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以夢啟心 筑夢前行
何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創建于1951年的福建省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以下簡稱“二附小”)在辦學進程中形成了以“夢”為主旨的辦學理念,以“啟夢教育”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秉承“追尋夢想、為夢踐行”的學校精神,確立了“培育懿德品質、根植靈動智慧、鑄就陽光身心、書寫文化人生”的辦學宗旨,堅持“夢啟心、慧礪行”的校訓、“學起于正、夢圓于行”的校風、“演繹海絲文化、彩繪童夢之花”的環境文化主題以及“海絲·童夢”為主題的辦學特色,開啟夢的大門,播撒夢的種子,綻放夢的花朵,結滿夢的碩果,全力打造泉州市優質學校,幫助莘莘學子以夢啟心,筑夢前行——
推進“1369”
打造“啟夢教育”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著眼于全面發展、長遠發展。
為加快落實核心素養,二附小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加強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的培養,注重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的發展,培養和發展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改革、育人模式變革、評價機制創新等路徑,創辦品質學校。
學校以“啟夢教育”為辦學核心理念,構建“啟夢教育”環境、課程、活動體系,堅持和完善各項制度,推進實施啟夢教育“1369”計劃——“1”即以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中心,“3”是指啟動學校建設工程、教師發展工程、學生成長工程,“6”是指打造語文、數學、科技、藝術、體育、心理學六大團隊,“9”是指落實啟夢課程、啟夢講堂、啟夢沙龍、啟夢舞臺、啟夢懿德園、啟夢紅領巾、啟夢研學坊、啟夢百家堂、啟夢心理學堂等九項舉措。同時,學校踐行UGS(U是大學,G是政府,S是小學)聯合辦學模式,協同創建傳統文化傳承示范校、家校合作示范校、教改示范校、教育實踐基地示范校等,攜手塑造校本課程特色校、體育教育特色校、STEAM教育特色校、融合教育特色校等。
以文化人不僅需要實實在在的有效文化載體來落實,而且需要無形的、適宜的文化環境來落實。學校分設新舊兩個校區,老校區以“海絲”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題,新校區以“童夢”作為校園文化建設主題。學校以培養“懿德品質”為工作目標,著力建設美麗校園、溫馨校園、文明校園、文化校園、活力校園、創新校園、智慧校園、平安校園“八個校園”,以此推進品位學校建設。
在此基礎上,學校突出“童夢”特色,以“記憶和培養”為工作思路,開設“啟夢足球”“啟夢籃球”“啟夢太極拳”“啟夢八段錦”“啟夢文學”“啟夢書法”“啟夢演講”“啟夢合唱”“啟夢棋社”“啟夢科創”等十大項目,通過優秀的校園文化熏陶師生的心靈,引領全校師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教與學,潛移默化地彰顯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
近3年來,學校師生在國家、省市區級各項賽事活動中獲得120余項榮譽,其中,《兩小兒辯日故事新編》和《海絲緣蚵殼厝》在第十屆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節上獲得一等獎,實現了零的突破。科創、八段錦、朗誦、戲劇等學校傳統項目參加福建省青少年兒童科藝機器人創意錦標賽科藝制作、福建省青少年健身氣功錦標賽、福建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福建省中小學生(少兒)戲劇展演均獲佳績。課本劇《半夜雞叫》《秉筆直書》獲省級一等、三等獎,《菊兒》獲省級二等獎。以“海絲·童夢”為特色的足球、課本劇、閩南童謠、合唱等項目也在泉州市各項大賽中折桂摘冠。
深植文化積淀
處處書香洋溢
泉州是閩南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東亞文化之都,閩南文化歷史悠久,輝煌燦爛。在泉州市政府部門高度重視下,二附小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注重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確定了“學習傳承、挖掘保護、傳播弘揚、創新發展”的傳承目標,提出了閩南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在校園”的傳承方式,讓學生從小就得到閩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哺育。
泉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5項,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多達36項。為推動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二附小深入落實“海絲·童夢”特色,從多個方面入手,學習、傳承、保護、傳播和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讓閩南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學生心中。
