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植根鐵路文化沃土 培育鐵肩擔當學子
始建于1948年的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70多年來依托薪火相傳的鐵路文化底蘊,以“正道”為校訓,秉持“正心循道,至善盡美”的辦學理念和“德正儀雅、樂學創造、鐵肩擔當”的育人目標,積極開展特色教育,深化課程改革,特別是以“鐵·道”文化課程基地為依托,通過構建科學、系統、多元的課程體系,充分滿足了學生全面且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有效實現了“五育”融合發展。
特色逐步彰顯
激勵不斷前行
進入新時期,鐵路精神和鐵路文化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堅持以“正道”核心理念為引領,通過專家論證和師生調研,把鐵路知識、國學文化與校園環境有機結合,對校園空間進行整體規劃和改造,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鐵路文化育人環境,進而重新梳理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理念體系。
學校制定了統一的“鐵·道”課程實施方案,國家課程的融合滲透面向全體學生,學科延伸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等為學生提供了多元選擇,近年來,學校開發了“中國速度”“物理學與鐵路科技”“化學材料與鐵路科技”“計算機與鐵路數字化”“地理知識與鐵道的開發與建設”“創客空間與模擬操作室”“通用技術與鐵路運輸”等20余種與鐵路文化相關的校本課程,從不同角度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科技與人文素養,開闊學生視野,深受學生歡迎。
學校對核心教學內容進行校本化建構,使學生學習呈現出融入性、自主式、實踐性學習模式。例如學校自主開發的“神奇的天路”,在學習內容上,以青藏鐵路為載體,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學科的知識進行學科融合;在學習方式上,將校內場館學習與校外基地學習進行空間融合;在學習流程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研學、綜合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在有機融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形成了獨有的“鐵·道”文化課程體系,目前共開設了8門“鐵·道”文化校本課程和“正道潤心”特色德育系列課程。
學校規劃并建設了“鐵·道”文化專題網站,讓學生更便捷、廣泛、深入地了解鐵路發展歷史、科技前沿、鐵道精神等相關知識。為拓展學習空間,豐富課程實施載體,學校已建有上海鐵路局徐州北站、徐州車輛段、徐州站、江蘇鐵路教育館、江蘇師范大學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6個校外實踐基地。同時,學校新建了“鐵·道”文化科技研習館,購置了熱棒、制氧機、沙盤等儀器設備,學生通過體驗、操作、講解、展示,切身感受高科技,提升科學素養。設立了鐵路與物聯網實驗探究中心,利用數控技術、計算機管理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建立了機車制作和原理演示實驗探索中心,通過簡易熱機、電機和磁懸浮機車的制作和原理過程展示,讓學生了解機車運行基本原理,培養學生探究實驗、動手制作能力。升級改造創客教室、通用技術室,開設與鐵路文化相匹配的計算機應用技術課程、3D打印設計課程、開源軟硬件編程及制作課程、STEAM課程等相關校本課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合作意識、探索精神和人文素養。
“鐵·道”文化課程體系的落地,激發了學生對鐵路精神、鐵路文化、鐵路科技的濃厚興趣,通過研學和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學習方式呈現新的形態,主動思考,合作探究,敢于創新。學科競賽和高考成績連年創新高。近3年來,學生語數英三科發展評價均居市區高中前列,學科競賽獲得國家獎項35人次、省級獎項58人次、市級二等獎以上89人次。
學校通過聘請課程專家講座、組隊外出學習,與優秀課程基地名校結盟共建、成立名師工作室等方式,為教師搭建了助推專業發展的階梯。近3年來,學校共開設“鐵·道”文化相關公開課68節,市級及以上評優課36節,校級優質課58節,主題班會48節,成功申報16個與“鐵·道”文化相關的課題,其中省級課題4個,發表專業論文38篇。可以說,“鐵·道”文化課程體系加快了鐵道文化與鐵道精神的融合,“正道”正逐步成為學校的品牌。
創生教學樣態
打造生本課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目標是通過創生教學樣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從2020年9月起,學校緊緊圍繞從優秀到卓越的發展目標,立足“文化變革、課程改革、隊伍建設、學生多元化發展”4個層面進行改革,探索校本化的課堂教學范式及學生多元化發展路徑,實施教學質量提升四大工程:一是課堂提升,打造“學講課堂”升級版,以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帶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二是教師培養,切實提升教師的教研能力和資源匯聚能力,培養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是學生發展,實施分層提高、分類培養項目。通過教師專業化指導提升學生發展水平,通過家校共育激發學生發展愿景。四是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課堂巡查,優化教學評價機制,完善質量保障制度,推動學校從優秀走向卓越。
