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附中延安學校:善用紅色資源 培育時代新人
清華附中延安學校是一所始建于2019年的十二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學校依托清華優(yōu)質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秉持清華文化、陜北文化、延安精神三位一體的文化立校觀,重視用好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將紅色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和育人全過程。
紅色教育在本土“熱”起來
本土化的紅色資源讓土生土長的延安娃更具親切感,同時更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情感認同。學校東鄰延安學習書院,南鄰延安大學,北鄰延安萬畝生態(tài)林,與楊家?guī)X革命舊址、“四八”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舊址一脈相連。學校組織教師參觀楊家?guī)X革命舊址、張思德紀念廣場等,組織學生到延安學習書院參觀學習,了解歷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同時開辟了“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楊家?guī)X革命舊址—棗園”游學線路,讓學生在接受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的同時鍛煉身體、增強體魄。
學校邀請延安學習書院、南泥灣等地專業(yè)講解員,到校園為學生講解。學校還組織開展紅色講解員海選活動,成立小小講解員團隊,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展示自我、鍛煉提高,目前已選出講解較好、普通話標準、形象佳的小小講解員50余人,并聯(lián)合延安市電視臺和延安學習書院利用每周五社團活動時間對他們進行培訓。學生通過訓練認識到,一名優(yōu)秀的講解員必須具備愛黨、愛國、敬業(yè)的堅定信念,同時要有豐富的知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紅色教育在日常“用”起來
學校把紅色教育融入日常教學、生活、活動中,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學校會以時間為軸,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由學生主持、演講、表演,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發(fā)展;同時每周二、四利用校園廣播站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讓學生關注國家大事,了解延安歷史和楊家?guī)X故事等;利用班隊會讓學生講英雄故事、唱愛國歌曲、畫英雄人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紅色教育的熏陶。
同時學校在組織大型集體活動時注重紅色元素的融入,如合唱節(jié)的《少年中國說》,講故事比賽中的《小炕桌》,兒童節(jié)中的《我說清延》、獨唱《九兒》、獨舞《心中的河》等節(jié)目表演,無不體現(xiàn)愛黨愛國、愛家愛校思想。紅色講解小團隊更是在學校與社會聯(lián)合舉辦的大型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這些活動讓學生在接受紅色教育的同時,鍛煉了溝通交流能力,樹立起愛國愛家、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意識。
紅色教育在課堂“動”起來
學校將紅色教育滲透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并與各學科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帶領學生參觀少先隊大隊部,介紹少先隊的基本知識,播放《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幫助學生建立對少先隊的初步認知,體會紅領巾的特殊含義;《校園里的號令》一課,通過視頻示范和模擬升國旗的場景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升旗常識,保持對國旗的敬畏之心,同時通過介紹國旗、黨旗、國徽、黨徽,引導學生初步理解黨的相關知識;通過《家庭的記憶》《請到我的家鄉(xiāng)來》等內容,激發(fā)學生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及各民族團結發(fā)展的意識,樹立愛國愛家意識,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
每一次生動的勞動課,都是一場別樣的黨課。在種植區(qū)內,學生通過翻地、下種、澆水、施肥等勞作,感受稼穡的辛苦,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勞動光榮、勤勞致富的價值觀。
語文教學是實施紅色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積極尋找課堂知識與紅色教育的結合點,有機滲透,從《祖國多么廣大》《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到《朱德的扁擔》《八角樓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通過對紅色經典課文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三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和艱苦奮斗等優(yōu)秀品質。
紅色教育在班級“實”起來
班級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表現(xiàn)出一個班級獨特的精神風貌,班級的精神風貌又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行為。為了營造紅色教育的育人氛圍,各班設置圖書角,擺放大量紅色經典讀物,樓道也設置閱讀區(qū)域,學生能隨手拿,隨時看。
學校以紅色經典為主題打造樓道文化,其中包括很多經典紅色小故事,真正做到了讓學校的每一面墻都開口說話。班內的文化墻則主要宣傳英雄人物、領導人物、名人名言等,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
紅色教育讓家校“聯(lián)”起來
學校高度重視家校共育,利用家長資源加強對學生的指導教育。父母要想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和個人素質。學校針對家長存在的一些困惑和問題,開展一系列讀書活動,從線上的“千家共讀”到線下的父母沙龍再到家長讀書分享會,讓更多的家長參與進來,學會與孩子有效溝通、尊重孩子。除此之外,學校還定期組織全校家長會、年級家長會和班級家長會,邀請家長參與班級或學校組織的紅色活動,為孩子們講解英雄故事、延安故事。
陜北秧歌作為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秧歌的基礎動作十字步、交叉步、前進步以及后退步等,內容簡單,適合小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舞蹈時,告訴學生秧歌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作用,讓學生了解歷史,學習民俗文化。家長開設的小故事、胸鼓等紅色精品社團課程,讓學生通過肢體表達內心的思想和情感,認同中華文化。
(作者劉思怡 辛峰系清華附中延安學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