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順勢揚帆創基業 筑夢前行建新功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10  閱讀:次   |
42.9K

  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廈門二外”)原名廈門市同安第二十八中學,創辦于1995年8月,位于廈門市同安區祥平街道,是一所區屬公辦完全中學。20多年來,廈門二外與城市同步發展,將施教區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期盼的壓力化為學校成長的動力,在歷屆黨政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長久不懈的努力下,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實現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節節攀升,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學校現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福建省文明校園,是福建省教育科研基地校、廈門市教師發展示范學校、陜西師范大學優質生源校。

  強化思想道德建設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廈門二外以“德才并舉、與時俱進”為校訓,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學活動,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與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注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引導和文化熏陶,讓學生在完成學業任務的同時實現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提升。引導學生著眼于“時”,立足當下、抓住機遇,努力做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的有志青年;著力于“進”,關注發展和創新,奮力追求目標,不斷超越自我。

  學校黨政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思政課程建設,制定了加強思政課程建設的工作方案,定期參加思政教研組活動,經常深入課堂聽課評課,鼓勵支持思政教師積極參訓研修,通過“青藍工程”“雙培養工程”等平臺引導提升思政教師的思想認識水平和專業素養,著力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思政教師隊伍;倡導大德育理念,將思想品德教育與行為習慣養成融入各學科教學和各項校園活動,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把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校園“四節”、研學旅行等活動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多樣化參與德育體驗的同時,培養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精神,增進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四個自信”,以自發自覺的愛國心、強國志、報國行展現“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堅定意志。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積極推進“五育并舉”,特別重視青少年學生勞動教育,整合傳統的勞動技術、勞動實踐課程,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資源,形成了融教育、體驗、實踐為一體的校本勞動教育課程。2021年12月,廈門二外被確認為廈門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學校。近年來,學校多次被評為廈門市德育先進學校,連續兩屆獲評福建省文明校園。

  創設適合教育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所謂適合教育,就是根據學生發展的生理、心理、智能特點,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內容、學習進程、學習方式、學習方法,促進他們和諧健康快樂地成長。適合教育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它強調教育工作要目中有“人”,把學生視為鮮活的生命個體,根據每個人的興趣、特長和發展水平來安排相應的教育方案,因材施教;適合教育還是一種多樣化的教育,要求教育者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優化教育內容和方式,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為他們量身定制多樣化的課程;適合教育更是一種可選擇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把學生自我積極主動的發展作為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此,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關鍵。廈門二外“以人為本,促進發展”的辦學理念正契合以上要求。

  基于這樣的認識,廈門二外緊隨國家課程改革發展的大勢,以“服務學生需求,有利學生發展”為核心目標,并以此為導向規范、要求教師的教學教研行為,訓練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積極探求符合青少年學生認知規律、適應學生學習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如今,“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自主學習、小組合作”逐步成為廈門二外課堂的常態。學校組織全體教師研讀教材、課標,總結分析學情、生情,開發了涵蓋各學科的全套校本作業,在全區率先實現了初中零教輔。近年來,隨著教學設備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廈門二外積極整合力量,充分利用國家、省、市、區各級教育資源平臺上的課程資源和“互聯網+教育”手段,通過在線直播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網上問答互動、集中輔導答疑等形式,為學校學子提供豐富優質的網絡教育教學服務,為一線教師提供高考資源網、菁優網、學科網、智學網、知網等資源平臺,配置科大訊飛智慧課堂教師終端和暢言智慧課堂系統,與班級一體機結合使用,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高度融合,并助力教師高效完成微課制作。

  基于這樣的認識,廈門二外通過創建多個項目,構建相應的平臺,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成長需求。在體育方面,以完整的體育課程為依托,以校園體育節、校運會、趣味運動會為支點,通過社團引領、特色項目拉動,著力打造校園陽光體育,有效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運動潛能。三大球(足球、排球、籃球)、兩小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田徑訓練全面開展,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吸引大量學生踴躍參與,每天課間、課后,操場上、球館里都是快樂運動的學生。運動已然成為廈門二外學子校園生活中必有且重要的內容,體育精神自然地融入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學生在盡享運動之樂的同時,練就了技能,也養成了習慣,矯健的身姿構成了廈門二外校園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成就了學校濃郁的校園運動氛圍。學校先后被確認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福建省體育傳統特色項目(排球)學校。近幾年來,學校先后獲得廈門市中小學生排球錦標賽高中男子組、女子組冠軍,福建省中學生排球錦標賽冠軍,廈門市中小學生籃球錦標賽高中乙組冠軍等榮譽,多年保持全區中學生運動會總分冠軍。

