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十一高中托管長春市九臺區西營城中心學校的辦學實踐
名校助力鄉村教育振興的長春答卷 ——吉林省長春市十一高中托管長春市九臺區西營城中心學校的辦學實踐
鄉村教育振興,基礎設施要硬起來,鄉村學校要亮起來,教學質量和師資隊伍要強起來。其中,如何發揮好名校的引領輻射作用和助推器作用,以強帶弱助力當地教育均衡發展?吉林省長春市十一高中是吉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作為一所擁有77年辦學歷史、文化學府氣息濃厚、教育教學成果斐然的領軍學校,2020年與長春新區教育主管部門合作,派出管理團隊托管長春市九臺區西營城中心學校(以下簡稱“西營城學校”),勇毅擔當,為當地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為名校助力鄉村教育振興交出了一份成績斐然的長春答卷。
理念先行
“老樹發新芽,枯木又逢春”
長春市十一高中多年來秉承“樹人固本、和而不同”的辦學理念,傳承優秀辦學傳統,優化學校內部管理。同時也承擔社會責任,發揮名校辦學的輻射作用。
西營城學校距離主城區50多公里,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貫制農村學校,原隸屬于長春市九臺區,2018年1月劃歸長春新區管理,仍沿用原來的校名。
要改變一所學校,重要的是改變發展理念。長春市十一高中于2020年托管西營城學校后,明確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全面建設具有學校特色、長春氣質、中國靈魂的高水平農村義務學校;確定了學生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明確了學生發展標準——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追逐夢想、規劃人生,海量閱讀、深度學習,彬彬有禮、從善如流,自主發展、領導未來;確定了學校德育理念——為國家立心,為時代鑄魂。
長春市十一高中結合本校30年的學法研究傳統,總結出建設供需課堂、思維課堂、文化課堂、翻轉課堂的課堂學習方向,建立了圍繞目標、基于情境、問題導向的課堂教學范式,擁有成熟的成功經驗。但這些經驗不能簡單地套用,經過仔細論證,十一高中幫助西營城學校確立了“以思維導圖為工具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的學校課堂教學改革主導課題,并在中國教育學會正式立項。同時幫助西營城學校明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路徑與方法。
理念的變化仿佛和煦的微風吹過,樹木抽出了嫩綠的新芽,平靜的水面泛起了充滿活力的漣漪。
教師提升
“玉壺存冰心,朱筆寫師魂”
西營城學校的教師平均年齡47周歲,他們中的絕大多數為鄉村教育奉獻了近30年,教育過這片沃土上同一個家庭的兩代人。有很多教師在這所學校讀書,畢業后又回到這里從教,對這所學校很有感情,對這里的學生和家長也很有感情。他們需要的是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喚醒教育情懷、以先進的教育思想走出職業倦怠、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
托管團隊首先從轉變思想做起,開展“凝心聚智,繪就宏偉藍圖”“黨旗飄揚責任擔當,理念引領文化樹人”“人皆可以為堯舜”等系列專題培訓,觸動了教師的心靈,使教師認識到,教師不僅僅是職業,更是改變鄉村、改變未來的事業;教師的工作并不是日復一日的簡單重復,而是充滿新鮮感、充滿挑戰的工作;教育的過程也不是簡單地教授知識,而是幫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喚醒學生潛能的過程。
思想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過程與方法問題。為了幫助教師提升專業能力,學校邀請中央教科院、中國教育學會、吉林省教育學院、長春市十一高中的專家,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課堂教學采取分組合作的方式,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思維導圖為工具,用課前導學圖、課前感知圖、課中流程圖、精細圖、凝練圖、評價量規串聯整體課堂教學過程,實施課堂重構。學校在每一個環節、每一段過程都安排了有針對性的培訓與指導。教師們逐漸發現,雖然自己講得少了,但學生接受得更好了、掌握得更扎實了、應用得更靈活了。教師們深切認識到,這就是長春市十一高中提倡的“讓真實學習真正發生”,這就是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實踐。
教學思想逐漸更新了,教學方式逐漸變化了,教學方法逐漸靈活了,教育研究的熱情也逐漸濃厚了。在長春市十一高中“基于文化樹人背景下小初高一體化育人方式的實踐與研究”和學校“以思維導圖為工具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主課題的引領下,教師申報了30多個相關的子課題,用科研的思路與方法實施教育教學實踐。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業務能力逐漸提高,在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人數大幅度增加,各級骨干教師數量顯著增長。
學生發展
學習特長兩手硬,農業科技展風采
長春市十一高中指導西營城學校結合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建構了嶄新的發展方式。
