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督導”推動鄉村學校教學變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扎實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對此,教育部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提出,“統籌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村工作”。可見,從教育層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就是要以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教育智慧。
《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顯示,“48%的農村家長表示,如果農村學校具有和城里學校相同的教學質量,則不會選擇送孩子去城里上學”。顯然,根本癥結在于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低下。為此,從2017年開始,我們在重慶市奉節縣、南川區,以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內容體系、操作體系、支持體系、協同體系等四項督導為抓手,開展鄉村學校督導,探索了一條推動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鄉村教育振興之路。
圍繞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內容體系進行督導
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主要內容包括校園文化建設、課堂教學變革、學生養成教育、特色課程建設。課堂教學變革的支持因素是校園文化建設、學生養成教育、特色課程建設,它共同指向學生的成長與教師專業的發展。
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督導有“三個主陣地”,一頭是在教室,一頭是在操場,整體則在氛圍之中。基于此,我們確立了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督導的“五個觀察點”:一是教室,二是操場,三是餐廳,四是寢室,五是廁所。這樣,教學變革督導的目標便指向了學科育人,指向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它不僅僅體現在教室之中,還體現在操場等教育的場域之中,并最終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之中。
圍繞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操作體系進行督導
教學變革督導是以教室為出發點,明確方向,探究方法,提高效率。“方向”是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向學生必備品格、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在方法的選擇上,要指導教師學習一些教學方法與學會“秧田式”教學,而學會“秧田式”教學則是以能夠駕馭小組學習的教育能力為標準;在效率上則強調有效教學,力戒課堂教學中無效因素。
教學變革督導的關注點一是聚焦教學內容的產出。教學內容不是教材,而是教師把課上出來的樣子。二是聚焦合作學習的產生。合作學習的運用與否是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分水嶺。三是聚焦教學生成的產品。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教師對教學生成反思與總結。四是聚焦教學效果的產值。教學效果在于課堂的有效教學,在于學生的成長,在于做到少刷題。
圍繞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支持體系進行督導
從校園文化建設支持體系來說,一方面體現為以干凈、漂亮為特點的顯性文化,另一方面,則體現為以和諧育人為特征的教師文化、學生文化、閱讀文化和制度文化的集合。
從學生養成教育支持體系來說,養成教育實施重在以“自信心、責任感、好習慣的培育”為核心。增加學生自信心,一是多給學生上臺展示的機會,二是多元評價。
從特色課程建設支持體系來說,特色課程建設重在打造好六類課程:校園歌曲演唱課程、詩詞故事演講課程、勞動教育課程、升旗儀式課程、大課間課程、節假日課程。
圍繞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的協同體系進行督導
從校長辦學思想來說,倡導校長做有溫度的教育、帶有精神的隊伍、站在學生的立場、辦有故事的學校、創有特色的生活。
從現代學校制度來說,鄉村學校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要具有激勵的功能,即能夠激發教師想干,教會教師能干;還要有限制的功能,即制度能夠促進教師不得不干,從而最終走向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在鄉村學校教學變革“四項督導”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鄉村學校教學變革督導一是要體現四個變化,包括課堂教學、學校文化環境、師生精神狀態、大課間的變化等。以奉節縣實驗初級中學為例,該校以大課間為標志的德育體系有變化,學校的整體氛圍和運轉流程也呈現積極變化。二是要體現辦學特色。南川區水江鎮寧江小學因國防、科技、工業大西遷的三線建設而建校,為此,督導學校將“三線精神”融入育人體系。學校承擔的國家級校本課程課題“《銘記三線》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順利結題,“守正養習慣,奮斗毅童心”被評為南川區德育精品課程。三是要體現師生發展。基于“四項督導”,南川區南平鎮中心校有28名學生獲教育部關工委獎勵,47名學生獲市教委獎勵;擁有南川區市級優秀教師2人、區級優秀教師6人,1名教師獲重慶市級賽課特等獎,69位教師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文章、獲獎,35位教師參與課題研究并結題。四是要體現課堂變革。比如,奉節縣永安小學構建“一全六課”的特色課程,除了國家課程,還開發了適合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社團活動課程、數學多向思維課程等六大校本課程。
(作者陳瑞生系第十一屆國家特約教育督導員、重慶市教育評估院教育評價研究與數據中心主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