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一〇七高級中學 謀變求新追求卓越 實干興校繼往開來
中原腹地,有一所潛心研究生本教育的中學——鄭州市第一〇七高級中學(以下簡稱“一〇七高”)。作為鄭州市示范性高中,學校歷經了移交地方、初高中分離、創建高中新校區的發展歷程。自2014年9月以來,一〇七高在校長張獻雨的帶領下,上下齊心協力躬身踐行改革創新,實施生本教育,開辟出了一條優質高效的跨越式發展之路,實現了華麗轉身。
深挖文化內涵
激發強大動力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也是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一〇七高針對實際校情,重建學校文化,激發前進動力。根據學校50年的發展、傳承、積淀與升華,師生積極參與,經過反復總結提煉,將學校文化定位為“啟明星文化”:寓指一〇七高是正在冉冉升起的“晨星”,是開啟希望、開啟光明、奠基人生輝煌的“啟明之星”。同時,確立了“啟迪智慧、明人未來”的辦學理念,鑄就了“啟智明德、求真尚美”的校訓,凝練了“自信自強、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形成了優良的教風、學風、校風,為人才培養目標奠定了基礎。
基于上述精神文化,學校因地制宜創建優美環境、墻體、班級、宿舍等文化,融入師生工作、學習、生活中,內化為師生品質,從而喚醒、激發師生崇高的情感和強烈的進取心,成為師生員工心理和行為的內驅力,真正發揮出引領、促進的作用。目前,學校正憑借文化的力量,在中原大地上煥發著勃勃的青春與活力,書寫著教書育人與文化傳承的動人篇章。
加強隊伍建設
提升教師能力
近幾年來,一〇七高以“雙新”為契機,不斷加強教師培養,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進一步轉變教師觀念。觀念變,天地變;觀念不變,原地轉。提高教師對辦學理念和思想的認識,既要會教書,更要會育人。對一小部分不擅長育人的教師,學校采取通俗易懂的辦法啟發他們,讓他們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為學生心中的好老師。這樣,才能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學習,二者正如學生的兩條腿,只有兩條腿同時走,他們的人生才能走得對、走得遠、走得好。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引導激勵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四個引路人”。舉行師德演講、征文等活動,培養有人格力量、有愛心、負責任的教師,讓他們做到以德修己、以德育人、以德施教。并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年度考核、績效考核、崗位聘任、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的首要標準。
以科研促教師專業水平提升。以《啟智》《明德》兩個校刊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鼓勵教師積極撰寫教育隨筆、小論文、教學反思等。2021年,教師們投稿120篇,有六項省市級課題成功立項,其中“鄭州市道德課堂的構建與區域推進”被鄭州市教育部門遴選為鄭州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并進行了推廣應用。
強化梯隊培養,實現各美其美。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梯級隊伍建設,構建“首席教師—骨干教師—青年教師”三級教師梯隊,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制定首席和骨干教師發展規劃:搭建平臺,多方培養,開展“請進來,走出去”培訓活動;邀請省、市教研員、專家對其課堂、論文等進行全面診斷、指導。加大力度對青年教師進行培養:實施“青藍工程”,進行線上線下的培訓、拜師、磨課、匯報課、課型研討、階段總結、考評會及參加專業知識測試,激勵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這樣,力爭讓青年教師一年過關、三年成骨干、七年成名師、十年成專家。
人文管理。學校秉持為教職工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的初衷,要求干部進行“走動式管理,近距離服務”,深入一線,了解教師們的所思所想,于細微處顯真情。實施暖心工程——四必訪、四保障等;積極開展文體活動,豐富教職工生活。以人為本,彰顯暖心“大工程”,讓教師有獲得感、歸屬感、幸福感。
深化課堂改革
提升教學質量
在廣泛吸收各兄弟單位精華和持之以恒實踐探索的基礎上,學校深化課堂改革,實施生本教育,打造生本課堂,落實“三步九段式”教學環節,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隨著“雙新”的到來,學校加大課堂改革力度,深入探索生本課堂教學模式,突出“以學生深度學習為本,以學生素養發展為本”的核心內涵。在“生本”思想引領下的課堂轉型已經不是對傳統課堂的“修修補補”,而是課堂教學的革命性變革。學校重塑教學改革目標,重建課堂評價標準,明確要求:課堂全部達到“規范課堂”標準,60%達到“高效課堂”標準,20%達到“精品課堂”標準。雖然生本教學對部分教師來說是一次痛苦的蛻變、一種破繭成蝶的掙扎,但對學校教育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
在生本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積極探索新授課、練習講評課、章節復習課、小微專題課等不同課型的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一科一法”教學范式。加強學科融合,強化實踐育人;加強學情分析,尊重學生差異,指導教師制定幫扶學困生計劃;實施分層教學、分層作業,促進教學和作業不斷提質增效,推進生本課堂向深度、廣度和寬度發展。
