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羅湖區翠園初級中學“三風”課堂探索的有效實踐
教有新方 學有心法 ——深圳市羅湖區翠園初級中學“三風”課堂探索的有效實踐
深圳市羅湖區翠園初級中學的一間錄播室里,數學教師戚紀正在展示一堂寓教于樂的新授課——“反比例函數與面積問題”。緊張刺激的1V1互動答題、妙趣橫生的動態課件、讓全班踴躍參與的快問“趣答”……多種新穎的教學手段穿插其中,讓教室化身為創意迸發、充滿探秘之趣的歡樂海洋。
下課了,學生依然沉浸在探究數學奇趣的快樂之中,圍在戚紀的身邊,說著,笑著,表達自己在課堂上的感受和收獲。為了不影響下一節課,在戚紀的催促下,學生才戀戀不舍地散去。幸福洋溢在戚紀的臉上,她的數學課就是這樣充滿魅力。
在研討會上,羅湖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黃纓評價道,這堂課是一堂非常精彩的數字化“思樂課堂”展示課,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服務教學,用小游戲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學生在樂中學,學得專注,學有所獲;引入“趣答”,及時收集學生解題信息,實現了數據驅動決策教學。
這堂數學課,是翠園初級中學開展“三風”課堂之“風格”課的優秀課例之一。
“三風”課堂的發端要追溯到2020年。這年10月,在羅湖區教育部門力推數字化“思樂課堂”研究的背景下,翠園初級中學著手開展“三風”課堂教學研究,通過“三風”課堂教學研究和展示探索構建翠園模式的數字化“思樂課堂”。一年多來的實踐證明,這項教研教改舉措,讓教師教有方,讓學生學有法,真正實現了“雙減”背景下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提升了翠園的教學質量。
“三風”課堂吹響號角
以賽促改主動求變
作為羅湖區備受青睞的優質初中,翠園初級中學一直勇立羅湖課改的潮頭。早在2012年,學校就大膽探索“415”課堂教學模式,以生為本,將課堂還給學生,在實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2020年10月,乘著羅湖區推進數字化“思樂課堂”的春風,翠園初級中學吹響了新一輪課改號角,以“三風”課堂展示活動探索翠園模式的“思樂課堂”,構建智能時代高效愉悅的課堂教學模式。所謂“三風”課堂,即以“風骨”“風格”“風采”為三大主題,分別開展45歲以上資深教師“風骨領航課”、30—45歲中青年骨干教師“風格示范課”及30歲以下青年教師“風采展示課”。
周小榮校長是翠園初級中學“三風”課堂的倡導者和設計者。作為深圳市十佳校長,他始終堅持“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的辦學理念,遵循教育規律,讓教育于潤物無聲中悄然花開。面對新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他賦予學校“傳承、開拓、賦能、創新”的新管理理念。面對新課改,他提出以“三風”課堂賽課的形式促教師主動求變,不斷改進教與學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學科思維能力,提升師生的生命狀態。
很快,“三風”課堂這項溫和又不失競爭性的改革得到了教師的積極響應。第一輪歷時3個月的展示,90多名教師主動參與“三風”課堂,占全校教師的一半以上。31名資深教師參與“風骨”課堂展示,其中55歲以上的教師有15名之多。他們中有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國家奧數高級教練、省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深圳市優秀教師、羅湖區功勛園丁……
教者積極,聽者更踴躍。除本校教師累計聽課近千人次外,“三風”課堂中還有許多展示課升格為區級、市級公開課,吸引了兄弟學校同行數百人前來“取經”。
2021年10月,為深度探尋“雙減”政策下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進一步推進數字化“思樂課堂”的研究與實踐,翠園初級中學啟動了“三風”課堂展示活動2.0版。
“我們要帶學生到哪里?如何帶學生到那里?我們現在把學生帶到了哪里?學生為什么沒有到達那里?”這是周小榮校長在大會上向全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關乎課堂的有效性,是評價“三風”課堂的關鍵,更是課堂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這些問題,也引發了全校教師的思考和討論。
于是,2.0版的“三風”課堂以“聚焦課堂有效性”為主題,圍繞課堂有效性的4個維度——課堂目標的“精”、課堂方式的“活”、課堂思維的“樂”、課堂效果的“實”,深入推進“三風”課堂教學研究,打造翠園特色的“思樂課堂”。
為了真正落實“提質增效”,他還完善了課堂行動的“翠園表達”——從規范和創新教學設計入手,以教案和學案設計為切入點,細化備課磨課、評課議課流程,有計劃地開展“課改論壇”“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同課異構”“異課同構”等活動。
“在課堂實現‘精、活、樂、實’的前提下,我們提出‘個性、多樣、有趣、有效’的思路,歡迎老師們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展現更好的自己。”周小榮校長如是說。
老中青三代齊上陣
奉獻課堂“饕餮盛宴”
教師宋紅瑋是省級教育科研先進工作者、羅湖區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為了充分發揮名師的引領和表率作用,她帶頭上起了“風骨”課。頗為新穎的是,她將展示課和工作室研討活動相結合,與曾華、古煥英兩名教師一起,創造性地提出了“三人共上一堂課”的設想,得到了學校的大力支持。
在這堂名為“以讀促寫”的初三作文課上,第一環節“閱讀理解”首先由曾華從一篇中考閱讀材料《舊物總關情》引入,啟發學生從標題入手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第二環節“由讀到寫”由宋紅瑋帶領學生從閱讀材料中尋找寫作“支架”;第三環節“寫作指導”則由古煥英結合學生寫作實踐,讓大家自己動手運用“支架”審題布局,升格作文。“三個環節”銜接自然,一體推進,得到了聽課領導和同行的高度評價。
這堂課不僅展現了翠園“風骨”教師精湛的教學技能,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翠園人精誠團結的團隊文化。課后,宋紅瑋用“翠園‘風骨’課是老師們‘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一種精神境界”來表達對同事由衷的認同和欣賞。回顧研課磨課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她動情地說:“翠園的很多老師都把自己活成了一束光,一束照亮自己前行的路、又溫暖了別人心靈的光!”
