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跨學科教學中的教師定位與成長策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07  閱讀:次   |
42.9K

圖①:華南師大附屬平湖學?茖W教師與美術教師合作的一堂科學課

圖②:賢義外國語學校學生在展示自己設計的簡易滅火器。

圖③:蘭著學校學生在開展海岸地貌研學活動。

圖④:龍崗區深中龍小學生在展示連接電路的小組合作探究成果。資料圖片

  新近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研讀此要點,回顧與反思近五年我在區域內組織實施的跨學科學習項目——“人文引領的科學教育(A-STEM)”,有一些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思考,希望可以給新課程方案的落地落實提供一點兒參考。

  基于本學科立場,統籌關聯學科

  跨學科學習是為改正過于細化和分離的分科學習,連通學生的知識與生活、學習與社會。但跨學科學習終歸是有學科立場的,在實踐中本學科不可被關聯學科所取代。同時,跨學科學習的本質特性決定了其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決非知識灌輸和個體獨學所能完成。

  對跨學科學習基本的學科理解,已經體現在新課程方案中,所以首先應明確,科學教育中科學是主體學科。用人文大概念牽引進行課程設計,致力于三方面的同一性實踐:一是人文引領,突出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意義與價值,其過程貫穿倫理道德、知識產權、科研誠信等。二是生長共創,明確項目實踐的結果導向、工具資源、方法引領、問題疑惑及挑戰,緊扣學生興趣和研究不斷生長變化。三是重構融合,立足國家課程標準對現有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同時融合現實生活情境與跨學科內容,把知識獲取和應用相統一。課程體系架構為學科核心概念、跨學科概念和項目實踐,從頂層設計上確?茖W教育不被關聯的人文學科或所需的人文知識學習所取代。

  對跨學科學習基本的認識,體現在教師定位和開展實踐中。參與的教師要持續發展本學科能力,加強本學科素養,才更有利于跨界整合其他學科和方法。

  深圳市龍崗區教科院科學教研員吳向東開展的科學教育“觀鳥課程”“海洋課程”,就是上述二者的統一體現。在數年的“觀鳥課程”實踐中,他聯合語文、地理、音樂學科教師帶領孩子們走進龍崗區山野公園和濕地,用手機、相機、望遠鏡和顯微鏡作為學習工具。孩子們學習了鳥類的特征、多樣性、季節性和生態環境的互動作用,同時體察到鳥兒也有語言、神情、情緒,有朋友和鄰居……科學教育實踐逐漸延展學科邊界、連通學科鄰界,在教學中形成多學科融合和多種學習手段運用。

  開展跨學科閱讀,把握深層方法論

  我認為,跨學科學習背后的深層理念是促進學生作為“完整的人”的全面發展。在項目初始階段,我深感自己和教師對“人”的理解過于單一和局限,相應教學方法也過于簡單。同時我發現,由于分科發展,對“人”的研究事實上分散在了各學科中。如埃德加·莫蘭所說,關于人類的科學“是被箱格化的”:有的學科研究心理現象,有的學科研究腦,有的學科研究機體,還有其他學科分別研究基因、文化等。彼此之間的聯系被極大簡化,導致“人”的概念肢解在不同學科中。而跨學科學習必然要求教師對“人”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由此才能有更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因此,我組織教師開展跨學科閱讀。我們構建起閱讀群,明確每月深度共讀一本研究教育研究人的經典書籍,并依據群體動力學制定了運行規則,至今已持續三年多。過程中,圍繞心理學、學習科學、教育哲學、教育現象學、腦科學、教育神經科學、情緒神經科學等多領域研究成果我們一一研讀。從《論人的成長》《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到《我們如何思維》《學習科學手冊》《教育目標的新分類學》《思辨與立場》,再到《什么是科學》《神經教育學:心智、腦與教育的集成》《萬物的古怪秩序》《心智探奇》《思想本質》《語言本能》等,不斷挑戰并豐富我們的認知。

  跨學科閱讀使教師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水平不斷提升。用理論觀照實踐,教師構建起寬廣的跨學科知識體系和系統邏輯框架,用不同視角看待原學科,建立了對人的整體觀和對人的個性及個性化需求的細致體察,看到了孩子是一個身、心、情、智共生共長的完整個體,看到了孩子的多樣性和無限可能性存在,在實踐中也就能更有意識地運用多種策略、技能、手段和工具,來支持孩子的跨學科學習。

  行政學術雙驅動,統一目標與過程

  作為深圳市龍崗區跨學科學習的大項目,從產生最初想法,到明確核心概念,在進行數次嚴肅認真的文獻研究、廣泛調研、專家論證的過程之后,我們致力于用符合本項目所追求的“人文性”的方式來推動此工作。

  在組織上,我構建了“雙力驅動”模式:一是依托行政力驅動。通過政策文件、廣泛動員、組織和經費保障、督導評估等方式,指向整體和效率進行統籌推進。二是學術力驅動;诮逃旧淼膹碗s性、高度情境化特點,以學術追求、專業精神、價值取向為內在動力,驅動課程研發、課題研究、課堂變革。“雙力驅動”旨在更專業化、更深入持久地推動實踐。

  這樣的工作方式,相比單純借助或只強化行政力,更符合教育的良善屬性。雖然在效率上可能受限,難以快速形成所謂的教育“品牌”和“名片”,但實踐表明這種更人文更專業的方式,與該項目的特質相統一,得到了學校和教師的內在認同和真心參與。

  近五年來,該項目的教師群體已體現出強勁的思考和實踐的自覺性,他們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不斷提升,并已自然產生了廣泛深入的影響,形成了跨區域志同道合的“A-STEM”群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教師們更加凸顯出教育工作者的擔當,及時敏銳地意識到了“疫情防控期間要開展什么樣的科學教育”“如何突破現實困境開展教學”等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不僅感受到科學的重要性,還體會到生命的復雜和可貴,開始理解和尊重一個個具體的生命。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出臺,將在中小學掀起跨學科學習的探索熱潮。那么,如何做到及時呼應教育熱點,聯系實際協調已有項目,保持前后連貫的教育發展態勢?如何不顛覆已有課程整體結構和教學秩序,又溫和有力地推進創新工作?如何既依靠教育行政管理的強勁推力,又充分尊重各學校和教師的主體作用,尊重教育專業和規律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實施過程中保持住促進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這一根本目標不異化、不變形?我和同道們將繼續探尋。

  (作者葉德衛系深圳市龍崗區教育局副局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