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讀得咋樣——一塊檢驗教育生態的“試金石”
中小學生閱讀是一個系統性問題,需要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與接棒者共同努力,而不是相互推諉,互相埋怨。可以說,一個區域中小學生閱讀狀況的好壞,是其教育生態的側面反映,也是一塊真正的檢驗教育生態“試金石”。
就學段而言,不少小學教師不太認真研究初中閱讀的問題,初中教師也不太關注高中閱讀的問題,高中更是如此,并且隨著學段越高,這種關聯度與前瞻性會越弱,因為有升學的壓力在那里,誰也不敢為了幾分的“名著考試”而放松其他內容的教學和訓練。有的教師認為,今天的讀書與明天的作文考試沒有必然的聯系,還不如讓學生背一篇作文備考。校內這種狀況自然傳遞到家長那里,一些家長開始懷疑讀書的意義,因為自己的孩子雖然讀了書,但語文成績并不理想,于是由原來的支持,變成了靜默。
我們需要一個系統化的體系,用系統化的思維去推動閱讀,認清各個環節在這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整體的合理性來破解中小學生閱讀質量不高的問題。
家長要建立科學的閱讀觀念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現在孩子的家長多是“80后”,都有較好的教育經歷,也很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閱讀的核心是“興趣”,關鍵在“自由”,意義在“堅持”,有些家長缺乏科學的閱讀觀念,過早過度地讓孩子接觸書籍,而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東西——運動與健康。
目前市場上童書的最大問題是字太小,色彩太過濃艷,加上孩子在室內時間太長,身體機能發育不舒展,極易造成小兒近視。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可以多給他們講故事,開展故事接龍或對話。進入幼兒園階段,可以讀一點兒大字版的唐詩和優質的繪本,多聽一些有聲書籍。進入小學后,家長可以按照課本提出的共讀書目,與孩子一起在固定時間進行安靜閱讀,每天半小時足夠了。
進入三年級以后,要適當增加孩子閱讀的種類和難度,在教材建議的書籍基礎上,加入自然科學、人文歷史、人物傳記等,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學生的閱讀習慣基本養成,可以延長閱讀時間,繼續拓展閱讀范圍,適當接觸初中階段教材推薦的書目或與之相關的書籍,為初中閱讀做準備。在整個小學階段,家長的身份就是伴讀者、交流者,而非指導者。同時,要盡可能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尤其在孩子閱讀時,家長不能看電視、玩手機,而應與孩子一起進入閱讀時刻。
孩子進入中學后,家長應該繼續保持這種閱讀氛圍和習慣。以平等的視角與孩子交流,用閱讀減輕孩子的焦慮,幫助他們度過青春期。同時及時與教師溝通,讓教師了解孩子的閱讀情況。這期間家長遇到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時間太緊,二是選擇的沖突。孩子有了選擇意識,要看自己喜歡的書籍,這時家長要有包容的心態予以支持,但要繼續保持與孩子的閱讀對話。
教師要具備科學的閱讀理念
教師應該成為讀書的“專業人士”,要從更深的層面認識讀書,形成更為科學、嚴謹的讀書態度和方式,具備深厚的閱讀積淀和寬泛的閱讀視野,始終保持一種閱讀的興趣和熱情,并能用自己的博學和真誠影響學生,教育學生。
對語文教師而言,更要認識和理解閱讀的“興趣”“自由”“堅持”的辯證關系,并把這種正確的理解,帶到指導學生的閱讀中來。每個孩子從誕生之日起,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好奇和興趣,而書籍中存在無窮的奇聞異事,這本身對孩子就具備天然的吸引力,但為什么經過二十多年辛辛苦苦的“教育”,我們的孩子卻沒有對書籍產生興趣,甚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了興趣,這是需要我們所有成年人反思的事情。
對于閱讀而言,我們不能以培養“興趣”的名義,壓制學生原有的“興趣”,也沒有必要逼著孩子做非閱讀的事情,如讀書必寫報、讀書必摘抄、讀書必表演、讀書必總結、讀書必畫圖、讀書必評比等,這是把讀書當作了手段,而寫報、表演、總結、畫圖、評比成了目的,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
也許對很多事情來說,需要留痕,但唯獨讀書卻很難留痕。即便留痕,他人也看不到。有人讀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腦海中也許會有一個純潔天地中平凡人物的生命再現;有人讀曹雪芹的《紅樓夢》,腦海中也許只注意一個劉姥姥,而沒有賈寶玉;有人讀施耐庵的《水滸傳》,腦海中只有打打殺殺,亂麻一團……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一旦用評判演示的方式呈現,就會有一種比賽的暗示,就會引導學生按照教師提出的“標準”去迎合,以此來博得獎勵。這樣,就會把自己真實的閱讀體悟遮蔽掉,換成教師和學生都認可的方向去再“編一段”來,這不僅削弱了學生閱讀的獨立性,而且造成了另外新加的而非自己精神體驗的閱讀呈現。