在環境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建設有海絲文化墻、海絲文化館、海絲小劇社、海絲文化廣場、海絲班級名人牌、海絲樓道宣傳等,讓學生在環境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課程文化建設方面,學校開發了《海絲泉州》校本課程六冊,分別融入到六個年級的課程教學中。一年級第一冊《方言俗語》,介紹閩南的方言俗語、諺語童謠;二年級第二冊《民俗民風》,介紹閩南的民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三年級第三冊《名勝古跡》,介紹閩南的名勝古跡和海絲遺跡;四年級第四冊《名人歷事》,介紹閩南的名人歷事和事跡精神;五年級第五冊《曲藝文化》,介紹閩南的戲曲、音樂和民間舞蹈;六年級第六冊《改革發展》,介紹閩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成就。此外,還有《泉州傳統戲曲》等,介紹高甲戲、梨園戲、提線木偶戲、布袋戲和打城戲,讓學生在多彩的課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浸潤教育。
在活動文化建設方面,學校打造“六個社團”,進行“六個品牌活動”學習。一是閩南童謠社,誦閩南童謠,以學習傳承閩南方言俗語、諺語童謠為主。二是閩南講古社,講閩南故事,講閩南名人歷事、閩南古街巷歷史故事傳說,傳導名人精神品質。三是閩南南音社,唱閩南南音,學習傳承南音藝術。四是閩南藝舞社,繹閩南舞蹈,學習閩南民間舞蹈。五是閩南小劇社,演閩南小劇,學習梨園戲、高甲戲和木偶戲以及以戲曲為元素的課本劇。六是閩南研學社,做閩南研學,主要是到閩南地區實地參觀,讓學生在活動文化中得到體驗。
與此同時,學校與泉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合作,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中心泉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工作站,著力從閩南文化理論與實踐層面進行引領和指導;與泉州師范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合作,建設南音傳承基地;與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泉州市豐澤區藝華梨園戲傳習所合作,建設高甲戲和梨園戲傳承基地。通過經常開展泉州高甲戲進校園、打城戲進校園、提線木偶戲進校園、泉州南音進校園等極具“海絲”特色的文化活動,讓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生根發芽。
在推進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進程中,學校先后被授予泉州市豐澤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梨園戲)(高甲戲)傳承基地、泉州市閩南文化傳承基地學校、泉州市歌唱基地校等稱號。“閩南優秀傳統文化‘533’傳承模式15年探索與實踐”榮獲2020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梨園戲《高文舉·玉真行》《陳三五娘·賞花》獲省二等獎。高甲戲《連升三級》片段獲省、市一等獎,并參加2020年泉州春晚,獲得選送參加全國小梅花獎評選資格。
打造魅力講堂
提升研學品質
在新時代新形勢下,教育事業對教師隊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附小從戰略高度認識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為更好地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質,加快全體教師的專業成長,二附小高度重視課題研究,積極申報各級課題,通過課題研究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提高課堂實效性。學校教師在6個專家團隊的引領下,不僅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育科研工作,而且積極撰寫論文,在各大刊物發表并出版專著。近3年來,學校教師共發表CN級文章200多篇。其中,《傳統戲曲進校園的思考與實踐——以泉州傳統戲曲為例》在《中小學校長》上發表,《談中小學生主題班隊課規范化建設》在《中國德育》上發表,《以戲劇撥亮美育那盞燈》在《福建教育》上發表。
為更好地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轉變教學觀念,夯實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學校啟動了“教師發展工程”,每年秋季定期舉辦教學年會,評選教學新秀;每年春季定期舉行科研年會,評選科研新秀。以此提高中青年教師教科研能力,打造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自2019年春季開始,學校推行了“1369”計劃,狠抓落實三項工程,舉辦“同成長·共發展”校際共建交流活動。截至目前,學校在江蘇、新疆、福建等地的共建校包括江蘇無錫市通德橋實驗小學、新疆昌吉市第十二小學、廈門市湖里區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南安市霞美中心小學、泉州市昇文小學、泉州市仙塘小學、晉江市池店鎮唐厝小學,并分別舉辦了共建簽約儀式,共同開展30多場教學研討活動。通過校際交流與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雙方辦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助力學生素養發展,實現共同成長、協同發展的目標。
在此基礎上,學校開設了“啟夢講堂”,舉辦了8場大型教科研活動,邀請全國專家、名師來校講學、研課,通過此類教研活動,為教師發展搭建更高更廣的鍛煉平臺。通過這些大量、高水平的教科研活動,聆聽專家、名師對教育的思考,學校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教研氛圍,教師們從“被逼著學”到“習慣了學”,再到“自覺主動去學”,養成了愛學、樂學、好學、善思的好習慣,不僅促進了小學教師專業的快速成長,而且帶動了教科研水平的快速提高,形成了共贏共進的新格局。
(洪麗菊 郭承金)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