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 賡續文化基因 用“《詩經》+”拓寬育人生態圈
新時代新的育人目標呼喚育人方式的變革。“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20年前,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四十七中”)就萌生了一個有關“《詩經》+”的夢想,當兩千多年前的《詩經》與這所國家“雙新”示范校相遇,育人便有了全新的生態。時光不語,歲月不言。如今,這所國家示范校不僅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雙新”改革路,更交出了一份屬于這個時代的答卷。
探求本真,擘畫育人“新藍圖”
普通高中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好普通高中教育,對于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增強高等教育發展后勁、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為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2021年7月,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示范區和示范校名單公布,全國共確立了33個示范區和99所示范校,四十七中名列其中。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立德樹人為導向,主題教育、綜合課程、深度學習等教育內容與方式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學校推出自己的實踐方案。
在新的高中課程方案中,高中教育的課程總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具有科學文化素養和終身學習能力、具有自主發展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也為學校在教育內容與方式方面的變革定位了新的坐標。
對于教育,四十七中人有自己的理解。在他們看來,具有感知能力的個體與外部世界開始聯系的時候,教育就已經發生了。教育是與生命相伴相生的。
在四十七中的“厚文化”教育理念中,“厚”既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厚”與教育的目的和過程是一致的。“真正的好學校一定是一所厚重的學校。”而學校的意義是一同行走、成長,向未來、向遠方。《詩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詩教”源頭、“五經”之首,具備豐富的綜合育人功能。2002年,四十七中啟動了“《詩經》文化”課程研究項目,將“《詩經》文化”融入學科教學,讓詩和遠方同行。
在四十七中人看來,教育改革從本質上講就是向著教育的原點——“人”的回歸,教育將“對人的生命的成全”作為價值追求。這不僅是教育人的初心,也是教育人的使命所在。
靶向賦能,串起課程育人“新載體”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載體和關鍵環節。改革的核心就是課程育人。四十七中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理念轉化為生動的實踐。
2015年,四十七中被確定為河南省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示范學校。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體,課程的品質決定著學生未來的方向。四十七中致力用“《詩經》文化”浸潤師生成長,以文化人,潤物無聲。學校的一草一木,不只是景觀,更是課程的有力載體。將景融入課程,是學校改革的勇氣,更是學校改革的魄力。
四十七中以“風雅頌”為主題內容,按照“賦比興”的表達方式,讓《詩經》里的花草在校園綻放,讓《詩經》中的經典場景在學校重現。碧桃樹下,學生吟誦著“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柳樹旁,學生吟誦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木瓜樹下,學生吟誦著“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不僅體現了草木承載的情感,也充分彰顯了學校的古樸與厚重。
除了校內資源,師生還“打破”心中的校園圍墻,以《詩經》為“媒”,巧妙地開發了一些獨特的資源。資料顯示,《詩經》的305篇詩歌中,涉及中原的有146篇,占了近一半,中原在“詩”里,“詩”里有中原。
“雙新”教育改革明確要求學校要開展情境化教學,關注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問題,以培養學生關注現實世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四十七中用行走找到了《詩經》通往這個時代的入口。
從黃河到淇水,再到“孔子周游列國”線路,學生從《詩經》出發,走近那些曾流淌在《詩經》里、滋潤著中原大地的河流,走近那些與歷史有關的遺跡、景觀,用腳步追隨先輩足跡,用體悟感受文化思想。行走過程以項目驅動為形式,不僅打破了學科壁壘,實現了學習的有機融合,完成了從“解題能力”到“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升華,也打通了育人與學科有機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精準發力,挖掘新時代育人“支撐點”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四十七中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也進入了課程改革的“深水區”。
“雙新”改革的實施,需要強有力的教研支撐。四十七中全面加強學科中心建設,深入改革教研管理模式。各學科以大單元整體設計、任務群、項目式學習建構學科核心素養,以校本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先后開發了“地理室外活動研究”“剪紙藝術”等50多門校本課程。
“雙新”示范校建設,教師是關鍵。如何在“雙新”改革中打造一支能披荊斬棘的隊伍?四十七中從未停止探索。學校舉行了“人人一節‘雙新’代表課”活動,并舉辦了“雙新”背景下的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討交流等活動。每一次活動都是學校在“雙新”改革中追求卓越的縮影。
與此同時,四十七中完善教師崗設評價機制,讓能干的教師有平臺、樂業的教師有所獲,促進教師團隊的自主發展與共同發展。優秀教師的成長,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動力、注入了活力、壯大了實力。
作為全國智慧校園建設實驗學校,四十七中以數據驅動教學評價,遵循高考改革新導向,變革教學觀念,建立素養導向的智慧課堂教學體系,充分發揮課堂主體平臺作用,用智能助推質量提升,努力將目標定位從知識立意轉變為素養立意,將學習方式從教授型轉變為探究型,將課程評價從追求結果轉變為關注過程。
效能漸顯,打造現代化育人“新范式”
在“雙新”改革推動下,重構學校育人體系,是時代賦予的重托。如何回答普通高中“怎樣培養人”的時代命題,四十七中一直在探索,如今已經形成了育人新生態。
學校的《詩經》文化綜合課程榮獲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通過《詩經》文化綜合課程的學習,學生樹立了文化自信、形成了文化認同,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國際交流活動中通過書法、剪紙、茶藝等形式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傳播使者。
學校統整各類資源,開設了“跟著《詩經》識植物”等指定專題課程,結果顯示,94%的學生認為課程開設有意義,95%的學生喜歡綜合課程學習方式,學生的多方面素養得到了提高。
目前,學校學生完成“《詩經》文化”相關學習成果30項,獲得各級各類獎項100余項,學生從傳統課堂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這一切,都是學校“雙新”改革成果的證明,也充分彰顯了這所國家“雙新”示范校的使命擔當。下一步,四十七中將進一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體系,建設指向滿足學生興趣的“綜合課程超市”。未來,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育人方式變革的融合創新方面,學校將進一步拓寬維度,擴大覆蓋面,形成跨區域課程聯盟,借助信息技術開展線上課程,使課程資源的共享面持續擴大,為新時代教育發展、人才培養、文化魅力等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鄭州市第四十七高級中學的校園處處彰顯著“以促進學生不斷成長、全面發展、‘五育并舉’、個性張揚為本”的教育追求。學校提出的“美麗整潔的花園、和諧溫馨的家園、平等對話的學園、師生共長的樂園”“四園”愿景正在成為現實。(葉小耀)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