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的確需要從娃娃抓起
近日,“性別平等童書100”書單在深圳發布。入選圖書包含故事圖畫書、性教育科普圖畫書、傳記圖畫書、童話、幻想小說、歷史小說等,滿足了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的讀者需要。
隨著觀念的進步,性別平等教育的重要性,在今天已經毋庸置疑,它已經逐漸被納入各個階段的教育體系之中。不過對于這份性別平等童書書單,可能還是有不少人好奇,性別平等教育為什么要從缺少足夠認知能力的娃娃抓起?
我們要認清一個科學層面的事實——對孩子來說,它不僅僅是初、高中生,或者大學生的事。就像這份書單的一些讀本建議閱讀年齡低至3歲所顯示的,它甚至是小學生、幼兒園孩童的事。
比如,外國作家杰妮恩·桑德斯在《我們之間沒有區別》中,提到一個形象的例子——“我們的女孩在女生專區只能看到粉紅色和‘可愛’,而我們的男孩在男生專區只能看到藍色或灰色。”也就是說,大眾對于性別角色差異的塑造,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習慣。
它的直接后果,是固化了我們對性別的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認為女性不適合從事一些技能型的職業;或者男權觀念深厚,認為女性不適合在職場打拼,只適合在家帶娃、做家庭主婦。由此衍生男女之間的不合理社會分工,對女性的歧視、貶低等各類問題。
男女之間當然有一些生理上的區別,但事實上,這種區別被傳統觀念給放大了,對男女兩性不同的社會期望、要求和限制,在很多時候是不合理的。
那么,既然房間的顏色、服裝的顏色、玩具的選擇、起名等因素,在幼年時期就會讓孩童的性別角色意識萌芽,從娃娃抓起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就顯得更加必要了。畢竟,性別觀念一旦成形,偏見一旦養成,再去糾正就會相當困難。
這正是此次“性別平等童書100”書單的意義所在。而從報道來看,這些書單經過了精心篩選,在很多細節方面重新樹立了一種故事范本——比如傳統的兒童敘事,都是王子拯救公主,而這份書單的《紙袋公主》一書,則塑造了一個公主通過智慧拯救王子的故事。
另外,基于社會對女性的刻板印象,這些書單遴選了一些在非傳統女性工作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的女性傳記,比如科學研究、野外探險、計算機等領域的女性。在傳統觀念看來,這些都是男性強項的工作領域,而類似“女性傳記”書單的篩選,則有助于打破這種刻板印象和認知。
換個角度看,首份系統書單的出爐,也是對家長和學校等教育主體的一種喚醒,讓教育者意識到性別平等教育時間關口前移的必要性。
事實上,近幾年來,性別平等教育在現有教育體系中的權重確實是在不斷提升。比如,2021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到,大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全面推進,促進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學校教學內容、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發布“性別平等童書100”書單這類實踐,可以讓性別平等教育將更加有的放矢。當然,這也是一項長期工程。
對家長來說,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提升性別平等教育的自覺意識;而對于學校來說,要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常規教育的范疇,同時積極開展各類教育主題活動,為孩子營造性別角色塑造的良好教育環境。
(作者孫銀標系湖北省京山市孫橋鎮小學教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