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新洲小學培養家國情懷 助力幸福成長
近年來,為緊緊抓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綱”,結合學校教育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無錫市新洲小學不斷在創新思路、改進方法、豐富內容上下功夫,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內容,納入學校日常教育教學活動,貫穿學校教育各個環節,開展了各具特色的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無錫市新洲小學是一所正在成長中的年輕學校。全校目前有89名少數民族學生,在時代發展的呼聲中,帶著各民族文化聚集到了這里。針對這一特點,學校以“新之洲”為載體,建立具有德育意蘊的“家國情懷”概念,在每一名學生心中都植入熱愛家庭、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與認知。
“打卡”地域坐標
走進民族文化
學校建設了方言小徑、新洲中華園等獨具特色的校園景點。方言小徑的誕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營造校園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新洲中華園是學校的熱門“打卡”點,形狀是放大版的中國地圖,各民族各籍貫的新洲娃都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故土。
學校大大小小的道路四通八達,結合“多元新洲大美中國”的文化理念,以祖國的山川、河流為校園道路命名。長長的廊道是新洲娃每天的必經之路。學校遵循民族大融合的設計理念,參照中國地圖,用彩繪、展板、實景等手段,將地面、墻壁、天花板充分利用起來,旨在讓新洲娃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國各地的民風民俗等文化知識,邊走邊學,潤物無聲。學校計劃最終建成“我愛我家”“永遠的家鄉”“新之洲中國園”三大主題園,讓學生在行走之中心間自然流淌著對祖國大地滿滿的深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構建特色課程
融合民族文化
學校通過課程多樣化的實施,緊密圍繞“多元文化”“故土情懷”等關鍵詞,以“創生”“融合”“改良”為路徑,打造校本特色課程,加強學科間的拓展與融合,實現民族團結,感受中國大美。
創生:跟著詩詞去旅行。在詩詞中領略各民族地區的風土人情,了解各民族文化,為民族團結打基礎。在“智慧班牌”中放入資源包,隨時歡迎新洲娃挑戰過關,解鎖新技能,邊玩邊學。
融合:學科綜合融民俗。在學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學校將民族文化尋根融入音體美等學科中,嘗試學科間協同教學。(1)民歌小調開心唱:民歌是貼近生活、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溫度的藝術形式。(2)地方元素暢意繪:濃墨重彩的景泰藍、樸素雅致的藍印花布、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別致精美的民族服飾……都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民俗游戲痛快玩:聰慧的勞動人民在生產活動中積累了大量寓教于樂的民間戶外游戲,在提高身體素質的同時也可以充分體驗民間文化。
改良:社團課程多元化。緊緊圍繞民族文化主題,開設豐富的社團課程:烹飪社團(親手制作民族特色菜,犒勞味蕾,找尋溫暖);方言社團(方言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也是孩子和故鄉的情感紐帶),通過組織“方言歌王爭霸賽”等活動,喚醒各民族各籍貫學生的故土回憶。
閃亮活動陣地
涵養地域文化
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學生成長的園地,學校充分利用資源,在活動中涵養地域文化。
(一)“一道講盡頭”傳播“錫”文化
校園廣播站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小青葵”廣播站結合辦學特色,特辟“一道講盡頭”板塊,邀請無錫當地的教師進行無錫話教學,希望來自五湖四海的新洲娃會聽、會講無錫話,更快地融入新洲大家庭,團結和諧地生活在無錫。
(二)假期生活聚焦“鄉”文化
大部分學生會在寒暑假回到自己的家鄉。學校抓住并利用這樣的機遇,鼓勵學生在享受愉快假期的同時,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鄉。如“和故鄉名勝合影”“嘗一嘗家鄉特產”“聆聽家鄉的傳說”“趣說家鄉年味”等。學期初,班級舉辦有趣的假期交流,學生一邊自豪地講述自己的繽紛假期,一邊傾聽來自祖國各地的故事,聚在一起品嘗特色美食。每一名新洲學子都是家鄉文化的代言人。
學校將繼續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通過多彩活動,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突出以地域文化為基礎、以文化融合為途徑的整體深化建設,從而使學生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凝聚力不斷增強,最終落實“為每一名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
(佘召丹)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