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江蘇省鎮江市特教中心探索融合教育 讓愛與希望浸潤校園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7-03  閱讀:次   |
42.9K

  創辦于1937年的鎮江市特教中心是一所集學前、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教育、康復教育于一身,融聽障教育、智障教育和特教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全日制特殊教育學校,學制15年。2019年,學校增掛鎮江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校牌。在悠久的辦學歷程中,鎮江市特教中心堅持以“感恩·自強”教育為主線,秉承“關愛每一個殘障兒童,為學生終身發展”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充滿愛的浸潤式“潤”教育校園文化。

  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一體兩翼”特殊教育培養模式,建設文化教育、職業培訓、康復訓練同步發展的課程體系,為全面提高殘障學生的整體素質與創業、就業能力創設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有力的教學保障,為殘障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了成長基礎。

  構建社區融合教育干預新模式

  鎮江市特教中心初步構建了“社區即課堂、生活即教材、市民即教師”的“社區融合干預(SCI-156)”理論。“SCI”即support(支持式)、community(社區)、intervention(干預);“156”即一個培養目標(從封閉的“自然人”“學校人”變成開放的“社會人”),五項干預工程(將教育、康復、教學、職訓、心理課程融入社區),六大支持系統(從空間、技術、心理、社會、人才、課程方面提供融合支持,打通社區和學校之間的壁壘,構建社區支持系統,實施有效干預,使學生在知識學習、生活適應和技能訓練中獲得平等參與社區生活的機會)。

  經過十多年的艱辛探索,鎮江市特教中心首創的“一體兩翼”教育模式,從校內實踐逐步走出校門,發展為目前的“1+7+5+159”模式,形成了1個市特殊教育指導中心、7個區域特殊教育指導中心、5所特殊教育學校、159所融合教育資源中心協同發展的特殊教育新格局。

  創設融合教育五大生存課程

  秉承“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市民即教師”的生活教育理念,鎮江市特教中心為全市5所特教學校的523名在校學生創設了綜合化、立體式、開放性的社區融合教育五大生存課程。

  一是生活化社區融合德育,以“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搭建公共德育平臺,構建生活化教育德育課程,以學校自創的“六會一技能”學生核心素養為載體,實施“五育并舉”,夯實養成教育,豐富主題教育。

  二是個別化社區融合康復,以鎮江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依托,開展感知、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感覺統合四大模塊感覺運動課程,同時以鎮江市第五人民醫院為依托,面向自閉癥學生開展社會自我、主動交往、合作分享和實用交往等課程,促其逐漸形成社會所認同的規范行為,培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三是情境化社區融合教學,面向聽障學生開展“溝通與交往”社區綜合課程,面向智障學生開展“單元式教學”社區綜合課程,圍繞“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三生”課程,設置社區融合教學主題單元,培養學生掌握生活實用知識和簡單生活技能。

  四是技能化社區融合職訓,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開設動漫、烹飪、賓館服務等以職業技能訓練和職業資格培訓為主的職業課程,并以就業為導向,開展以職業知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勞動紀律為主的實習課程。

  五是浸潤化社區融合心理,對未成年人開展以“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融合干預、生活適應、社會適應”為內容的心靈關懷和成長指導,為學生搭建了心理健康保護平臺。

  探索特需學生四大培養路徑

  “德育生活化”“教學情境化”“康復個別化”和“職訓技能化”的培養路徑,提升了特需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并最終融入社會的生存力,也在全省甚至全國樹立了特殊教育創新發展的新標桿。

  為給特需學生更好地進入社會接受教育提供多元的實踐平臺,鎮江市特教中心積極探索特需學生生存培養路徑,推進“送教上門式”的家校融合,秉承“一個不能少”的教育理念,精準對接全市5所特教學校和105個重殘學生家庭開展送教上門免費服務,并創設“三四五”送教法。“三”即上門送教、電話送教、網絡送教,“四”即康復課程、生活課程、文化課程、技能課程,“五”即科學評估、納入學籍、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體融合,為每一個居家重殘兒童提供科學優質的上門服務。

  學校一方面推進“一人一案”普特融合,指導普通教育融合學校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對課程進行適宜調整,滿足隨班就讀學生分級分層課程調整和“一人一案”普特互融教育需求,為隨班就讀學生全面、平等地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機會。另一方面推進“浸潤本土式”的社區融合,形成立足本土、深挖資源、彰顯特色的“鎮江模式”。同時,推進“合作雙贏式”的校企融合,在校內外建立“名企工作坊”“名家工作室”等實訓實踐基地,并根據企業需要對學生開展訂單式培養。(吳善亮 劉雪君)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