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艱辛而幸福的“教育農夫”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19  閱讀:次   |
42.9K

  我是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于1978年走進南京師范大學,就讀地理系。那時候的大學生,信仰“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學習”,在那個年代,許多著名教授都在本科生教育的講壇上,我永遠記得畢業于劍橋大學的地理教育家李旭旦教授在一次學生會議上對我們的教導:“你們是師范學校的學生,不要希冀自己成為地理學家,但要努力去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

  工作40多年來,我從未后悔過自己的職業選擇。每天行走在校園,感到十分幸福,面對一批批孩子的成長,眼前仿佛是一片片蓬勃的森林,天天與教師們交流,總感到自己在成長。我相信,教育是農業,我就是一位幸福的“農夫”。

  我的三段職業經歷

  大學畢業后,我被分配至江蘇省重點中學——位于無錫市的梅村中學。三個月后,因一位老教師生病,我被推上了畢業班的教學崗位。回想那情那景,至今仍心有余悸。當時的我,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市、縣兩級教研員的指導下,憑著滿腔激情,硬是扛下了高三教學的重任。在校內外拜師、四處求學、刻苦鉆研中,艱辛探索課堂教學。連續12屆高三教學,讓我漸漸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先后獲市、省高中教師評優課一等獎,成為無錫市第一個破格晉升的高級教師。

  重點中學嚴謹的教風、追求卓越的文化熏陶,培養了我讀書、寫作的職業習慣,奠定了我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專業素養。在梅村中學工作期間,在鄭志遠、周秉均等幾任校長的指導下,我從一名青澀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較成熟的學科帶頭人,并經歷了學科組長、團委書記、教務主任、副校長等多個崗位的歷練。

  1994年9月,無錫市委組織部把我從梅村中學調至天一中學,1995年2月起全面主持學校工作。在天一中學任校長的24年,我和全校教師共同努力,使學校發展成無錫地區、江蘇省一塊響亮的教育品牌。學校高水平通過國家級示范高中評估驗收,成為江蘇省創新人才試點學校,并創辦天一實驗學校和天一中學國際部,學校的辦學水平躍居省內一流,成為江蘇省首批高品質高中。同時,學校辦學文化在全國有了一定影響,《天一科學院:學生自主學習模式探索》獲2014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校園生態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獲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恒者行遠,路是一步步走的。40多年的執著探索,讓我從一名稚嫩的青年教師成長為了省特級教師、省首批教授級高級教師,努力成為李旭旦教授所教導我們的“一個優秀的教師”。

  2018年9月,我進入無錫狄邦文理學校任中方校長。與近百位外教天天生活在同一個校園里,東西方文化差異巨大,常有許多工作爭論,但在東西方的教育爭論和相互研討中,我有了這樣的結論:東西方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未來教育、全人教育,但在教育過程和教學方法上,仍有著較大的差異。由此,如何“既喝咖啡也喝茶”就成為我近幾年重要的研究方向。一晃又4年過去了,“閱讀外教”“聆聽窗外聲音”等中外比較教育研究,又有了許多鮮活的故事。

  像農夫熱愛土地一樣熱愛校園

  回顧近30年的校長經歷,我常常汗顏。當校長的前十年,尚年少氣盛,雖以滿腔熱情和責任心投入工作,但終日忙碌于各種具體事務中,時常不能令師生、家長們滿意。總的來說,那時還是一個思維稚嫩的行政型校長。

  探索是艱辛和跌跌撞撞的。正是在這種實踐中,我才逐漸認識了學校管理,理解了教育,領悟到教育是一種慢的事業,教育,真的不能簡單。其間,我多次參加江蘇省和教育部的校長培訓,也有機會數次參加校長團外訪,吸取了一些發達國家和許多高品質學校的現代教育理念。

  隨著工作經歷的增加以及對學校管理的長久研究和深度反省,我才真正認識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那段充滿哲理的話:“校長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領導,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領導。”

  在學習—探索—反省—修煉的基礎上,近30年在普通高中與國際學校的校長經歷,讓我漸漸形成了“不把校長當官做”的校長觀,努力建設團隊和運行機制成為我對學校管理的重要價值追求,也有了“校長應該是校園里的‘教育農夫’”的自我要求:校長要像農夫熱愛土地一樣熱愛校園;校長要像農夫呵護莊稼一樣呵護學生和教師;校長要像農夫那樣辛勤耕耘,耐心等待作物的成長與豐收。

