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鞏固改革成效 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生態——“雙減”政策頒布一周年之際的思考與觀察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7-20  閱讀:次   |
42.9K

  “雙減”為新時代教育工作繪制了明確清晰的路線圖,是撬動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生態重構的強力杠桿。距“雙減”政策發布已有一周年,“雙減”政策落實的成效如何?仍存在哪些新問題、新挑戰?學校的教育主陣地作用如何進一步強化?本刊特邀專家、校長共同展開探討。

  ——編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戰略布局,事關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一年來,這場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推動了校內校外教育體系的全面重構,正在加快推進我國高質量基礎教育新生態的建設。

  一年來,“雙減”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對照中央確定的各種負擔“一年有效減輕”的工作目標,“雙減”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可以說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雙減”政策受到教育利益相關方的普遍贊同。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發布的《全國“雙減”成效調查報告》表明,九成以上的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贊同“雙減”政策。校外培訓治理取得重大進展,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得到大幅壓減,校外培訓機構行為得到有效規范,校外培訓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已經形成。

  二是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明顯減輕。作業改革受到高度重視,作業設計和質量監控體系基本健全,七成以上的教師注重教研組集體研討設計作業、能夠根據每個學生學情布置個性化作業;七成以上的學生感受到作業量比上學期減少,八成以上的學生能在校完成大部分作業;絕大部分學生未參加校外學科培訓、大部分學生未參加非學科類培訓。

  三是家長的校外教育支出和精力負擔有效減輕。近三成家長認為,經濟負擔支出明顯減輕,參加校外學科培訓的四成多的家長、參加校外非學科培訓的三成多的家長認為,花費減少了10%及以上;三成多的家長認為家庭教育精力支出明顯減輕。

  四是課后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各地學校周一到周五提供的課后服務時長平均每天為120分鐘。在學生參與課后服務的具體時間點上,時間最集中的是15:30—17:30,“5+2”模式全面落實。近九成的學生和家長對課后服務表示滿意。

  五是課堂教學改革受到高度重視。在“雙減”改革背景下,八成以上的教師認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壓力增大,74.2%的教師認為“作業設計要求更高了”。各地中小學主動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課堂教學改革出現了新局面。七成的學生認為,教師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增強了,重視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分組學習,能講清重點難點,等等;調查表明,八成以上的學生滿意教師的課程教學進度,認為“老師上課節奏正常,很輕松就能跟上節奏”。

  六是教育生態得到初步改善。“雙減”改革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家校協同育人意識普遍得到加強,家校之間的良好溝通局面正在形成,家長的教育焦慮情緒有所減輕,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家長對教育的整體滿意度增加。與此同時,學生對學校生活的滿意度提高,學生回家后的教育內容發生積極改變。75.5%的家長認為,周一至周五孩子在家閱讀、運動、勞動、社會實踐總時間增加;近七成的家長認為,孩子的睡眠時間明顯增加。

  “雙減”改革仍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

  “雙減”一年來,在看到教育面貌發生積極變化、“雙減”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看到,進一步推進和深化“雙減”改革仍面臨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問題和挑戰。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在凝聚“雙減”改革共識方面,“減負”與“升學”矛盾的認識仍然是制約“雙減”改革走向深入的重要內因。調查發現,91.2%的家長希望孩子將來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希望碩士、博士的比例分別為25.0%、22.5%。52.6%的學生認為家長期望太高是學習壓力的最大來源;高收入與低收入兩端的家長參加校外培訓的占比高;32.6%的家長為讓孩子上好學校常常感到很焦慮;等等。這說明,導致學生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來源于家長和學生面臨的升學考試壓力。在我們的訪談中,有的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說,雖然中央制定了三年目標,但只要高考指揮棒不變,很難根治問題;很多家長雖然認同“雙減”政策,但又固執地認為,中考、高考不改革,“雙減”改革就很難推行下去。也有四成多的家長擔心減少校內作業、不上校外培訓班影響孩子學習成績;更有不少家長因不知道政策最終能否執行下去,感到更迷茫、更焦慮;等等。

  二是在“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方面,亟待推進學校教育內部和外部教育關系的重構。“雙減”意見要求“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一年來,各地圍繞“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不斷深化作業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強化課后服務供給,可以說,在推進“學校教育回歸校園”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也面臨新的三大難題:第一,如何正確處理作業改革與課堂教學的關系。作業改革與課堂教學不能搞成“兩張皮”,作業改革要融入課堂教學之中,貫穿于課前、課中與課后,必須進行整體設計、一體化實施。第二,如何正確處理課后服務與課堂教學的關系。按照“雙減”意見要求,課后服務要“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這個滿足無疑是建立在學生課堂學習基礎之上的,要強化課后服務學習與課堂教學學習之間的內在關聯,不能把課后服務與課堂教學搞成“兩張皮”。說到底,課堂教學是學生必須接受的國家課程的統一性學習,而課后服務是學生根據個人的學習需求,由學校供給的差別化、個性化、選擇性學習。第三,如何處理課后服務與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關系。課后服務是學校在正常工作日內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突破正常工作日的界限,在周末、節假日也提供所謂的“課后服務”,導致課后服務“外溢”,出現了擠壓甚至取代校外教育、家庭教育陣地的現象;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突破課后服務不允許講授新課、統一補習的規定,開展提前教學、統一的應試訓練;一些地方、一些學校的課后服務成本全部由家長承擔,沒有建立課后服務成本分擔機制;等等。這些課后服務“范圍外溢”、功能變異、公共服務性質扭曲等現象亟待規范。

