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凝心聚氣鑄師魂 賡續基因擔使命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27  閱讀:次   |
42.9K

  北京市八一學校牢記囑托,當好“四個引路人”育好時代新人—— 凝心聚氣鑄師魂 賡續基因擔使命

  ■足跡·總書記來過我學校

  時間:2016年9月9日地點:北京市八一學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旗幟鮮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強。

  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中小學生是青少年的主體,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中小學生要立志成才,必須勤奮學習、提高綜合素質,努力做到修身立德、志存高遠,勤學上進、追求卓越,強健體魄、健康身心,錘煉意志、砥礪堅韌。

  “啊,八一,啊,八一,我們成長在這個光榮的搖籃里,我們鮮紅的校旗永不褪色,我們前進的步伐永遠不停息……”周一早上,旋律響起,北京市八一學校的師生們又一次齊聚國旗之下,激情澎湃地唱起那首印在他們骨子里的歌。

  2016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小學和初中學習過的地方——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先導性地位,必須把握好定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從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國基礎教育越辦越好。

  回憶往昔,從革命老區出發,八一學校接受戰爭洗禮,伴隨共和國的腳步,一路發展壯大。辦學七十五載,八一學校始終不忘“培養革命后代”的立校初心。

  風雨同舟,砥礪前行。作為一所由中國共產黨在炮火硝煙中創辦的紅色學校,八一師生的血脈里流淌著理想信念、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代代堅守、代代傳承。八一人用行動鑄就不朽,“八一精神”熠熠生輝。

  培根鑄魂,上好人生每一課

  在習近平總書記同師生座談時,八一學校校長沈軍首先發言,他說,歡迎首長回到母校。“到這兒就沒有首長了,都是學生。”習近平總書記說。

  回憶起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場景,沈軍依舊感慨萬千:“總書記給我很深的一個感覺是‘母校情結’,總書記來時的感情流露與學校尊重歷史、傳承紅色文化是很契合的。我們希望通過自己日積月累的教育工作,努力使每個學生有感恩之心、愛國之情,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公民。”

  這種情結,源于八一的“根”。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若問八一的“根”是什么?八一的“根”是炮火硝煙中教師用身體護住學生的無私無畏;八一的“根”是敵機轟炸間隙學生堅持學習的書聲瑯瑯;八一的“根”更是孕育在一代代八一人血脈之中的“八一精神”。

  賡續基因,八一學校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不忘初心——

  高中生物教研組組長原牡丹在八一學校已有近10年的教齡,談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回到八一學校在炮火硝煙中建立的原校址所在地——河北阜平,與當地師生“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原牡丹看來,老區尋根活動是從“根”上了解學校,是對她精神的一次洗禮。

  “不但明白自己要往哪里走,更要明白自己從哪里來。”這句話影響了許多八一人,也將“尋根”二字刻在了八一的基因之中。

  繼承傳統,八一學校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協同發展——

  “從沙漠里成長起來的航天人子弟學校酒泉東風中學,到依山傍海、擁有深厚海洋文化的深圳鹽田區的三所學校;從歷史名校重慶市江津中學,到建于衛星發射基地上的學校,不同的學校,同一條血脈,讓大家結成聯盟,探索適合中國素質教育改革的模式途徑。”沈軍說。

  2017年,八一學校啟動了國內首個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協作體聯盟——“八一”教育協作體聯盟。今年,學校又與新疆疏勒縣八一愛民學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小學、河北省阜平八一學校等四地十校的紅色基因聯盟校齊聚“云課堂”,共上一節“大思政課”,將紅色基因播撒到祖國各地。

  夯實根基,八一學校謹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五育”并舉——

  “看我現在身體這么好,都是小時候體育運動打下的基礎。”6年前,寬闊的操場上,正在訓練的足球少年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他對孩子們說:“50多年前我就在這個地方踢過球。那時候還是土場子。”

  這深深影響了當時還是小學生的汪佩蓉。她說:“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我覺得自己應該再強健一下體魄,于是重新學習了滑雪、滑冰等一些新的運動。”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八一學子,奔向操場,強身健體。一個個運動小健將,從八一走出。

  如今的八一學校,已經形成了“軍魂鑄人、科技育人、生態立人”的辦學特色。學校升級課程5.0版,整合育人資源,多維度、全方位、立體化支撐起學生成長綠色通道,引導學生走向“五育”并舉的全面成長之路。

  甘為人梯,做好“四個引路人”

