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瞄準“卡脖子”技術和地方支柱產業發力——為紅土地注入高校“贛”勁
“技術創新水平國際領先6項,國際先進4項,填補國際空白1項,打破國外技術壟斷1項,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2項。”前不久,江西省首次公布“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典型案例”,涉及有色金屬、裝備制造、移動物聯網、食品、中醫藥等江西省重點發展“2+6+N”產業。
典型案例中不乏高校的身影:江西理工大學的懸掛式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運輸系統開發與應用、江西農業大學的豬多肋性狀的因果基因鑒別技術及產業化應用、江西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制造現代化“固體制劑產業化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地處中部地區的江西地形復雜,多山地、丘陵,物產及礦藏資源豐富。這片紅土地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人民軍隊在這里創建,萬里長征從這里啟程。但由于交通條件、產業結構等原因,經濟發展相對滯后。
與此同時,江西對教育的投入卻并不吝嗇,地方政府勒緊褲腰帶辦教育的故事比比皆是。
如何為老區社會經濟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近年來,江西高校不僅依托區域和資源優勢,主動瞄準當地支柱產業發展,還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突破“卡脖子”技術,在紅土地上書寫教育新篇章。
一片“中國芯”一條產業鏈——
自主創新,實現從無到有
每到夜晚,南昌贛江兩岸的LED燈光秀絢爛奪目。今日的南昌,已成為LED產業重鎮:LED芯片產能已躍居全球前三,成為國內最大的大功率LED光源生產基地,手機閃光燈和移動照明出貨量全球第一。
南昌LED何以如此耀眼?
這還得從2003年12月,南昌大學一間實驗室里發出的一絲藍光說起。
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清楚地記得,2003年12月28日,博士研究生莫春蘭做實驗時,硅襯底藍光LED材料發出了一絲若有若無的光。
“當時,實驗室的其他人都認為光線太微弱,但江老師卻很激動:‘有戲,做成器件會很亮!’老師的一句話鼓舞了所有人。”莫春蘭回憶說。
經過5000多次試驗后,研究團隊打破美國、日本在半導體照明領域核心技術的壟斷,開辟了一條更節能環保、低成本、高光質的LED技術路線。
此后,團隊帶頭人江風益帶領南昌大學國家硅基LED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繼續“追光”,在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后,又成功研制出發光效率遠高于國外技術水平的黃光LED芯片,在全球首次推出不使用稀土熒光粉的純LED光源,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照明技術路徑,成果在國內外推廣應用。江風益也于201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獲得全球半導體照明突出貢獻獎。
“躺在實驗室里的科技創新沒有生命力,大規模產業化才有市場競爭力。”江風益和團隊達成共識,“科技創新要服務于經濟發展,科研創新選題方向要圍繞行業難點破題。”
于是,工程中心開始創辦企業,一邊出產品,一邊改進性能,在產業化過程中推進技術走向成熟。
“創辦企業后還可以招聘外部人才,實現‘人歇、機不歇’的三班倒式科研模式,以前要3年才能完成的實驗量,現在只需要1年。”說這話的是工程中心副主任王光緒。2011年,工程中心以南昌大學的名義,聯合南昌市和高新區政府創辦南昌硅基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王光緒也多了一個公司總裁的身份。
“在國際競爭激烈的LED照明領域,從最初的藍光LED技術并跑到黃光LED技術全球領跑,我們已經牢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王光緒介紹說,“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這里考察芯片制作流程,了解實驗室科技創新等情況。總書記的鼓勵,成為科研團隊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不竭動力。”
從無到有,從實驗室里走出的產品最終帶動了產業的發展。目前,依靠江風益團隊的核心技術,江西已孵化出上、中、下游企業19家,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每年帶動全國下游應用超過200億元產值。
嘗到高校自主創新的“甜頭”,江西進一步在體制機制改革上做文章,著力將高校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生產力。
2019年,江西省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實施意見》,致力于暢通產學研鏈條,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轉化四位一體的創新能力。