執教8年的教師馬蒙是“風格”教師的優秀代表。她擅長用數字化平臺呈現初中地理的生活性、趣味性、故事性,真正將有趣、有味、有度、有愛的課堂還給學生。在初二地理課上,她巧設情境,從“一滴水的進京路”著眼,帶著學生在《中國的水資源》中探尋“水脈”的奧秘;結合《航拍中國》紀錄片以及學生的旅行經歷,開展課前5分鐘“大美中國”系列講演活動。她啟發學生在設計內容、制作PPT的過程中不斷滲透學科思維,不僅將所見所聞講出來,還要通過地理圖示的方式畫出來。她帶領學生開發的“廣東省趣味地理(手繪版)”被評為羅湖區第二屆品質課程,她本人也被評為深圳市“教壇新秀”。
“這一切榮譽的取得,是因為我走在了教學改革的春天里,跟隨學校課改的腳步上下求索,在‘三風’課堂中尋找教育的初心。”回顧自己的成長史,馬蒙激動地說。
在“風骨”“風格”教師的帶動下,青年教師的“風采”課堂自然也不甘落后。在七年級生物學《植株的生長》一課中,教師謝萌通過有趣的視頻導入,運用數碼顯微鏡觀察根的結構并實現結果實時分享,運用希沃授課助手將學生的課堂作業呈現在屏幕上進行展示與講評以及線上布置作業等手段,延展教學時空,加強師生互動,使課堂科技感十足、有趣而高效。
從2020年至今,翠園的“三風”課堂一直火花不斷,還涌現出了學科跨界的融合課堂。語文教師李雪菁和數學教師黃纓在教研時一拍即合,以語數兩種語言共同解讀“正方形”。李雪菁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高超的課堂把控能力,帶領學生品讀《正方形的鄉愁》,與文共情;黃纓則從數學角度,帶領學生研究正方形的性質與判定,解讀“方形文化”。這堂誕生于“草根”的創新課堂,不僅得到了專家的好評,也讓學生興味盎然。
名師薈萃的“三風”課堂展示,奉獻了翠園課堂教學的“饕餮盛宴”。正如教師宋紅瑋的評價,“三風”課堂展示了包容多元的課堂教學形式,尊重教學藝術的個性化,鼓勵每一個生命個體的思想綻放,賦能每一個高質高效的課堂,呈現出翠園課改的大襟懷和大智慧。
“提質增效”效果顯著
打造羅湖教改亮色
教育家梅貽琦先生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翠園初級中學之名,很大程度上在于“名師”這塊金字招牌。“三風”課堂展示活動為翠園老中青三代教師搭建了展示和成長的平臺,起到了興教研之風、促科組發展、顯學校特色的顯著效果。
“三風”課堂展示,在校園中營造了熱烈濃厚的教研氛圍。學校每年請專家對“三風”課堂展示活動進行階段性總結,每年推出一冊《數字化“思樂”課堂“三風”展示活動教學設計匯編》;結合課改中發現的問題,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其中周小榮校長主持的“通過‘三風’課堂展示活動構建和推動數字化‘思樂’課堂的翠園模式研究”被列入羅湖區“數字化思樂課堂”專項課題。
“三風”課堂展示,激勵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思維模式,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實現了跨越式成長。一年多來,翠園教師捷報頻傳:數學科組教師戚紀和姜翠亭參加首屆“京師杯”全國中小幼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展示活動,分別獲得全國一等獎和省二等獎;語文科組教師宋紅瑋參加“語文報杯”全國語文微課大賽獲二等獎;生物科組教師謝萌參加廣東省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中學生物學科決賽獲一等獎;地理科組教師馬蒙參加深圳市中小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大賽獲二等獎……
數字化“思樂課堂”的構建,不僅讓翠園教師“教有新方”,更讓學生“學有心法”,實現了由好學到樂學、會學,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進化過程。學生和家長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在“依‘教育所是’而行,達‘自然而然’之境”的辦學理念引領下,翠園初級中學探尋適合“讓每一名教師健康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的教育生態,以“三風”課堂展示活動構建翠園模式的數字化“思樂課堂”,真正實現了“提質增效”,成為“雙減”背景下羅湖教改的一抹亮色,在區域基礎教育中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三風’課堂還將從2.0版走向更高版本,我們一定會將課改進行到底。”周小榮校長對學校未來的課堂和課改充滿信心。(高博)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