  “總書記握著我的手說:‘你是六班的班主任,教英語的英語老師,后來你當校長了。’”北京市八一學校老校長徐順意80多歲了,對2016年9月9日那個上午的場景仍然記憶猶新。

  “我很感動,這么多年過去了,這些事他還記得,這體現了總書記的濃濃的教育情、教師情。”徐順意說。

  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滿懷對恩師和母校的深情,他說:“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在這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教師提出了做“四個引路人”的殷切希望:“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6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在辦學實踐中積極踐行‘四個引路人’,既傳承優良校史傳統,又不斷銳意創新,涌現出了大批甘于奉獻、工作扎實、勇于擔當、成績突出的優秀教師。”北京市八一學校黨委書記牛震云說,如今學校已有正高級教師8人、高級教師178人。

  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音樂教師張亞紅改革藝術教育,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提升以美育人的效果。她說,要通過音樂教育給學生美的感受,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涵養學生品格,引導學生走向美好。

  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歷史教師王可喜歡帶學生走進博物館,她設計了行前課程、實踐活動、文創比賽等課程,讓學生對歷史、文物形成全面了解,能夠發自內心地感受歷史散發的魅力。

  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時化學教師陳穎剛入職一年,如今已是海淀區學科帶頭人。6年來,她探索開展項目式學習,帶領學生探究航天員功能飲料、航天器用電池等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語文教師王建穩十分關注紅色革命文化,她組織開展家鄉紅色經典打卡,編寫紅色人物志。她說,不僅要教會孩子們知識,更要給他們以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師。

  “總書記視察學校之后,我們召開了大大小小200多場座談會,從優化工資績效方案、調整組織架構、建立有序流動機制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體系。”八一學校副校長馬玉娟說。

  八一學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近年來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青年教師培養和教師專業化發展。學校建立“教師研訓體系”,實現教師分層分類培養;搭建“教研引領平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開展“教育家成長工程”,培養領航教師隊伍;創辦“青年教師成長營”,破解青年教師成長密碼;開設“班主任工作坊”,構建“貼身式培養”模式;推動工作室“組團式”發力,用足用好名優教師。

  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會聚八一學校,一大批好老師以最大的熱忱和激情投入到教書育人中,滿腔熱情地做學生的“引路人”。

  少年凌云,立下航天中國夢

  “你們很了不起,我上學時,也就是組裝個礦石收音機。”在北京市八一學校,習近平總書記仔細觀看了學生們正在研發的我國首顆中學生科普小衛星,他說:“你們從中學階段就培養科學素養,發展興趣特長,打下牢固基礎,將來上大學繼續學習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連貫起來,這很好。你們的小衛星發射時別忘了通知我一下。”

  2016年底,在小衛星即將發射前,研制團隊的學生們向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報告。同學們果然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回信中說:“希望你們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刻苦學習,努力實踐,帶動更多青少年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努力成長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將來更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6年來,八一學校在航天科技教育領域做了大量實踐探索,并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科技高中的長遠目標和發展愿景。

  從2016年開始,八一學校相繼開設衛星測控與應用、月球探測車設計與制作、無人機原理與制作、北斗衛星導航原理與應用等項目式課程和科普小衛星研究課程。

  “學生將來不一定從事航天工作,但是他們從小能夠樹立起一個美好的愿景,并從此保有對知識的渴求,對科學的追求,對人類未來的探索,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將來的學業和工作都將會非常出色。”授課教師之一、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勇說。

  高二學生詹潤晗,這個17歲的少年已經對宇宙的浩瀚產生了興趣,每周四下午都要在學校的天工苑實驗室待兩個小時,研究他的“月球電磁車城堡”。“就是在月球上搭建一個城堡,屏蔽輻射,保護航天員和精密儀器。”詹潤晗興致勃勃地說,在航天科技課程中,自己學會了合作、專注,并練就了不怕失敗的勇氣。

  八一學校還牽頭成立了“中國航天科技教育聯盟”,把全國各地優質的航天科技教育資源整合起來,讓航天科技教育“遍地開花”。八一小衛星發揮了啟明星的作用,并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航天科技教育的熱潮。

  “接下來,我們將以‘箭、星、站、器’4個主題實驗室為載體,開發普及、提高、挑戰三級航天課程,引入航天專家資源,積極探索校內教師培養機制、課程開發模式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貫通培養方式,進一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加快推動‘2035世界一流科技高中’建設。”牛震云說。

  (特別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 歐媚 張欣 劉琴 馮子琪)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