  在藝術方面,廈門二外從2005年起就延請知名筆跡心理學專家金一貴進校指導,開展漢字硬筆書寫訓練,根據參訓學生性格特征和個性需求,提供不同類別的硬筆書法字帖,組織學生通過“摹寫—臨寫—自主書寫”的訓練,以較快速度提高了漢字硬筆規范書寫水平,深受師生喜愛和歡迎。從2006年秋季起,學校將訓練活動固化為書寫課排入課表,在每天下午上課前安排一節15分鐘的寫字課,全校所有班級同步展開訓練。總結編印了《字如其人》《寫好字,做好人》等多部校本教材,形成了一門頗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在常年普惠性訓練的大環境熏陶下,學生的整體書寫水平有效提升,大多數學生養成了受益終身的良好書寫習慣,同時,還喚起了學生對書法藝術的熱愛。硬筆、軟筆、篆刻等學生社團經常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少學生脫穎而出。學校借勢揚帆,將全區一年一度的師生書法大賽承攬下來,辦成了每年必有的校園書藝盛宴,師生盡享書墨之香,校園內“書蘊”濃濃。2013年,學校獲評國家“規范漢字書寫教育特色學校”;2016年,學校應邀加入閩浙贛桂鄂蒙六省份高中藝術特色教育聯盟“高峰論壇”,與六省份在高中藝術教育方面頗有建樹、各具特色的兄弟學校廣泛交流,進一步拓寬了藝術教育的發展路徑。近年來,學校秉承“全面發展,突出外語,多元成才”的理念,力求在第二外語教學方面有所作為,嘗試在高中開設日語課程,讓學生有更多選擇。目前,這一項目已成為學校又一辦學特色,展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前景,相信此刻栽下的希望之樹,未來定能結出累累碩果。

  每一名學生都是個性鮮明的個體。承認差異,追求適合學生的教育,努力為學生搭建多樣化成長平臺、提供多渠道成長路徑,一直是廈門二外孜孜不倦的追求。真誠的尊重和正確的引領喚起了學生強烈的自主成長意識,推動激發了學生強大的內驅力,促進了學生自覺自律良好習慣的養成。師生傾情互動、相得益彰,在充滿人文氣息的溫馨校園內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在班生規模一路擴大的情況下,辦學成績穩步提升,初中綜合考評P值近年來一直居全區前列。學校從辦學之初僅有初中8個班、28名教職員工,一路發展壯大,1998年8月由初中升格為完中,2002年被確認為三級達標高中,2006年被確認為二級達標高中,2013年3月被確認為福建省一級達標高中,2018年順利通過福建省達標高中復評。目前,學校校園面積7524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51003平方米,擁有99個教學班(初中55個班,高中44個班)、學生4957人、教職員工382人。從2023年秋季起,學校占地120畝、建筑面積88000平方米、可容納60個班3000名學生全住宿的高中新校區將投入使用,現有校區初中規模也隨之擴大至72個班。此外,城南校區將于2022年夏天開工建設,該校區系包括小學48個班、初中36個班的九年一貫制學校,預計2024年開班招生,屆時學校將成為擁有三個校區,涵蓋小學、初中、高中,規模達到200多個班、上萬名學生、近千名教師的區域大校。

  凝聚各方力量

  開創更加美好未來

  回望來路,廈門二外在20余年間規模不斷壯大、品位不斷提升、辦學成效顯著。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大廈門理念支撐下跨島發展戰略的實施,使同安區域社會經濟迅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基礎教育的提升;得益于學校歷任黨政領導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五育并舉”,扎實踐行立德樹人育人理念,堅持黨組織對學校工作的正確領導,以黨建工作為引領,將黨建工作和學校核心任務完成融為一體,在一路櫛風沐雨中形成了“堅韌自強”的廈門二外精神,錘煉了“同心向黨,堅韌自強”的黨建品牌,形成了風雨同舟、和諧奮進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得益于一支勇于奉獻、敬業精業的教職工隊伍,行政團隊精干高效,教職員工能擔當肯作為,他們良好的從業素養和樂教愛生的親和作風,是引領學生自覺成長的關鍵力量。

  回望來路,是人民群眾對廈門二外的迫切需求和熱切期盼推動學校不斷進步和發展。放眼未來,這份源自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盼必將繼續鼓舞廈門二外實現更強、更優發展。

  (陳清波 蔡忠仁)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