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 以“1+4”模式開啟全科思政行動
作為江蘇省四星級高中、江蘇省生命教育課程基地,2022年10月5日將迎來120周年校慶的無錫市堰橋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堰橋高中”)在結合高中學生全面發展內在要求與新階段學校德育文化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全科思政”,即通過“三全”——全場境(家校社一體化、學生道德學習空間一體化)、全學科(所有學科融浸,體現出來的價值觀是課堂中的師生表現形式、思考方式、思想和價值觀的省察及課堂生態等)、全學習狀態(人人在學習、學習在人人,體現相互性和交互性)推動新時代青年品格提升、成長成才。
“1+4”
全科思政的形態詮釋
把握課程特征,才能捕捉有效教育契機。在堰橋高中全科思政行動的整體框架中,凸顯國家課程的基礎地位的行動,被命名為“全科思政的新青年課堂青春表達行動”,這便是“1”。區別于傳統高中思政課堂,堰橋高中的全科思政實現了該課堂的充分延伸。單就思政課程而言,學校結合校情及學情,分政治模塊、經濟模塊與文化模塊展開,緊扣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安排等內容,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圍墻,實現課堂學習和實踐參觀相結合。思政課程之外,全學科融合則成為推動性力量,如趣味物理、化學實驗、校園植物藝術創作等科學素養類課程和“高中進階式勞動教育任務群”。這些學科中都注入了“責任擔當”教育的力量。又如獲無錫市普通高中國際課程班校本思政課程項目首批立項的課題“立足國家課程整合特色活動——日語課程班思政課校本化設計和實施探索”,也見證了項目推進下的學科融合。
全科思政的學習目標,除了學科教育,還聚焦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應對應變能力、合作研究能力、評價社會事件的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引領青年信仰的“鴻雁行動”、道德學習者的伙伴砥礪行動、自知篤志者的生涯擔當行動、青春擔當者的實踐拓展行動4項行動以實踐活動增強思政課啟智功能,這便是“4”。“4”著力把社會調查、社會考察、社會參與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通過各種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4”結合“1”的“1+4”成為堰橋高中全科思政行動的落地模式。
實踐育人
高中育人的責任延伸
引領青年信仰的“鴻雁行動”,賡續紅色血脈。校內的“校園紅聲音”“紅色經典誦讀”“紅色經典特色”等藝術節,校外的“走進大別山紅色夏令營”“走進黃橋新四軍紀念館”等活動,用紅色箴言潤澤著學生的生命。
道德學習者的伙伴砥礪行動,全方位強韌身心。依托體育活動中心、心理咨詢中心、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將走步、定向運動等融入學校各類主題活動,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心理素質拓展訓練走入課堂,強化學生的身心能量。
自知篤志者的生涯擔當行動,架構學校教育和社會責任的橋梁。“一體三翼”,這是該項活動的實踐系統。“一體”即融入學校整體課程的生涯規劃課程;“三翼”,“第一翼”是在整個課程架構中實施以學生生涯輔導為主題的導向課程,“第二翼”是建構以“筑夢成長”為主題的伙伴共進制度,“第三翼”是實施生涯發展導師制。“一體三翼”分層推進,從高一的探知自身稟賦,到高二的深度體驗職業,再到高三的確立大學專業,學生逐步在自知中厚植了篤行的力量。
青春擔當者的實踐拓展行動,培養行“義”助“義”的現代青年。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學校在不同學段分主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雨花臺緬懷先烈、夫子廟街頭文化研究等感悟歷史名城活動,側重于讓高一學生確立對自己負責的人生態度。翻越畢業墻、消防技能演練、茶具制作等綜合實踐拓展課程,側重于讓高二學生養成團隊協作精神,對他人、對集體負責。赴蘇州木瀆開展的以“青春·成長·感恩·責任”為主題的十八歲成人儀式,側重于讓高三學生明晰成人的責任與義務,播下擔當的種子。
從實踐來看,堰橋高中積累的寶貴經驗為高中思政課的深度踐行提供了鮮活生動的現實素材。建立校園文化與社會現實對接的機制,及時反映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與時代變遷,捕捉具有育人效果的資源……堰橋高中全科思政的開創性行動令“每個生命都有閃亮的光芒”,在吸納辦學理念和生命教育之精華后,全科思政愈發彰顯了堰橋高中育人文化的題中之義。
(李興群 夏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