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貢獻青春建立功勛 ——專家、教師解析高考作文題
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試院共命制全國甲卷、全國乙卷、新高考I卷、新高考II卷4套高考語文試卷,其中的作文試題備受矚目。有關專家和高中一線教師代表對作文題進行了解析。
以新時代偉大成就激發青年愛國熱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試題展現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反映了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引導學生將愛國熱情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國家高質量、跨越式發展中貢獻青春、建立功勛。
全國乙卷作文圍繞“北京:雙奧之城”組織信息,從兩次奧運比賽成績到兩次奧運舉辦時的綜合國力,多方面呈現體育精神、社會進步、科技創新和國家發展。試題以表格和數據的形式,直觀呈現我國綜合國力的跨越式發展,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引導學生體會冬奧精神的深刻內涵,體會奧運會成功舉辦背后的國家力量和制度優勢,將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
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教師魯智瑛認為,作文題的材料選擇是“雙奧之城”的北京,對2008年和2022年兩屆奧運會上比賽成績、群眾體育、科技亮點、交通知識、國家經濟的列舉,展示了兩次奧運會中國家綜合實力的跨越式發展。這本就是學生生活中熱切關注的熱點,便于學生理解。
以榜樣力量堅定青年理想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天下才可大展宏圖。火熱的青春,需要堅定的理想信念。”試題引導青年堅定信念、緊跟黨走,早立志、立大志,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
新高考II卷的作文題,選擇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典型,要求學生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無論是以“新方法、新思維、新知識”攻克難關的科學家,辯證看待民族傳統和世界思潮的攝影家,還是立足當前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的建筑家,人生目標不同,職業選擇不同,但都將個人價值的實現置于祖國建設的大局中。試題展示了新時代人才的精神面貌和風采,引導學生見賢思齊,“立志而賢則賢”,把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既鼓勵青年正視現實問題,做好個人的事業規劃,也鼓勵青年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
重慶市教科院錢金濤、南開中學教師陸平表示,作文以一組介紹在不同行業奮發有為的人物的微紀錄片為主體材料,讓學生以“選擇·創造·未來”為主題,參加復興中學團委的征文活動,寫一篇體現認識和思考的文章,貼近時代、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釋放服務“雙減”的鮮明信號
2022年高考是“雙減”政策發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題在教考銜接上精耕細作,充分釋放服務“雙減”改革的鮮明信號。
根深方能葉茂,本固才可枝榮,學習強調基礎扎實。新高考I卷寫作試題借圍棋學習中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巧妙類比。材料強調“本手”的“合乎棋理”和“功夫扎實”“理解深刻”,意在啟示一線師生:基礎不是知識的簡單記憶,不是技能的機械訓練,而是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掌握融通,闡明目標遠大和磨礪功夫、基礎扎實和創新創造的辯證關系,引導學生遵循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素養的基本規律,筑牢根本,守正而后創新。
命題體現潛在關聯,材料選擇與教材內容有著密切聯系。全國甲卷的寫作試題“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沒有直接考查《紅樓夢》相關的知識內容,但是通過教材中《紅樓夢》選篇的學習或對整本書閱讀的研習,則能夠更好地理解試題材料。
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所所長袁文、成都七中教師游俊松認為,作文材料選自《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的一個情節,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讓學生在更廣泛的領域思考其啟示,鼓勵其面向未來創新,彰顯了讓傳統文化傳下去、活起來的理念,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與學生成長相呼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