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理性認識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價值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6  閱讀:次   |
42.9K

  ■聚焦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一)

  課后服務的質量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也影響到了校內學生減負和校外教育綜合治理。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進一步提高課后服務水平,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拓寬課后服務資源渠道,開展課后服務精品課程資源推介。作為一項民生政策,課后服務在落地和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系列難題。對此,校長周刊特別策劃了“聚焦課后服務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就課后服務價值的再認識、如何打造精品課后服務、誰來提供課后服務及經費機制如何健全等關鍵問題,邀請專家、校長、地方教育部門共同展開探討。今天刊發第一篇。

  ——編者

  “雙減”政策落地后,中小學生課后服務需求增大,學校覆蓋率和學生參與率大幅度提高,但現實訴求、政策期許與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制約著課后服務質量與水平的提升,為此有必要在“雙減”政策框架下重新審視學校課后服務的政策價值,厘定屬性和權責,明確其功能定位及發揮的作用與角色。

  深刻認識課后服務的現實意義

  課后服務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民心工程。“雙減”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釋放生育政策潛力。“雙減”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是降低“三育”成本的重要行動。課后服務最初是為解決“三點半難題”而提出的,現已成為積極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組成部分,不僅能解決家長接送孩子的后顧之憂,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降低家庭教育開支,支持學生家長尤其是母親的就業選擇,讓更多育齡人口愿意生、養得起、教得好,是“順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課后服務是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的現實途徑。“雙減”政策著眼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眼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小學“三點半”放學,初衷是為了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但很多家長將孩子直接送到校外培訓機構,接受以應試為導向的超綱超前校外培訓,“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夯實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有效實施各種課后育人活動,即可在校內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使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

  課后服務是促進教育公平普惠的重要舉措。“雙減”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期望、需求及選擇日趨多樣化,由學生課后學習生活安排差異引起的學生發展差距不斷加大,尤其是一些受功利驅使和資本裹挾的校外培訓機構,過度營銷和制造焦慮,危及義務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讓教育回歸學校,回歸公益,由學校提供普惠性、高質量的課后服務,是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生態的關鍵舉措。

  科學厘清學校課后服務的法律屬性

  課后服務屬于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疇。經濟學依據消費的排他性與競爭性,將產品分為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類,以此為基礎界定政府、市場在提供各類產品中的作用與地位,進而依據服務供給權責劃分出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和經營性公共教育服務三類。根據義務教育法相關精神,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在教育服務的基礎性、普惠性和公平性方面,有別于義務教育的強制性、統一性、免費性,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屬于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疇,政府補貼和有償收費方式是解決經費來源的主要途徑。

  課后服務不屬于法定義務教育范疇。中小學課后服務與義務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屬性,既不是義務教育,也不是義務教育的延續,而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首先,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但課后服務遵循自愿原則,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參加,非強迫性與可選擇性決定了課后服務顯然不屬于法定義務教育范疇。其次,二者在內在價值上也存在差異。義務教育是一種基本性的教育,以育人為根本目的,本體價值在于為所有適齡兒童提供統一、基礎的國民素質教育;而課后服務是一種選擇性的托管教育服務,本體價值則在于解決家長因時間差無法按時接管孩子的現實問題,育人是其衍生價值。從實際情況來看,各地學校開展的課后服務偏重于為學生放學后在校進行自主學習、組織文體社團活動等提供平臺或指導,核心在于照顧、管理、保護學生,同常態化的義務教育教學存在明顯差異。

  課后服務是基于委托監護的合同行為。根據教育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護法的相關精神和具體規定,學校行使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保護職責,與學生之間形成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法律關系,家長是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承擔相應的監護責任。課后服務發生在學校法定正常教學工作之后,本屬于家長教育權的管理時間,但因家長下班時間與放學時間不一致,導致家長在“空當期”內難以履行這部分監護職責,只得將學生托付于學校。

  這其中暗含了家長提出委托要約,學校接受委托要約,雙方達成合意,家校雙方承擔各自權利義務的過程。因此,學校作為課后服務的提供者與實施者,對學生教育、管理、看護權直接來源于委托監護合同的家長權責轉移。家長與學校之間是否有“服務協議”,學生安全事故的“風險防控與責任分擔機制”等法律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否則,一些學校可能會過于強調課后服務的看護功能而弱化其教育功能。

  充分發揮學校課后服務的獨特作用

  課后服務成為建設普惠型兒童福利體系的重要內容。學生課后服務是一個社會問題,許多國家都采用立法、國家行動等形式,將中小學生課后服務作為一項兒童基本福利,納入公共服務體系,以政府財政支持作為主要或重要經費來源。我國兒童福利體系正在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國務院印發的《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后服務主渠道作用,完善中小學課后服務保障機制和措施”。目前我國課后服務經費主要通過財政補貼、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等方式籌措,“十四五”時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實力增強,政府對義務教育兜底的范圍可適當延伸,如將課后托管、作業指導、社團活動等類型的延時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相關費用支出主要由政府承擔;而以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為主的課后服務則納入準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管理,確保非營利性前提下由政府、學校、家庭共同合理分擔。

  課后服務成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在家長們的托管剛性需求得到滿足后,課后服務時段逐漸被賦予更多的教育期待。“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促進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成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的價值追求,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提出將“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列入“學校辦學質量評價”重要維度。為此,義務教育學校必須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教育教學整體規劃,使服務內容提供與校本課程開發、學校特色建設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形式多樣的課后育人活動,滿足學生多樣化、自主化、個性化發展的要求,實現學生課后發展中的教育過程公平,并進一步向縱深的質量公平發展。

  課后服務成為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共同體的重要橋梁。中小學課后服務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基于家庭、社會、政府三方合作并交由學校代理舉辦的一項特殊的教育服務,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和家庭教育的補充。針對目前課后服務各方權責界定模糊、家庭教育缺位、服務內容窄化等問題,關鍵是強化家庭監護和教育職責,引入社會力量豐富學校課后服務。完善家長申請、班級審核、學校統一實施的工作機制,課后服務原則上需要家長與學校簽訂課后服務協議,明確雙方權責,學校將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納入校方責任險和附加無過失責任保險范圍,防范和化解學校課后服務活動中的安全風險。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強化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承擔起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教育的主體責任,防止為支持家長工作一味延長課后服務時間,導致兒童課后生活過度學校化問題。此外,課后服務作為學校與社會銜接的中間地帶,要充分挖掘校外教育活動場所、社區教育資源、社會公益力量等資源,建立健全校外力量引入和管理機制,增強課后服務活動的多樣性與專業性,促進課后服務向校社融合的方向發展。

  (作者王建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