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省徐州市第三中學 “一生一案”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5-31  閱讀:次   |
42.9K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如果說教育事業是一艘前行的大船,那么“培養什么人”搭建起了大船的骨架,“怎樣培養人”是航船的操作指南,“為誰培養人”則揚起了前行的風帆。進入“十四五”發展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迎來新契機,《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的發布,以及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目標的提出,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學生關鍵能力、推進教育改革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深植于鐘靈毓秀之地的徐州市第三中學(以下簡稱“徐州三中”)與新中國同齡,學校秉承“共享成長”的校訓,堅持“每一名學生都有無窮的潛能,每一名學生都會成為優秀的個體”的理念,形成了“教育是讓學生用自己力量成長”的教育觀、“學生是自我成長的探索者”的學生觀、“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的教師觀、“課程是學生成長的助推器”的課程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學校以創建品質卓越、特色鮮明的省高品質示范高中為目標,根據每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量身打造符合學生發展方向的“一生一案”教育模式,走出了一條“讓學生在徐州三中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發展之路,學校也因此贏得了諸多美譽。

  生涯前瞻

  量身打造成長規劃“一生一案”

  中學階段是學生由未成年過渡到成年、思想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通過學習、活動嘗試自己感興趣的職業活動,職業傾向性趨于某個特定領域的階段。徐州三中通過把生涯發展理念和內容融入現有的學習體系,將生涯發展與課程教學及學習活動相結合,以改善學校教育效果。

  生涯教育聚焦學科中蘊含的專業知識與職業信息,挖掘學科內容中的生涯教育內容,在學科活動中體現生涯教育的理念,增強生涯規劃意識,尤其是深挖學科應用層面的生涯教育內涵,從學科人物、學科職業、學科行業、學科專業、學科應用、學科前沿、重大熱點等方面延伸高中學科教學在學生生涯規劃方面的作用,不僅滿足學生學習需求,而且有利于學生規劃未來。

  基于此,學校通過開設“適應發展·規劃未來”等專題講座和生涯規劃課程指導學生掌握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525心理測評系統”為每名學生提供“學科特長分析”“霍蘭德職業傾向”“16pf性格測試”“MBTI”等專業測評服務,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性認識自我。學校還為每名學生編印了《學生成長規劃書》,為學生成長量身打造“一生一案”教育模式。

  《學生成長規劃書》由“自我再認知”“設計自己的未來”“職業、專業的選擇與發展”“未來學業發展”“導師評價”“理想高校、專業”等幾個板塊組成,每學年修訂一次,引導學生謀劃未來,記錄成長軌跡,準確定位短板學科和學科短板,使學生的學業選擇與發展有目標、有計劃、有反思、有指導,通過系統的記錄和反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對選擇學科和大學、擇業等目標更清晰、方向更明確。學校還成立了學生成長指導中心,推進生涯規劃教育,形成學生職業社團課程、學生成長好課堂、生涯規劃通識課程、職業體驗活動、生涯規劃交流展示活動、生涯規劃與心育融合體驗活動等6門課程,生涯規劃課程年級銜接,呈階梯式上升。

  學校通過主題班會、講座等多種途徑,采用想象、討論、辨析、實踐等方式開展理想教育,引導高中生初步探究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與理想的關系,讓學生對理想的認識從感性發展到理性、從抽象發展到具體,指導高中生確立清晰的理想,從而產生一種對未來的強烈憧憬,激發學習的動力,提高學習效率,為實現有理想、有目標、有價值的人生奠定堅實基礎。學生通過《學生成長規劃書》設計自己的未來,將理想與現在的發展緊密結合,激發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此外,學校還積極組建了以“生涯規劃教育”為主題的學生社團,2018—2019學年組建了“建筑土木”“機械電氣”“軟件工程”等16個社團,2019—2020學年組建了“教師”“公檢法”“新聞傳媒”等11個社團,2020—2021學年組建了“心理學”“企業家”“行政管理”等14個社團。學生與來自不同職業和專業的專家、從業人員進行交流,聽取專業人員講座,每個生涯社團活動結束時完成一份生涯研究報告和小組生涯研究總結。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優勢,培養興趣、挖掘潛力、規劃發展,讓學生在學校教育中自由自在地汲取營養、快樂成長。