學校不斷突出核心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一是建構“融入式”學習模式,將“鐵·道”文化滲透到各課程教學中,注重把相關理論與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將地方課程進行校本化開發,并爭取學科全覆蓋。二是建構“自主式”學習模式,通過豐富多彩的學生自主活動以及多種多樣的自我教育、管理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成長的主人,培養其自主意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要我成長”為“我要成長”。三是建構“實踐性”學習模式,通過校外實踐基地和校園主題活動,激發廣大青少年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鐵路精神,讓學生扎扎實實地在生活中應用、體驗并實踐。
學校通過調研課堂教學現狀,了解師生對理想課堂的預期,提出課堂教學要堅持以學為中心,培養學生學科素養,聚焦學生思維品質的訓練提升。學校升級“學講方式”,進行課堂提檔升級,推行“學—議—行”課堂教學范式。學,包括學生的閱讀、觀察、實驗、觀摩等(自學、互學、問學、悟學、教學)教師學情教研、目標確定與教學策略選擇、學習資源準備。議,包括學生思考、討論、質疑、探究、辯論等教師組織、指導、幫助、啟發、點撥等。行,包括學生表達與交流、展示、評價、匯報、演示等教師評價、講解、拓展、升華等。“學—議—行”課堂教學范式的落地,構建了完美課堂,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效率、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在各學科廣泛開展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學校于2021年10月進行“學—議—行”課堂教學成果展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信息技術等11個學科共36位教師開設研討課,教師參與聽課、研討、交流300余次,在思維碰撞中交流互鑒,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理念在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落地生根。
匯聚優質資源
實現多元發展
教學作為一種創新勞動,必須以研究為依托,才能不斷深化和提高。立足新高考背景,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借鑒南通經驗,圍繞徐州市教育部門“三新四行動”的指導精神,探索普通生源的學生因材施教、多元發展問題,以“學—議—行”課堂教學法為抓手,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教研、資源匯集的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打造綠色課堂生態。同時,面對新高考,學校積極行動,明確重要導向變化,深入落實高中教學工作會議精神,在“三新四行動”活動中,聚焦研習題、做課例,多措并舉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學校通過“青藍工程”、師生結對、青年教師優質課評比、微課大賽、說課比賽、讀書筆記評比、論文評比、一師一優課評比、試卷分析報告評比、命題大賽、教師基本功大賽等系統工程,打造校本化數字資源庫,組建種子教師團隊,將教學活動和資源整合相結合提升教師教學教研能力。
2021年3月,學校組織高考模擬命題和試題評價比賽,高中教師經過深入學習新課標,研究新高考全國卷,精雕細琢命制出42份優質的高考模擬試卷,經過專家評審,28份獲一等獎。2020年10月至2021年11月,學校教務處共收到高考模擬命題成卷96份,試題分析報告58份,教學微課142例,課堂實錄49例,高中全學科全學段校本化導學案全部編輯成冊,這些教學資源體現了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教學智慧。
在教學質量卓越工程引領下,學校以班主任為核心的教育教學團隊和以備課組長為核心的教學教研團隊,通過分析會、例會、集體教研開展精準的學情分析、策略研究,精準定位學情,精準指導學科教學,實現目標定位、分層提高、因材施教。
深入推進全國家校社實踐區“家校社一體化育人機制研究”和“基于‘原生家庭’的中學生積極人格塑造研究”兩項國家課題研究,學校利用“扶輪家長學校”,聘請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安媛媛、學校家庭教育宣講團成員為各年級家長開設講座,創新家長會召開形式,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精神,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形成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構建社會共育機制。通過舉辦“名家大師進校園”、家長學校大講堂、“百日誓師”、成人禮、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護航等家校共育活動,實現家校社一體化共育,共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郭兆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