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武勝中學校 “潤賢至上” “五育合一”譜新篇
千里嘉陵,灌溉武勝沃土;上善若水,潤澤莘莘學子。坐落于白鶴棲息地、五馬歸槽處的四川省廣安市武勝中學校(以下簡稱“武勝中學”),歷經歲月滄桑,一路走來,書香飄逸,四季芬芳。
武勝中學創建于1927年,雖幾易其址、幾易其名,但將“以人為本,潤賢至上”的理念銘記于心。學校以“明德嘉士,睿智賢勝”為育人目標,發揚“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武中精神,秉持“嘉陵潤賢,江流致遠”的育人理念,不斷深化“五育并舉”,以完善細致的“五育”課程體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有序開展“五育合一”實踐探索,推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有機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德育勵志,潤賢有本
“德不孤,必有鄰。”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也是社會賦予學校的責任和使命。
圍繞“五育合一”潤賢教育模式,學校從導德(人格魅力)、立德(核心價值)、固德(三位一體)入手,扎實推進立德樹人工作,構建讀思行批、演講比賽、法治講座、緬懷英烈、紅色遠足、陽光體育節、陽光藝術節、科創活動節、學成展示節等活動課程,有序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春風化雨般地實現德育目標。
在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中,學校推行“德育精細化考核”,完善班主任工作的各項考核、檢查制度,抓實管理細節,提高工作執行力;推行“德育副班主任”培養、考核制度,調用德育副班主任做好學生心理疏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關工作。在武勝中學這方沃土上,有一群辛勤耕耘的園丁,他們甘做“人梯”、愿為“紅燭”,從一支粉筆到兩袖清風,從三尺講臺到四季耕耘,從導德到立德,從立德到固德。
在加強學生德育工作方面,學校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精心設計“開學第一課”“我為老師唱首歌(班會、手抄報、征文評比)”“樂學進取:時間管理”“提高網絡安全意識,預防和制止沉迷網絡,監督舉報不良信息和網絡犯罪”“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沖刺期末”等主題班會;組織開展“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小小百家講壇”讀書小明星活動;與此同時,學校加強對共青團和學生會工作的領導,加強團組織建設,開展各項富有特色的青少年活動,指導共青團、學生會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豐富校園文化,創辦校報《智慧武中》和校刊《啟智》。
上善若水,潤德無聲,百年武中,玉汝于成。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武勝中學在德育品牌建設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一套內容豐富、層次分明、行之有效的德育體系。
課改啟智,潤賢有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武勝中學的活水就是課改路上的“以道啟心,以心啟智”。
學校以“i課改”為突破口,將現代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借助“OK教育平臺”和“OK平板”,踐行智慧教育的核心理念,成立課改專家小組,指導智慧課堂常態化教學工作,在市縣兩級智慧課堂賽課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與此同時,學校不斷開展創新工作,高位引領求蛻變。豐富網絡資源,擴展教師視野;改變檢查方式,夯實備課組活動;推廣網上閱卷,提高教學針對性;制作《工作簡報》,引領師生共成長;借助英語批改網,提升寫作指導針對性;借助名校資源,助推教師專業成長;借助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資源,推動特優生培養;全校教學樓設立開放式書吧,建設書香校園……
結合工作實際,學校將智育定位為“通智”——明智(多元智能)、啟智(核心素養)、優智(“i課改”),有計劃、有重點、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設置學科提升課程(學科思維課程、學科方法指導課程、學習習慣培養課程、學科導學課程)、自我效能課程(生涯規劃、心智訓練),通過理論提升、智慧講壇、教后反思、研磨課題、學科討論、專家引領、研磨課型、共享資源等方式,高效實現智育目標。
以深化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核心,以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為新課改陣地,學校積極拓展教育內涵,逐步形成了“智慧課堂”課改模式和智慧校園創建模式,走“以研促教”“科研興校”之路,迎來春色滿園、一路繁花。近3年,學校立項省市縣各級科研課題18項,結題10項;全校教師在各類報紙雜志上發表、獲獎的各類科研論文共計400余篇,組織編寫校本教材21本;13名教師獲省市縣級各類公開課獎項。
強身健體,潤賢有力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武勝中學弘文尚武,以“文以修身,武以強體”為辦學思想,通過運動與健康課程、生命與安全課程,以心理測評、家長學校、陽光課間、“3+N”活動、專業訓練、科學作息、科學膳食、管控手機、體育運動節等為內容,實現體育目標。