  “一生一案”模式是根據每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量身打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案,是教師服務于每名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行動,是學校優化配置教育資源服務于每名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實踐,是把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教育原則貫徹到底的教育探索。為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及辦學品位,學校自2019年起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包括計算機、建筑設計等12個方向的生涯探索社團,建立了學生成長導師制度,以生涯訪談、生涯體驗、生涯演講和小組合作展示為主要內容。每期生涯社團活動共設置6—8課時,分3個階段由校內外成長導師共同負責實施。第一階段,由校內成長導師開展“自我認知與職業發展”“生涯規劃教育”等主題生涯教育課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并對職業探索的方法與過程有初步了解。第二階段,由校外導師從“職業介紹”“職業選擇”“工作場景”“入職條件”“專業發展”“入職建議”6個方面向學生介紹職業發展背景。學生根據校外導師的展示結合自身探索的訴求與校外導師展開互動交流,進一步進行生涯探索。第三階段,各生涯社團分小組進行職業探索匯報,完成個人職業探索報告,在校外導師的帶領下進行校外職業體驗和生涯人物探訪。通過生涯社團活動,學生初步建立未來發展的志向,為今后的選課和大學專業的選擇奠定堅實基礎。

  “四自”為先

  形成“六化三全”育人格局

  立德樹人,就是要求培養德才兼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為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徐州三中堅持“教育是讓學生用自己力量成長”的教育觀,構建“自主認知(喚醒)—自主規劃(立志)—自主激勵(立德)—自主成長(立學)”的“四自”育人模式,做到思想教育系列化、養成教育經常化、生涯教育實效化、學生管理自主化、教育活動開放化、德育渠道網絡化,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六化三全”育人局面。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教育的本真出發,融匯出“凝神聚力促三中優質發展、一心一意謀學生美好前程”的辦學理念,形成了“求是求新求美”的校風、“為仁為師為范”的教風和“立志立德立學”的學風,積淀成為獨特的精神風貌和優良的辦學傳統。同時,學校“三風”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三風”建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的各環節,把立德樹人融入學校主題班會、節日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儀式活動等德育活動,融進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充分發揮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融進學科教學、文化知識傳授的各個教學環節;學校積極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立德樹人滲透到社會實踐的每一個細節,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

  貼合學校實際,學校依據《徐州市第三中學德育工作實施方案》要求,部署十大教育發力點:一是抓好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建設,定期開展教師職業道德全員培訓,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建立學生成長導師制;二是每周召開班主任例會,每學期召開兩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加強班主任業務理論學習和培訓,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三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發揮各學科德育功能,有效實施課程育人;四是抓好常規教育,規范學生日常行為;五是加強團隊建設,發揮學生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作用,根據德育目標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教育活動;六是以德育活動為載體,組織開展主題明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教育活動,有效實施活動育人;七是加強和校外實踐基地合作,有效實施實踐育人;八是優化育人環境,有效實施文化育人;九是重視家校聯系,發揮教育合力;十是改革學生評價辦法,評選“學生之星”,引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名學生,關注每名學生的成長,讓更多的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找到成長中的自信,實現成長成才。

  學校認真貫徹執行《中學德育大綱》《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形成了校長全面負責、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為主導、年級處為主體、班主任為骨干、全體教職工共同參與、全體學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管理體系,即“一小組、三隊伍、五陣地”。“一小組”即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把德育工作落實到學校管理、教學和服務的各個方面。“三隊伍”即鍛煉管理育人隊伍、教書育人隊伍、服務育人隊伍。“五陣地”:一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的課堂教學主陣地;二是以班會、主題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育人陣地;三是以廣播站、宣傳櫥窗為主的文化育人陣地;四是以愛國主義教育陣地、社會實踐基地為核心的實踐育人陣地;五是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外聘輔導員等參與學校德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陣地,進而形成“三全育人”的局面。

