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負高效從哪里來 ——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推進素質教育啟示錄
校外學科類培訓要減,多出來的時間干什么?
作業量要減,教學質量會不會降?
在“雙減”政策提出的時代命題前,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面對的還有更多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中學教師那里,顯得更為突出和迫切。
對此,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學師生的解答會是什么?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啟示1】
多彩課程讓學生走出書山題海
下課鈴聲一響,福州一中的校園沸騰起來。
每個籃球架下都有學生運球、跳投、搶籃板;一旁的排球場上也開賽了;羽毛球網供不應求,學生自己畫線……
在福州一中初中部體育教師王單綺眼里,“學生滿場跑”的課間是最美的風景。“到了中學,許多學校都把課間時間用來學習,安安靜靜,而我們的孩子運動到最后一分鐘。”王單綺說。
如何用好課后服務時間,也是留給學校作答的巨大空間。在福州一中,這個答案是——無體藝,不福一。
以體育為例,該校不僅按國家要求開足課程,還細分為足球、游泳、武術等13個項目。“有的學校只教體育中考要考的項目,我們全教,現在還增加了身體素質訓練、健康知識。”王單綺說。
福州一中校長蔡輝森告訴記者:“在福州一中,學生其實沒有‘多余的時間’,因為可供他們選擇的課程與活動太豐富了。”
啦啦操、武術、京劇、書畫、天文、話劇……目前初高中部共開設50個社團和26個興趣小組。初中部打造了人工智能融合課程、心理素養融合課程等拓展課程,高中部開設“中華文明史”“愛國主義教育”等100多門校本選修課程,構筑起多元的課程體系。
結果是,當許多同齡人苦于題海戰術時,福州一中的學生暢快地擁抱青春,以興趣與熱愛開辟未來——
校友馮瑞、劉嘯峰、吳其瑾將名字寫在浩瀚宇宙,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用他們的名字分別命名3顆小行星,以表彰他們對航天事業的貢獻;
初中部人工智能編程興趣小組的陳摯,剛剛申請到“基于人體關鍵點的平板支撐姿勢糾正工具軟件”著作權;
民族管弦樂團、三牧之聲合唱團在各級音樂會、藝術節上屢獲佳績,走向世界舞臺;
體育教研組里掛滿獎狀獎牌,學生們都說:“體育組是開金鋪的!”
……
“多樣的課程資源,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使他們走出書山題海,擁有積極向上、充實多彩的人生。”在福州一中副校長蘇健看來,選擇的多樣化不僅指向學生當前的核心素養,更讓學生擁有發現愛好、發掘潛能的能力。
“課程改革的內核是理念。”蔡輝森說,學校始終高度重視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歷任校領導和教師接續努力,讓理想成為現實。
【啟示2】
個性化培養拓寬學生成長路
“家里煮了一鍋湯,要試一試咸淡,爸爸媽媽需要喝一整碗嗎?”
初中部數學教師林張云“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數學課上,穿插著諸如“喝湯”的生活案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教師們意識到,不僅學生要提質減負,學校教育更要提質。“備課時間更長了”是教師們普遍的感受。
在數學教研組,備課時刻在進行。教師在聊天中共享各班情況,并隨手記下錯題、難題,討論原因;每周還要開展階段性討論與總結;信息化軟件助力教師分析學情。“老師將日常練習中錯誤率高的題目摘出來形成‘周練’,從而有效減少重復性作業,更有針對性。”初中部數學組負責人陳婷說。
為了進一步提質增效,學校要求各學科都要設計分層的、實踐性的作業,并展示“好設計”,以供教師之間相互啟發。例如,英語翻譯題設置了英譯漢、漢譯英兩個梯度,學有余力的學生則可以為英語電影配音。在課后服務中,同樣貫徹“精準分層”模式。
“現在,學生學習興趣更高了,學習成績提升了,正向循環也就開始了。”福州一中初中部教務處負責人、英語教師葉秀秀說。
而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更成為教學質量提升的“底層建筑”。
課間,初二學生范梓祺走進教師辦公室。“葉老師,這卷子有點難,我能只做一篇閱讀理解嗎?”
“有什么問題?我們一起解決。”作為范梓祺的導師,葉秀秀為他量身打造了全科跟進成長計劃。一年前內向的男孩如今成為“跑辦公室最勤的學生”,對話也從導師“你問我答”轉變為他主動與各科老師熱烈討論。
2012年,福州一中開始實行導師制。教師和學生結對,根據學生學習、心理、興趣等制定個性化方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內驅力,健康成長。“導師與學生交流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變得更善于提問,樂于交流。”葉秀秀說。
這些年,教師們聽到的學生心聲越來越多,因材施教也水到渠成。
福州一中的經驗是否可以復制?
“當然。”蔡輝森認為,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其次,將因材施教作為常態化工作;再其次,建立激勵和反饋機制。“提質增效歸根到底是教師能力的提升,這需要學校強化集體備課和教研,重視課題研究,還要為教師提供更多高層次培訓、交流的機會。”
談到減負帶來的家長焦慮,蔡輝森坦言:“減負和升學不是一道對立的選擇題,關鍵是找到平衡的度。比起題海戰術的揠苗助長,教育者更應該意識到教育是農業而非工業,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興趣和能力。”
【啟示3】
長遠目標培育追夢赤子心
2022年春季學期,疫情打斷了線下教學。福州一中的線上美育課,涌現出一系列感人作品:有學生原創詩歌,感謝參與抗疫的醫護人員和志愿者;有學生配樂詩朗誦,為即將中考的學長學姐加油;還有學生通過演奏樂器、歌唱、舞蹈來表達迎接春天的心境。
音樂教師張曦文每次瀏覽學生作品都感動不已。“我們精心設計了‘春光可期’‘戰疫必勝’‘中考加油’3個主題的美育作業,希望同學們居家期間也能感受正能量。”張曦文說,教師還專門為學生頒發了“音樂才子獎”“音樂佳人獎”“表演大師獎”等,以肯定他們的用心。
“要用更多元的視角評價學生,‘雙減’正在加快這場教育轉型。”張曦文發現,隨著學業負擔的減輕,更多學生參加到藝術活動中,“孩子們在生活中就能浸潤于美,用美感染他人”。
在福州一中的育人目標里,“終點”不在中高考,而在更遠的地方——“為天下人謀永福”。這是福州一中的辦學宗旨,是1905屆校友、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在《與妻書》中的名句。
對中學生而言,這樣的目標是否太遙遠?
蔡輝森認為,這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應該成就受教育者的幸福;教育應該給他人帶去幸福;教育應該為國家富強謀福,為世界太平謀福。“我們的孩子是未來的祖國建設者和民族復興者,他們受到的教育應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從學校教育來看,就是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人才培養需求,建設助力學生發展得更高遠、更寬闊的平臺。”
這樣的平臺已搭建起來——學校請來院士、專家作講座;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開設體驗課程;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開展社會實踐和公益活動;入選“世界頂尖科學教育聯盟實驗基地校”、首批“全國英才計劃中學培養基地”,成為國內首個赴國外參加國際環境保護志愿活動的中學團隊……
“如今,‘雙減’讓更多教育者和家長意識到,要用更長遠的眼光,引導學生追逐更遠大的理想。”蘇健認為,政策帶來了新機遇。
“閩山蒼翠水縈回,美哉偉哉我福中。正誼鳳池托跡古,此班人物甲南東……”誕生于烽火中的福州一中校歌,傳唱百年。一代又一代福州一中學子高唱著理想,更傳承著將青春融入家國的赤子之心。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