扎成一捆,方便售賣;接著需要標價,讓蔬菜售賣時價格公道。最后是開集活動,孩子們開始了新一輪的工作——吆喝與售賣,忙得不亦樂乎。孩子在播種、管理、收獲、開集等一系列活動中和美好生活無縫鏈接、與快樂勞動有效對接。
種下對地域文化的傳承
著名教育家張其昀說:“東南文化,不在蘇杭,不在京鎮,在無錫之梅里。”梅荊花園幼兒園地處泰伯故里梅里,如何將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孩子身上有效傳承是當前教育值得關注的話題。
姚麗娟園長說:“文化的生命力不在于取代和覆蓋,而在于原汁原味的禮敬與傳承,在于交互融通。我希望我們的孩子在‘田橫頭’進行物候觀察、農耕種植的過程中,讓地域文化的種子無痕根植。”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這是唐朝詩人李白對梅里植桑養蠶活動的生動描繪。5月,在梅荊花園幼兒園“田橫頭”的那片桑樹地里,孩子們忙碌的身影穿梭于此。“小滿乍來,兒童養蠶。”幼兒園養蠶活動也由此開啟。從一個小黑點慢慢成長為“蟲子”一樣白胖的蠶寶寶,再長大、結繭,孩子們也從好奇到害怕、從緊張到靠近。在蠶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照顧弱小,學會辨別多大的桑葉適合喂幾齡蠶,了解什么時候蠶要結繭,認識蠶寶寶身上的花紋是呼吸器官。在看到春蠶蛻變成蠶蛾的情景時,“春蠶到死絲方盡”所代表的意義也讓孩子有了新的感悟。朗朗上口的“蠶寶寶,脫衣裳,脫一件,變個樣”“賣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等梅里俚語也在教師的引領下無痕滲透。養蠶活動把梅里的蠶桑文化轉化為孩子們樂于參與的、具體的、可操作的活動,也將漸行漸遠的地域文化浸潤其中。
在“田橫頭”這個天地課堂里,每一個節氣都有一個“田橫頭”故事,每一個故事中,都能聽到軟軟的鄉音旋律、聞到濃濃的文化氣息。
回望十余年的旅程,梅荊花園幼兒園始終堅守著“田橫頭”這片教育之土,讓孩子在探究中學習、在勞動中體悟、在文化中徜徉……“田橫頭里種教育”的理念已然在這片沃土上不斷生根、發芽、壯大!
(楊海鳳 陳淼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