江西一位高校科研人員說,這相當于從省級政府層面出臺政策,讓高校科技人員吃下定心丸。
稀土領域有了“人才培養特區”——
依托優勢,實現從有到強
完成超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稀土永磁變頻快速沉積、稀土資源閃速煅燒制備等30余項技術攻關,實現稀土永磁磁懸浮軌道交通系統、草酸稀土閃速煅燒制備高純稀土氧化物等十余項成果轉化落地……這是由江西理工大學牽頭組建的國家稀土功能材料創新中心成立不到兩年交出的部分成績單。
地處享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美譽的江西省贛州市,建校之初,江西理工大學就充分發揮地域資源,逐步形成了稀土、銅、鎢、鋰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四大特色和優勢,并成為國內首個開設稀土工程本科、成立稀土學院,以學科專業鏈對接稀土全產業鏈的高校。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5月考察贛州時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
如何著力培養離子型稀土領域迫切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為稀土產業的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稀土學科特區’應運而生,以稀土產業技術難題為導向,學校加強與地方政府、產業和用人企業的合作,通過建立政府提出人才需求、產業提出技術問題、企業提出用人要求、學校組織開展培養的新機制,實現教學相長、研用互促、學做結合。”江西理工大學校長溫和瑞說,學校在礦業工程、冶金工程博士點設立稀土方向專項招生計劃,培養稀土領域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將區域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創新優勢。
江西礦產資源豐富,銅、鎢、稀土、鈾、鉭鈮、金、銀素有“七朵金花”之稱,其中鎢礦和離子型稀土礦在世界礦業領域具有重大影響。特色冶金和金屬制品也成為江西的支柱產業。
如何依托優勢,辦強支柱產業?
近年來,江西著力破解高校科研滯后于市場需求的難題,創新政策供給,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梗阻。目前,江西理工大學的稀土和鎢、東華理工大學的核輻射探測關鍵技術等400多項科技成果成功在省內轉化及產業化,為江西有色金屬、航空等支柱產業注入了新動能。
此外,江西近年來持續開展“千名博士教授進千企”專項行動,推動科技人員深入1000家企業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改造等服務。
在與企業的接觸中,南昌航空大學研發的從工業污染物中回收金屬新工藝,推廣到冶煉鎢渣、含銅蝕刻廢液的金屬選擇性回收后,為相關企業新增產值5億元。
為中藥“智”造注入力量——
聚焦傳統,實現從強到新
排隊掛號候診,老專家望聞問切,開好藥方后,藥劑師將中藥材逐味手抓稱量、均分、打包;老百姓把一包包中藥拿回家用砂鍋煮開、慢熬……一直以來,這些場景是人們印象里中醫“慢”和“繁”的生動寫照。
如今,這種“慢”和“繁”正在被現代科學技術重構。
近日,在江西中醫藥大學與江西省贛江新區管委會共建中藥制造工藝與裝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無人智能中藥房特別吸人眼球:配藥、抓藥、運輸、煎藥實現全過程“流水作業”,短短10秒,便能精準稱量出一服處方中藥。
“通過開發一套中醫藥特色裝備來解決人民群眾對中醫‘慢’和‘繁’的看病難題,是我們研發這套‘未來中醫藥智慧診療、制造、服務系統裝備’的初衷。”創新中心負責人、江西中醫藥大學教授楊明介紹,團隊通過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從中醫藥設備的科學研究入手,努力給群眾看病就醫帶來方便。
中成藥和生物制藥一直是江西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江西中醫藥大學發揮學科特色優勢,助推中國(南昌)中醫藥科創城建設,推進國家中藥資源與制造技術創新中心、熱敏灸、香療、食療等技術和產業落戶贛江新區,直接帶動13億元合同金額;牽頭開發的中藥高效節能系列制藥關鍵技術和裝備服務于江中藥業、濟民可信、上海雷允上等20多家企業,有效推動了中藥制造產業化、現代化。
如何聚焦傳統,進一步提高優勢產業的創新能力?
“近年來,江西省相繼出臺《江西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構建‘1+1+N’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和服務體系、啟用‘校企通——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江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此外,江西還把科技成果轉化納入高校評價和考核體系。對成果轉化貢獻突出的高校,在招生計劃、科研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在職稱評聘中,將技術應用、成果轉化、有效專利和論文一并作為評聘的重要條件。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