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大荔縣構建特色品牌 打造區域名校
為促進優質資源區域共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創新和共享辦學體制和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影響、輻射、示范和帶動作用,縮小城鄉學校差距,陜西省大荔縣緊緊圍繞“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治理體系健全,教學深度合作和育人機制創新”的任務,遵循以“一個理念、四項原則、四個策略”實現“五均衡、五提升”的“14455”集團化辦學思路,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14455”辦學新思路
筑牢教育發展新“高地”
“14455”集團化辦學思路中,“一個理念”即“以人為本、適性發展”,“四項原則”即“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四個策略”即“文化引領、制度共建、師資共享、活動聯動”,“五均衡”指“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教師隊伍均衡發展、學生間均衡發展、教學質量均衡發展、辦學品質均衡發展”,“五提升”指“共同提升隊伍建設水平、共同提升管理水平、共同提高學生素質、共同提升教學質量、共同提升學校發展品質”。大荔縣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遵循“14455”辦學新思路,致力探索一條適合學校發展的優質教育之路,讓“更多的學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名校+”模式
建強區域教育發展“共同體”
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當中,緊緊圍繞“共建、共創、共發展”的理念,以“引領提升、活動凝練、合作發展”為宗旨,依托“名校+”工程的辦學理念,以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為入手點,針對基礎教育區域發展的短板精準發力,達到“推動校長成長、推動學校發展、推動教育均衡”的總體目標。結合“名校+”工程,圍繞“共研、共享、共成長”的理念,以做“教師成長的引領者、教學改革的示范者、教學質量的促進者”為宗旨,使集團“名師+”共同體達到“研究的平臺、成長的階梯、輻射的中心”的建設目標。
文化引領
打造區域教育“仁愛品牌”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的幸福。”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著力通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課程文化、生態文化“四大文化”建設打造“仁愛教育”文化品牌,努力達到“人盡其才、幸福校園”的目標。奉行探索“有情的制度、無情的管理,科學的制度、規范的管理”的制度文化,從教師校本培訓、德育隊伍建設、評先評優到教師崗位職責、成長激勵等方面,充分踐行“仁愛教育”;結合學校現有條件,邀請師生家長共同參與,征求意見,對現有的空間進行整體優化,通過顯性文化展示學校文化魅力,滲透“仁愛教育”。
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依托校本資源,在課程的內容、形式、內涵、外延各方面用心思考和探索實踐,建立“仁愛教育”課程,以人為核心,研究教師的成長路徑、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家長的觀念合力。構建“仁愛教育”的專業培訓體系,進行“仁愛教育”課堂的實踐與探索,增強“仁愛教育”對家長觀念和教育素養的影響。做到“四個常態”:養成教育常態化,從常規工作入手,塑造師生的精神面貌;節日活動常態化,加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儀式開展常態化,做好“開學第一課”“開學典禮”“入學儀式”“建隊儀式”“勤儉節約文明禮儀”等教育,培養學生懂禮貌、懂規矩、懂感恩、知回報;法治教育常態化,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對師生加強以憲法為核心內容的法治教育。
師生共參與
實現區域教育分享“共同體”
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與寶雞高新第一小學建立結對聯盟校關系,通過組織成員校領導及骨干教師外出學習交流,邀請名校教師送教送培,開展多種活動,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助力學校教師專業化成長,促進學校發展。組建了由姚向萍、董維、馮偉麗、宋親茸、朱曉紅5名優秀教師牽頭的縣級“學帶+”研修共同體,各校也成立了校級“名師+”研修共同體,在“名師”“學帶”的引領下,集團教師開展了“預約式”送教下鄉、課例展示、課堂點評和業務培訓研修活動;同時,集團組織教師進行“深度學習課堂教學展示”“同講一節課”“質量分析大賽”“作業設計大賽”“思政課大練兵”,開展運動會、讀書節、英語節、學科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集團內統一部署,讓學生共同參與,從而形成教育合力,打造品牌項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一所好學校持續前進的動力。要加強集團成員校優質師資的流動,讓他們在需要的地方生根發芽。”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李杰說。
仁厚里小學教育集團沿著規范化、精細化、特色化的辦學新思路,依托“名校+”“名校長+”“名師+”實現服務引領、管理輸出;“名校長+”“名師+”共同體成員,統一思想、群策群力,依托“名校+”實現個人成長的同時,將立足長遠,構建集團文化,打造集團特色亮點品牌,向品牌學校、區域名校邁進,共建幸福名校。
(李小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