  我一直認為,學校文化才是掌握學校走向、提升辦學水平的真正力量。建設學校精神和共同愿景,一直是我和我的團隊工作的重中之重。例如,“敬業奉獻、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天一精神”已成為天一中學高位發展的重要力量,生態校園、溫馨家園、文化圣園、數字校園的“四園愿景”真實地推動了學校高品質發展。

  因為堅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我千方百計地倡導“鼓勵”的學校文化和“熱騰騰”的師者情感,期盼、相信、幫助的教育力量已彌散在學校的教育行為中,激發了一批批學生自我成長的內驅力。

  把課程“種”在校園里,是我數十年的堅持。孩子們每天的校園生活中,不僅應有課堂上的知識學習,還應該有校園中各種充滿童趣的活動。天一中學校園里有300多種樹,有百草園、生生農場,有許多的小動物在漫步,生態校園已經成為天一中學校園最顯著的特點。

  我認為,孩子們的學習與成長,有豐富性才有選擇性,有選擇性才有更多的個性,由此,我不斷推動學校與高校、高新企業和其他高中的合作,共建豐富課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重點是課堂改革,近20年來,我把目光聚焦在課堂,讓課堂里有更多學生的參與,讓學習過程產生更多學生的思考,呈現出“更多選擇、更多舞臺、更多個性發展”的生動學習局面。

  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40多年來,與無數家長、教師、學生的交流,使我真實地了解了他們的內心想法。與眾多校長同行的交流,極大地豐富了我的管理經驗。我也在40多年中有了一定的“教育行走”的經驗,借鑒、吸收了許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因為這些交流和行走,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寫作。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有個習慣,只要在學校,每天晚上巡視完校園后,我都會堅持在辦公室讀書和寫作。幾十年點點滴滴的教育思考猶如涓涓細流,漸漸匯成了我關于教育、關于學校、關于學生、關于教師、關于課程等主題的經歷性反省。進入國際學校4年,有了天天與外教同行常態研討的機會,“既喝咖啡又喝茶”的管理實踐,使我對多元文化和教育國際化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幾十年來,筆和紙終始在我身邊。稍有空隙,我便會寫下一點思考。我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基于我40多年的實踐性探索,對若干教育主題進行了較深入的思考,形成了一些教育主張。今年,我會出版《我的教育主張——一位校長的文化思考》,全書約30萬字。對這一主題的思考,大約有兩個觀點是最重要的。

  其一: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座金礦。

  在教育實踐中,如何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如何看待個性各異的孩子,如何耐心幫助成績不夠理想的孩子,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首先要面對的問題。

  在我看來,基礎教育決不是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把每個孩子煉成鋼,而是應確立孩子對生活、對人生的熱愛,從而滋長并強化善良與仁愛之人性;敏感于每個孩子的個性優勢并去發現它,并及時地予以個性化的幫助,進而滋長每個孩子對科學或人文、藝術等領域的個人興趣,進而發展為對某學科、某領域的愛好,乃至內心的無限向往。

  當今天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走向深水區,有一個話題必須正視并深度研討,那就是“教育是農業,還是工業”?

  其二:我相信,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工業生產過程是一個原料加工、產品復制的過程。工業生產過程可以設計好模式,制定好標準化的流程,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意志毫厘不差地批量生產出一批又一批標準化產品,而農業生產則洋溢著生命的基因色彩、季相變化與農作物生長過程的復雜性。

  相信教育是農業,在教育實踐中,就是教育過程與教學方法要反對一刀切,反對標準化,反對簡單化;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要摯愛每一個學生,承認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科學把握學生成長的規律;就是要提高教育者勞作的精細程度和耕耘的水平,用愛心、細心和耐心守護、幫助學生的成長。

  有人說,未來已來,我不大同意這種說法。但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傳統教育必須變革,我們也越來越感受到了,傳統教育正在悄然變革中。

  新世紀以來的課程改革,我們吸收了全人教育、自主學習、項目研究、校本課程等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線學校常態化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許多變化。“未來學校變革”已頻頻出現在許多論壇和學校項目研究中。江蘇、四川等省正在積極探索的“高品質學校”或許就是“未來學校變革”實踐性探索的典型范例。

  當我們瞭望世界,我對未來教育、現代課程、優秀教師的資質有了更美好的憧憬:我相信,未來的學校,在校園生活中,學生的眼睛是更明亮的,孩子們的笑容是更燦爛的,現代課程體系必將更加豐富、更有選擇性,所有教師更具有同理心和耐心。

  (作者沈茂德系江蘇省無錫狄邦文理學校校長、江蘇省天一中學原校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