  立足學生的全面成長發展,學校注重對不同年級實施的教育各有側重。高一年級重視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德育處、學生成長指導中心組織入校新生進行學習方法、校風校紀、高中生活適應等內容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盡快適應高中生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高二年級重視生命教育,通過安全教育平臺、宣傳櫥窗等媒介,講座、報告會等形式開展安全知識教育,舉行安全疏散演練,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對自然生命的敬畏之心,敬畏生命,熱愛生活,健康成長。高三年級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結合自我實際,初步確立人生目標,勇于創新,個性發展,立志成才。同時,學校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打造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在高一年級開設“適應發展·規劃未來”、高二年級開設“規劃屬于自己的未來·激發潛在的學習動力”、高三年級開設“我從專業看未來——志愿填報指導”等生涯規劃通識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重視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結合教育工作體系建設,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各種家校溝通渠道,與每名學生的家庭建立密切的聯系,還建立了以學校為主體的“家—校—社”協同育人背景下的高中生涯規劃能力品格提升工程,打造家校共育平臺,實現社會資源共享共建,凈化學生成長環境。例如,學校聘請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作為“校外成長導師”,給學生講述各行各業的職業故事,讓學生真正了解各行各業尤其是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真實的工作體驗,使課堂、活動更真實、更生動、更具指導意義。又如,“學生成長好課堂”讓學生既可以獲取各領域、各行業專業知識、專業要求、專業發展狀況,也可以從授課的專家、學者的成長經歷中探索他們成功的經驗,進而明確自己的人生發展目標和方向,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六步導學”

  堅持“向高效課堂要質量”

  素質教育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適合學生素質發展的教育模式。為落實《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及江蘇省發布的《關于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加強普通高中教學組織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徐州三中新課程實施領導小組嚴格課程開發需求評估與審批,完善校本課程開發更新、實施、評價機制。在借鑒徐州市“學講行動”和學校“四自”育人模式的基礎上,完善和豐富“一生一案”教育模式,加強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整合優化校內外教育資源,探索智慧校園環境下的教學改革,逐步形成“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堅持“向高效課堂要質量”,營造一種主動參與、合作互動,和諧的、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可持續的教授知識、學習知識和交流知識的課堂教學環境,實現了學生自主發展、多元發展和個性化發展,促進師生共同成長。

  “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注重融通課上課下,貫通學生學習過程。學校各學科備課組基于課堂學情大數據分析,迅速查找每名學生的薄弱學科、學科短板等,針對學生的實際問題,優化組合課后的學習作業分層布置、“一對一”補償性學習輔導、錯題矯正訓練、專題限時訓練、學科競賽學習輔導、校本課程拓展學習、學習心理調適等方式,對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精準幫扶、系統幫扶,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更強,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逐步變強,讓每名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迅速提升,實現全體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六步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遵循學生認知和發展規律,用尊重、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把握六個環節。一是“學案導學”,包括課時學習內容、學習目標、自主預習、課堂探究、當堂訓練、鞏固提升6個部分,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方向、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二是“合作討論”,通過同桌研究、小組討論等互動合作方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三是“交流展示”,借助黑板、投影等,理清問題解決思路,培養學生觀點概括、問題表述和問題解決等綜合能力。四是“質疑拓展”,把共性的問題、組內尚未解決的問題、需要拓展探究的問題,通過互教互議、教師指導、組際競賽等方式,進一步加以解決,發展學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維。五是“檢測評價”,通過當堂達標訓練檢測知識掌握情況,鞏固拓展知識,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六是“小結反思”,及時糾正達標訓練中出現的問題,適當補充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有一定思維障礙的補償訓練題目,培養學生總結能力、反思能力和創造能力。

