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科項目化學習推動育人方式變革
項目化學習能夠豐富學生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以深化教學改革為突破,強化學科實踐,推進育人方式變革。浙江省杭州市競舟小學近年來融合學科實踐性與生活學科性,嘗試探索小學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有效路徑,通過統籌學科特質、學校資源、教師能力和學生需求等相關因素,踐行學科實踐育人,將學生素養培育落實到各學科實踐項目中。
微處入手:學科實踐項目的開發路徑
教師們教育教學中的“金”點子,都是實踐項目開展的基礎。學校降低學科實踐項目的準入門檻,簡化項目流程,鼓勵教師們用較短時間來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課堂教學的微處理、課程資源的微設計、校園資源的微開發,都可以納入學科實踐項目。音樂教師的云上音樂會,美術教師的校園動漫等,這些微項目都從教育教學的細微處產生。
將教育問題、教育設想轉變為研究項目,是一線教師普遍存在的短板。學校鼓勵教師用簡短的語言描述實踐項目的目標和步驟,在線填寫項目申報單。組織團隊力量對項目申報單進行解讀和審核,幫助教師們梳理研究脈絡、整理研究素材、制訂研究計劃,降低項目操作的難度和復雜性,呵護教師們的研究熱情,助力實踐項目的有序開展。
學校鼓勵教師從課程資源、周邊資源和校本特色等維度開發學科實踐項目,將生活實際引入到教學中,審視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培育體系,尋找課堂內外互相結合的實踐內容,構建學科拓展類項目。如撰寫植物觀察日記,就融合了科學和語文的教學要求。綜合考察環境,挖掘周邊公共場館和社區場地等可用資源,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實踐性項目,達成學校與社會教育一體化。
集群樣態:學科實踐項目的常態推進
同年段、同學科、同教齡的教師們,困惑和問題會比較一致,對于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抱團研究可以聚集力量形成合力。學科之間存在融通性,項目之間可以互相借鑒,教師能力和特長可以互補。學校在申報實踐微項目的基礎上,對相關項目進行整合、規劃與重組,形成項目集群。
學校從共同育人目標出發,整合學科、校本、周邊等各種資源,構建“集群式”實踐項目,鼓勵項目融合,支持教師們抱團合作,助力項目對接。如三年級語文的習作單元有觀察日記,三年級科學也要求學生寫觀察日記。語文教師和科學教師進行雙向對接,形成目標相近、資源共享的項目集群,既減輕了師生的負擔,也提升了項目的質量。
微項目是研究的起點,對于有一定研究基礎的教師,鼓勵他們做長研究,做系列性研究,將實踐微項目轉變為課題研究,形成論文和研究成果。比如,有數學教師嘗試“非紙筆練習”的實踐微項目,經歷數周時間,深受學生歡迎,學校鼓勵教師繼續探索,形成系統性研究,課題在區級立項,形成多篇論文和成果。
研教一體:學科實踐項目的保障措施
培育項目先行者。讓一部分教師以拓荒者的視野,對項目進行試水,鼓勵某一門學科或者某一位教師先行嘗試,在項目實施中發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總結經驗,在項目反思中獲得能力提升。由資深教師現身說法,介紹實踐微項目過程中的所得所思,為其他教師提供指引,鼓勵更多成員參與其中,營造實踐項目的研究氛圍。
關注教師成長性。從學科角度對課程進行規劃,明確各個學科實踐項目的實施要點,形成實踐性項目推進的常規步驟。學科實踐項目的開發與實施能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教師研究能力提升后,又保障學科實踐項目良好運行。借助實踐項目,將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育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教研訓一體化,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工作效率,推進學校各項工作的良性循環。
保障研究持續化。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尋找學科之間的融合點、校內外資源的融合點、家校合力的融合點,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減輕師生負擔。在實施過程中,從學科、學校、學生和教師等維度出發,降低準入門檻,讓每個教師都可以適度參與。從學科專業特色出發,整合相關資源,促使學科實踐性項目集群化,著力打造項目支持體系,確保實踐性項目推進過程中有支持、有保障。在評價過程中,鼓勵正向激勵評價,借助各種平臺展示實踐項目階段性成果,鼓勵教師持續研究。
(作者舒俊波 周愛芬分別系浙江省杭州市競舟小學科研室主任、校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