以護體為根本,培養良好習慣。設立“文明使者”學生監督崗,深入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等系列主題活動,組織各班認真扎實開展“三大步”勵志教育活動。在全員育人導師制下,學生每天累積心理資源,逐漸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增進對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認知認同,從而內化為健康的思想觀念、外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以健體為導向,做好常態鍛煉。扎實推進“三進校園”和“3+N”活動。成立校園、年級、班級男女足球隊,定期舉行高中一年級足球聯賽、高中二年級籃球聯賽和高中三年級趣味體育比賽,全校陽光體育節等,活躍了校園氣氛,豐富了校園課余生活。成立賽艇、皮劃艇隊,并強化運動隊訓練,各級各類比賽均取得優異成績,捷報頻傳:近4年參加四川省運動會及四川省賽艇、皮劃艇錦標賽,金牌數、獎牌總數和團體總分均為全省之首。
以得體為目標,涵養陽光心態。實行全員普查心理健康,整體掌握師生心理健康狀態;開放心理咨詢中心,積極接受學生咨詢,情況特殊的及時在學校心理健康領導QQ群中交流,及時對個別學生的心理極端現象進行干預;組織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上專門開辟了《育賢東風》主題欄目,家校共育,開展了“青少年心理發展特點”“傾聽孩子的心聲”“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幫孩子走出學習迷茫期”等多期活動,受到家長的普遍關注。舉辦“乘風破浪·青春向陽”心理健康游園會,通過心靈涂鴉、心理測試、心理知識、乘風破浪、妙筆生花、手腳并用、同心擊鼓、心語心愿等游戲,為高三學子減壓,讓他們以陽光心態備戰高考。
尚美而行,潤賢有品
美是有力量的。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誠如蔡元培先生所說:“一個完整強健人格的養成,并不源于知識的灌輸,而在于感情的陶養,這種陶養就在于美育。”
武勝中學之美,美在地域,碧波浩渺,山水清幽;亦美在教育,尚美而行,潤賢有品。學校構建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育體系,帶領學生賞美、尋美、創美。
賞美貴在深入,不能浮光掠影、走馬觀花。學校別出心裁地開展了“四名”工程,即讀名著、賞名畫、誦名詩、唱名歌,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力、人文素養與美學品位。
美不僅僅是外貌。對武勝中學來說,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都是美育體系的一部分,缺一不可。學校以規范儀表、規范言行、話劇表演、藝術社團、陽光藝術節等為內容,實現以美培元、以美化人的美育目標。
武勝是剪紙之鄉,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就可以制作出一幅美妙的藝術品,被譽為“川東北民間藝術瑰寶”;武勝特產竹絲畫簾,歷史已逾千年,早在北宋年間就被列為皇家貢品。學校開設藝術欣賞課程、藝術創作課程,為傳統藝術注入新活力,通過剪紙、竹絲簾畫、書畫等,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學校用愛和真情為學生護航,讓每一個生命精彩綻放。在武勝縣第十三屆藝術節中,《對話1919》獲語言類一等獎,《乘風》獲舞蹈類一等獎。師生美術作品數十人次獲獎,剪紙工作坊獲專家及參觀人員一致好評。
勞技創新,潤賢有道
武勝中學依托實踐走深走實,安排勞動教育課,掛牌成立勞動和實踐教育基地,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勞動教育理念和實踐形式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譜寫勞技創新“精技”三部曲——信技(通)、勞技(熟)、科技(創)。
勞技課程是武勝中學的必修課。學校開設常規技術課程(廚藝、園藝、攝影等)、創新技術課程(創客、人工智能等)等,以平板運用、清潔校園、內務日新、廚藝園藝、社區服務、擔當家務、創客體驗、科技創新節等為內容實現勞育目標,增強學生的勞技意識,培育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學校成立科普社,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并鼓勵學生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和科學態度,提高科技創新和實踐能力。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在校長周德興看來,“五育合一”是一種育人實踐。每一種教育行為,都可能對學生的生命成長產生綜合影響、引發綜合效應;各育的成長效應往往相互貫穿、相互滲透、相互滋養。學校的目標就是要育賢才、立賢德、培賢能,以潤德、啟智、強體、尚美、精技為基本目標,全員、全面、全程、全心、全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我們在武勝中學不僅學得知識,還不斷開拓視野、強健體魄、掌握技藝、學會審美,得到全面發展。莎士比亞說:‘凡是過往,皆成序章。’我要說,每次體驗,都是成長。”學生的心聲,是對學校教育的充分詮釋。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武勝人以弘揚嘉陵文化為己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干創新,成就“川東教育璀璨明珠”之美譽。學校先后被授予四川大學“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校”、四川省中小學校風示范學校、四川省中小學實驗教學示范學校、四川省“園林式單位”等300余項殊榮。
千里嘉陵,龍騰武勝;百年武中,潤賢有成。全校師生以建設“川東典范,巴蜀名校”為指引,豪情滿懷,銳意進取,朝著更高更新的目標闊步前進!
(周德興 徐勝良 李瑤)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