所以,教師首先要成為一個善于讀書的人。在寬泛的閱讀基礎上,構建相對完善的讀書理念,用自己的經驗與學生對話,從學生終身閱讀的角度去定位各自學段的讀書要求和培育目的。以不抱怨、不失責的態度,幫助學生接過自己手中的教育接力棒。
名師專家多做引導
我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性思維,但凡出現一種新的觀點或者推出一種倡議,必定伴隨著推出一批樣板經驗,如“樣板工程”“教學模式”“策略方法”等。這用在非教育行業應該是有效的,因為標準化可以實現最快捷的批量和效益,但教育不是工業,很難批量生產,即便一名教師用同一種方案去教兩個班,學生也會千差萬別,更不要說一個年級有多名同科教師,一個區域有數目不等的眾多教師了。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性,被很多人看作是教師的問題,需要用“統一”的模式補齊短板,讓教學效果不明顯的教師盡快趕上來,所以就出現了各類統一的模式、策略、方法和規則的要求。對中小學生閱讀而言,有的出版單位與名師專家合作,出版了不少類似的“模式”“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實施整本書閱讀的策略”“初中生名著閱讀導讀”“小學生名著閱讀的二十種方法”等。加之媒體的過度包裝與宣傳、家長和教師的焦慮,于是這種“方法論”“策略包”,成了中小學家長和教師的“必讀書”,反而把應該去讀的書扔在一邊,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時間。
閱讀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就是一種習慣的培養,而不在于多少知識的積累。因為,每個人的閱讀體味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而所有知識很多時候是隨學隨忘,只有經常使用的知識才有用。再加上信息查詢的高度便利,現在中小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極少是通過翻書查資料。進入成年之后,即便是一本普通的書或一段簡單的文字,閱歷豐富、思維活躍的人也能讀出別人看不到的妙處來,能得出與眾不同的看法,這不是他有什么方法策略,而是自己的積淀和思維所決定的。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閱讀策略”之類的書籍就像菜譜一樣,你看了很多菜譜,如果不實踐操作的話,永遠不會做飯菜。所以,社會上的不少學科名師或專業人士應該多談自己的看法,少出一些具體實操的讀書策略和案例,減少大家的不安與焦慮,為孩子和家長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生態,讓每個人都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這樣才是最大的貢獻。
業務管理部門要出真辦法
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家長、教師、學校、學者都是分處不同崗位、環節上的一個要素,如何把這些要素有效整合起來,形成一種內在的合力,需要業務管理部門去認真統籌,系統實施,而不能單打獨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首先,建立關于區域系統閱讀的指導機制。應該依據課程標準,針對一個區域師生的實際閱讀狀況,提出關于閱讀內容、閱讀時間、過程指導的提綱性建議。讓教師、家長和學生明白各自在不同階段,應該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當然,這種關于閱讀的要求,課程標準已經明確提出,但它們分散在兩部課程標準、三個不同的學段,與當地師生的閱讀狀況缺乏一定的針對性,這需要業務部門對上述標準進行優化和完善,使之更容易操作,更符合教學實踐的展開。比如小學與初中閱讀的銜接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小學高段的有效閱讀問題,初中的閱讀任務根本無法完成。
其次,在中小學生閱讀方面要多放權,慎比賽,精指導。與家長和教師相比,各類管理者更應該建立科學的閱讀觀,更應該成為終身閱讀、終身學習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在中小學生閱讀方面,應該放手放權給教師、給學校,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只要利于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培育學生的閱讀習慣,都可以大膽地嘗試。要用包容的心態看待一個班級、一所學校、一個區域的閱讀活動;要沉住氣,靜下心,少搞一些不利于閱讀的競賽、展示、評價、排名,因為在所有教育教學的項目中,讀書是最禁不起折騰的。
總之,中小學生的閱讀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待,更不能以形式主義的方式做樣子,這樣不僅不能做成事,甚至會造成較大的負面作用。我們應該以立足學生的閱讀興趣、聚焦閱讀自由、保持閱讀習慣為基本原則,加大協調意識,以恢復和建立良好中小學生閱讀生態為目標,同心合力,幫助學生形成完備的閱讀能力,為他們終身閱讀奠定扎實的基礎。
(作者常亞歌系河南省濟源市教育體育局名師工作室負責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