  學校嚴格落實國家和地方課程計劃,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開齊體育、音樂、美術、通用技術和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創新開設生涯規劃課程和心理教育課程,積極開發和開設校本選修課程。學校以“減負增效”為目標,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把成長發展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尊重學生個性,將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工作落到實處。學校每月都有一項主題活動,鼓勵學生走向社會開展研究性學習。

  學校根據地方特點和學校實際開發與設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重點關注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發揮江蘇省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和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基礎型、拓展型、研究性、實踐性相結合的四類57門校本課程體系。校本教材種類豐富、類型多樣,包括健康文化教育類、科技前沿類、技術技能類、創新實踐類,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需求。例如以“徐州地方民俗文化——從‘文化墻’說起”“漢代歷史人物評說”“數學發展簡史”為代表的學科類拓展型系列課程,以“籃球訓練”“足球訓練”等為代表的運動健康系列課程,以“生涯規劃”為代表的生涯規劃系列課程,以“物聯網與生活”“計算機的日常維護與維修”為代表的“前瞻性項目”研究性系列校本課程,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代表的健康教育系列課程,以“木工制作”“剪紙技巧”為代表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等。

  此外,學校還創建了“奇偶”創客空間的開放式創新實驗室,擁有物聯網創客套裝、開源智能硬件、智能小車、智能無人機、3D打印設備、智能編程套裝等設備,集合了計算機、機械、電子、通信、智能控制、聲、光、電等多個領域的智能設備,并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開設3D建模制作、開源硬件智能開發、無人機拼裝與實踐、創客智能智造等不同門類的社團活動與研究性學習活動。通過“做中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快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模仿與創造能力、信息技術與學科知識整合的能力與素養。

  學校繼續完善“江蘇省人文學科特色課程基地”建設,充分挖掘徐州豐富的漢文化資源,開展人文特色教育,先后成立了漢服社、嚶鳴詩社、茶藝社、書畫社等學生社團,開發了漢初人物研究、漢服等校本課程,舉辦了漢式開學禮、成人禮等活動。利用徐州悠久的歷史人文資源,學校每學期組織學生開展尋訪偉人蹤跡、追尋歷史源頭、采風家鄉民俗等活動,對家鄉著名歷史人物結合課本進行拓展性研究,通過學生自由選題組材、小組集體討論交流、教師指導整合等方式,形成研究性學習報告。這種自主開放式的研究性學習方式,不僅幫助學生養成結合文本、聯系生活實際的習慣,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的能力,促進了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共同成長。

  新高考背景下,學校的管理模式從“標配”時代進入“自選”時代,多選項的選課數據組合、豐富的走班課表編排、龐大的基礎信息整理,選課走班教學給傳統教學組織管理和運行機制帶來極大挑戰。學校運用新高考智能選排課系統,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深度挖掘選課、分班、走班排課等功能,打通新高考走班教學模式的完整閉環。選排課系統充分體現智能化特點,全面支持選修課走班、分層走班、跨科目合班等多種排課模式,精準檢測師、生、課、場地等排課沖突,可快捷地完成一鍵排課、生成“一人一課表”,還能夠無縫對接“3+1+2”模式的多種排課組合,完成新高考走班教學轉型的過渡,破解排課難、排課效率低、管理難、教學資源有限等難題。

  著眼未來,聚焦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徐州三中將充分挖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繼續完善“一生一案”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引領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突破長期存在的同質化、標準化培養模式,加強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增強多樣態培養途徑體系育人成效,充分發揮課程基地的優勢和作用,與高校、特色基地等建立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特色人才機制,著力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調配“讓學生用自己力量成長”的育人“良方”,激勵每名學生成長成才。

  (冉陽陽 秦軍)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