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中學弘毅校區以“變”為“戟” 創新向未來
辦好課后延時服務、打造精準課堂、精研作業巧設計……廣東省深圳市龍華中學弘毅校區打出變革課程、教學、教研、活動“組合拳”,將“雙減”作為撬動育人方式變革的顯性抓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和推動學校管理轉型的重要載體,推動“雙減”與學校高質量發展同向同行。
龍華中學弘毅校區創辦于2020年9月,是一所環境優雅、人文氣息濃厚的現代化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踐行龍華中學“文化育人,和美治校”的辦學理念,聚焦學生發展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積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致力打造文化有根基、辦學有特色、創新向未來的高品質學校。
課程新突破
變單一設置為多元實踐
課程彰顯特色和活力。學校負責人楊忠順創造性地提出“和強、和毅、和美、和禮”“四和”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好少年。
學校課程實施突出實踐性、探究性、創造性。“名家故事匯”課程立足中國本土名家,從政治、科學、文學等領域精選60個人物,通過“讀名家故事、講名家故事、探名家足跡、學名家智慧”4個板塊展開項目化探究學習,引領學生樹立人生榜樣、心懷遠大理想。
學校開發“六個一”實踐活動課程,鼓勵學生每天閱讀一篇文章、開展一項勞動、進行一次體能鍛煉、做一件孝敬長輩的事情,每周寫一幅書法作品、背一篇古詩文,每日記錄評價閱讀、勞動、運動、孝親等方面的表現,每周評選“弘毅之星”,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和頑強的意志力。
為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校以校級社團為點、以班本課程為面,構建“班班有特色,人人多才藝”的班本文化。依據教師個人專長與學生需求,學校探索開設班級活動課程,形成了簡筆畫、七巧板、數獨、葫蘆絲等數十門班本課程。
課堂新面貌
變傳統教學為“微視導學”
學校以“微視導學”教學研究形成獨具特色的“1+N”課堂新模式,即“一名教師+多名微視頻名師”,構建“名師優質教學微視頻+教學策略”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全科轉型,全員參與,教師在“微視導學”理念及實踐倡導者吳曉梅的帶領下積極探索,研究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精設巧制優質教學資源,“細分”名師教學微視頻與課堂環節融合共生,顛覆傳統課堂教學,實現課堂結構根本性變革。
“微視導學”不等于名師課堂的復制,而是教師運用名師針對知識點的講解微視頻開展的智慧教學探索。“多師”教學,“多生”互動,“微視導學”打破教學時空壁壘,激發學生持久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基于資源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新型的學習中心課堂,提高了教學實效。
教研新生態
變層級發展為團隊賦能
學校創新教師發展模式,倡導“人人是導師,人人皆研究”的教研理念,打造教研新樣態。科組教師以“集中研+”凝聚團隊研究力量,發揮個人優勢,形成“人人是主備,資源共分享”研究共同體。學校成立教研技術組,指導教師優選備課資源,創制教學微視頻,提升資源融合能力;成立教學攻關組,討論審核備課資源,修改完善教學設計;成立課堂觀察組,組織觀課議課,補充教學資源,優化教學過程,有效落實“雙減”,讓新課程標準實現學科著陸。
學校創編《教師專業發展手冊》,引導教師在學習中提高、創新中發展、反思中積淀、研究中突破、輔導中完善,喚醒教師專業成長自覺。學校改革教師例會,每周開展“青年教師微論壇”,直面教育教學問題,展示新研究成果,分享讀書心得,思想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交流促進教師積極創新。
記錄故事,講述故事,“‘拾’光靜好,‘最’美師說”微信專欄成為學校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教師們從“最有效的教學創新、最讓自己感動的家長、最難忘的教育故事”等10個方面回顧反思,以溫暖而獨特的總結方式錘煉育人藝術。
學生新氣質
變被動生長為主動成長
學校以活動為載體,探索成長規律,豐富教育內涵,為每一名學生搭建主動成長的舞臺,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讀書節暢游書海,潤澤心靈;創客節創意思維,創造生活;藝術節展示自我,激揚興趣……此外,學校挖掘清明節、端午節等節日的文化價值,開展項目化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主題德育論壇”拓展家校共育途徑,以系列活動形成家校互聯共振效應。每學期,學校圍繞德育主題組織論壇、舉辦開放日展示活動,邀請家長評教評學,協同家長、社會參與學校管理。每周五進行“家校面對面”訪談,傳遞“雙減”育兒經驗,凝聚育人合力,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
“潤和慧心靈,育和美學生。”龍華中學弘毅校區著眼學生未來發展,以“變”為“戟”,“五育并舉”,營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態,成為教師快速發展的精神家園、學生快樂成長的幸福樂園。
(匡永紅 盧文麗)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