一是幫助更多的學生升學。學校把全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核心工作,大膽實施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應用思維導圖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讓課堂充滿活力。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之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活躍了,參與學習的熱情更高了,探究問題的難度也逐漸加深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因為同伴之間的幫助與支持不再游離于課堂學習之外,逐漸得到了成功的喜悅。不愛學習的學生逐漸少了,整體教學質量提高了。
二是努力培養學生特長。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西營城學校開設了書法、剪紙、繪畫、非洲鼓、民族舞、拉丁舞、計算機編程、無人機、機器人等20多個社團。西營城學校是全國冰雪項目特色學校,在開展冰雪運動項目方面有優良的傳統。在保持冰壺、越野滑輪、雪地球、輪滑等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學校成立了長春市首支校園冰球隊,冰雪項目社團參加國家、省、市各類比賽,屢獲殊榮。
三是培養學生的農業科技意識。西營城學校根據農村學校的地理特點和自身環境特點,建設了生態農業創客基地。基地包含了農業創客實驗室、大田作物種植區、班級蔬菜種植園、動物養殖觀賞園、果樹種植園、東北常見樹種課程區、濕地保護課程區、草甸生態課程區等,開設了農業生產勞動、蔬菜種植、農業科技類、動物飼養、樹木知識、昆蟲知識、生態環境保護、中草藥種植、菌類生長、科學育種、野花野草種類、植物美化等十余門特色課程。并與吉林農業大學、街道農技站結成共建單位,邀請大學教授、本地農業專家為學生開設講座、指導實踐,將生態保護、農業生產勞動、科技知識、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讓農業科技意識在學生心中萌芽。
四是引導學生學習技能。學校通過生態農業創客基地設置各類特色課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并鼓勵進入技校的學生通過技能奉獻社會、安身立命。學校開設的特色課程讓學生對農業科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多選擇職業學校的學生優先選擇農業類學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些學生會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改變家鄉,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農業領域的帶頭人。
社會共建
強物質基礎,育精神文明
從托管西營城學校開始,長春市十一高中派出的托管團隊就努力與當地多方聯系,共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許雪飛校長關于農村孩子未來發展方向、通過教育改變孩子與農村的未來,承擔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責任的講話,得到當地相關負責人的高度認同。街道拿出專項資金,對學校前后兩條路的路面進行了硬化,解決了師生進出校園不方便的問題。連續兩年街道農民藝術節,學校師生表演了精彩的節目,特別是學生社團表演的民族舞、非洲鼓、拉丁舞,讓家長不敢相信,舞臺上神采飛揚的孩子,就是自己家里黑土地上成長起來的孩子。
教育需要的是付出和投入。托管團隊的領導周一到周四都住在學校簡陋的宿舍里,一方面是因為離家太遠,另一方面是可以組織初三學生免費在學校上晚自習,這種免費的晚自習一直在持續,即使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行線上授課,托管領導組織的線上晚自習仍然在繼續。
從2020年7月至今,托管團隊領導發動捐款、捐物累計近百萬元,幫助學校鋪設懸浮地板的籃球場和排球場、添置辦公設備、購買教學軟件、改善文化環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長春新區也加大了對學校的投入力度,修建了室內水沖廁所、新增了語音教室、改善了教工食堂。這些硬件的改善,極大地增強了師生的幸福感和歸屬感。
2021年8月23日深夜,暴雨驟降,山洪暴發,學校大門被沖毀,許雪飛、張昌生兩位校長冒雨組織保安抗洪自救。午夜時分,街道相關負責人也趕到學校,組織人員幫助學校處理災后事宜,研判師生到校的安全保障。天未亮,兩位校長駕車踏查校車路線,發現行車隱患立即聯系街道排除。那天早上,很多家長都記住了那兩個疲憊而又堅定的背影。
物質條件改善了,更要有精神與思想的變化。托管團隊領導親自主講了多場家長培訓會,讓家長認識到,在孩子成長的路上要做好家校溝通、要注意對孩子的陪伴、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給孩子作出表率……
托管之初,家長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反應,用他們的話說:“學校還是那個學校,能有啥變化?”但是托管一年之后,家長的評價變了:“十一高來了,咱們學校不一樣了。”以前,西營城學校小學部每年都有五六十名畢業生選擇到市內上學,而2021年暑假開學,大家欣喜地發現,共有20多名原來在其他學校讀書的學生轉學回來。留下與回歸,是對學校極大的鼓勵。
教育需要情懷,用情懷去感染、帶動身邊的人,變化才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教育承擔的不僅是教書育人的責任,還有教化育人的責任,而農村學校更肩負著助力鄉村振興的責任。長春市十一高中推動品牌遠程裂變,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展現了名校應有的擔當。(劉麗娟 許雪飛 張昌生 馬振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