生本課堂的深入推進,完善了學生管理評價體系,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習態度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使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低進高出、高進優出,教學質量節節攀升。
堅持“五育并舉”
培養精彩學生
學校圍繞立德樹人的總體要求,積極推進生本德育特色建設,培養身心健康、品學兼優、素質拔尖的精彩學生。
強化禮儀教育,培養文明素養。良好的禮儀、習慣是一個人外在形象的標配。學校通過升旗儀式、班會課、主題教育活動等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和禮儀教育,讓學生了解、掌握與日常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形象禮儀、校園禮儀、生活禮儀、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知識,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個有素質、講文明、懂禮貌的時代新人。
活動育人多樣化。精心設計、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體育活動、藝術活動、實踐活動等,以鮮明正確的價值導向引導學生、激勵學生,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品行。學校通過校園、班級十佳之星評選,展榜樣風采,引領校園向上風氣;通過十八歲成人禮,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擔當社會責任;通過體育運動盛會,鼓勵學生強身健體,奮力拼搏,三大經典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家校合作,共同育人。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密切家校合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家教、家風教育,樹立科學的育兒觀念,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習慣,幫助孩子確定成長目標,切實履行好家庭教育職責。
如今,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更需加強家校合作,共助學生健康成長。
體藝特色創品牌
個性成長放光彩
多樣化發展,不僅是學校的一種辦學規劃,更是學生發展的一張藍圖。學校確立了“體藝育德,塑造品行;體藝育智,啟迪智慧;體藝育勞,健全人格;體藝育情,張揚個性”的體藝學科特色育人理念,扎實推進普及性特色活動與專業性體藝培養相結合的教育體系,面向全體學生實現有教無類的教育,使學生的發展從傳統的高考“獨木橋”步入“成才立交橋”,為學校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學校以排球運動為“龍頭”,帶動啦啦操、乒乓球、美術、播音編導等社團的發展,按照“普及—提升—特色”發展路徑有效推進,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課和文化課,促使學校教學質量穩步提升。2021年6月17日,一封來自河南省球類運動管理中心的感謝信為學校增添了一抹亮彩——優秀畢業生、校排球隊主力張超凡成功助力河南男排青年隊進入第十四屆全運會決賽,被北京體育大學錄取。
看今朝躊躇滿志
展未來豪情滿懷
新校建設順利推進。時代給予了一〇七高發展的機會——高中外遷,學校在政府部門及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正在發生關鍵性轉向。在鄭州10所高中外遷選址中,一〇七高面積、位置都更為理想。學校還是10所學校開工典禮的主會場,將于今年8月竣工、招生。
新校謀劃繪藍圖。近幾年,學校進行了全面改革,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系統架構,各方面工作都有新的突破。在即將遷入新校區之際,一〇七高人將進一步更新理念,加強思想政治修養,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力爭實現彎道超車。
50周年校慶再提升。2022年,是學校建校50周年,將開展校慶系列活動,以展現學校50年來的光輝歷程和辦學成果,提煉辦學經驗,全面提升學校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近幾年,學校辦學成績不斷提升,獲得“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示范校”“全國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河南省文明校園”“河南省教育系統示范家長學校”“鄭州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示范校”“鄭州市普通高中教學創新先進單位”“鄭州市平安校園建設先進單位”“鄭州市中小學德育先進單位”“鄭州市五一勞動獎狀”等數十項榮譽稱號。
舉世看今朝,邁步從頭越。今年,對一〇七高來說必是一個改革之年、發展之年、創新之年和豐收之年。全體一〇七高人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助力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用智慧與力量,辦一所文化底蘊深厚、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優質高效的示范性高中!
(張獻雨 張紅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