  三是在“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方面,校外學科補習的“非機構化”“隱形化”現象日益突出,出現校外非學科培訓的“學科化”抬頭現象。在我們的調研中,受訪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認為,學科培訓打著非學科培訓或素質教育的幌子出現;非學科培訓明顯升溫,出現了類似“雙減”前學科培訓的亂象等。不少受訪負責人認為,校外培訓轉入地下,更難監管,家長經濟負擔更重了;與此同時,如何滿足老百姓的多樣化、個性化教育需求面臨新挑戰。

  標本兼治,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高質量基礎教育新生態

  中央“雙減”改革的指導思想是“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構建教育良好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根本舉措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在統一思想、鞏固“雙減”改革成果的基礎上,要標本兼治,圍繞以下六個方面加快建立高質量基礎教育新生態:

  一是優化校外培訓治理,充分發揮對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作用。校外培訓監管要做到長治久安,應系統完善頂層制度設計,明確國家對校外培訓的大政方針,形成國家對校外培訓治理、監管、發展的一攬子政策,給校外教育政策走向一個穩定的預期。第一,明確校外培訓的公益性、普惠性的教育屬性。面向未成年人的校外培訓,具有特殊的民生性和教育性,關乎億萬兒童的健康成長,應作為公益性教育事業統一納入非營利性的特殊行業進行監管。只有禁止一切校外培訓的營利性驅動、資本化運作模式,校外培訓的健康發展才具備根本制度基礎。第二,完善校外培訓治理機制。堅持統籌管理、協同治理。將校外學科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實踐類研學等統一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準入管理,同時發揮行業主管部門日常監管職責;堅持系統管理、分類定價。對學科類培訓、非學科類培訓、實踐類研學等,根據培訓成本,采取差別化定價政策,實施不同的政府指導價管理。第三,充分發揮校外培訓對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作用。堅持規范管理、支持發展,防止“一刀切”式的簡單化治理,要通過公益性、普惠性校外培訓,滿足學生和家長對校外教育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二是全面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滿足學生的多樣化教育需求。提供課后服務,是黨和政府通過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降低學生和家長對市場化校外培訓需求動能,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的重大舉措。第一,提高課后服務質量。必須動員政府、學校、社會一切力量,健全課后服務體系和保障機制,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改變課后服務內容以指導學生做作業為主的局面,強化學習困難學生的補習輔導、優秀學生的學科拓展學習和特長學生的創新創造教育。第二,建立健全向校外教育機構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健全校外教育機構課程資源購買機制,豐富課后服務課程供給。第三,健全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財政為主、中央與地方按比例分擔、政府與家庭合理分擔的課后服務經費保障機制;建立與課后服務時長相匹配的教師課后服務補貼制度,原則上參照加班工資標準核算教師課后服務補貼。

  三是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雙減”改革培根筑基。調查發現,八成多的教師認為,實施“雙減”改革,社會與家長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期待。減負是為了提質,減負必須建立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深化“雙減”改革的治本之策,已成為共識。第一,全面實施國家課程方案。調查發現,六成多的教師不清楚本校是否能做到零起點教學,兩成多的教師認為本校“很難做到零起點教學”。這說明,在許多學校,國家課程方案并沒有真正嚴格得到落實。課程方案是國家教育意志的具體體現,要以全面貫徹落實國家課程方案為抓手,嚴格查處、嚴厲禁止提前教學、超前教學行為,以及提前結束課程復習備考等行為,堅持切斷校外學科超前培訓與校內不執行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課時安排,按照校外培訓的進度實施課程教學,校外校內教育互相綁架,增加學生學習負擔和家長經濟負擔,破壞正常教育生態的行為。第二,全面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大力推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育人方式變革。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學生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以講授為主”,“老師很重視個別輔導”的僅占22.1%,“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開展分層、個性化學習”的僅占23.7%。這說明,從整體上看,廣大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沒有走出“滿堂灌”的局面。重視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引導教師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教師課前要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課上要講清重點難點、知識體系,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提問、自主探究。加大跨學科學習、項目學習在學科課程教學中的比重。各地要定期開展聚焦課堂教學質量的主題活動,注重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成果,持續變革育人方式。第三,深化作業、課堂與課后服務的系統化、整體化、一體化改革,重構學校教育體系,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為核心,全面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四是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為“雙減”改革賦能助力。中央、省級政府支持縣(市、區)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強化財力保障,加強教育信息化、數字化環境建設,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務體系,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利用信息技術為教師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考試評價、學生管理等全面賦能。同時,大力推行“名師在線”、城鄉教育共同體“雙師課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

  五是加快中考、高考改革,引領深化“雙減”改革。深化“雙減”工作既要治標,更要治本,應進一步明確教育改革的方向,強化“雙減”改革的根基。依據課程標準和學業質量標準,堅持教考一致,適當降低中考命題難度,緩解中考競爭壓力;加大中高考命題改革力度,讓人民群眾看到中考、高考招生更加重視學生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加大重點高中、大學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改革力度,將體現學生綜合素養的過程性學習成果納入錄取標準;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較大幅度擴大職業教育本科招生計劃,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

  (作者張志勇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