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創新“家長課程”項目 打造家校育人新樣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8-21  閱讀:次   |
42.9K

  學校與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主體,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形成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兒童健康成長。近年來,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直面現階段家庭教育誤區短板,精準施策,創新應用學生發展理論、教師能動性理論和協作系統理論,強化頂層設計,科學布局,從校本實踐、課程建設、共同體構筑、學習中心建設聚焦構建“雙減”背景下的“家長課程”體系,致力探索符合中國學情的家校共育新樣態。

  始于情,忠于責

  直面問題,診斷梳理

  2021年7月,“雙減”政策落地。“雙減”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將教育改革推向大眾,面對這樣一種前所未見的教育改革,學校和家庭都負有重大的教育責任,不僅需要循因求變、做好轉型,更需要深入融合、協同育教。

  在“雙減”背景之下,學校該如何引導家長“主動求變”,與學校同頻共振,形成“減負不減質”的育人合力?本著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和學校教育的使命擔當,河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直面當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觀念陳舊、溝通不暢、形式單一等問題,精心梳理,研讀《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要求,堅持“五育并舉、德育為先”辦學方向,把家校協同育人與課程育人緊密結合,作為教育質量提升的重點抓手,前瞻謀劃,改革創新,并立足學校特點,集聚專業力量,依托專家資源,創新開展家長課程,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形成了學校教育向心力,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精于業,專于質

  精準施策,課程共育

  家校共育,關鍵在“共”,目標在“育”。學校和家庭的共同配合程度,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家校共育,需要學校盡可能多地調動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熱情,獲得家長對學校管理和發展的認同,也需要家長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目標,使家庭教育更好地配合學校教育。

  學校歷經近十年的探索,形成了“點線面體”多維立體的基于家校共育目標下的“學校教師主導+家長教師”協同育人“家長課程”。作為學校校本課程的有力補充,“家長課程”實施路徑以“點”發力,聚焦學生的成長發展,構建家校共育的核心目標;以“線”貫通,打造課程化的教育流程,形成“家長課程”規范化實施樣態;以“面”輻射,挖掘家長資源,構建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的“家長課程”教育模式;以“體”成勢,完善課程的主體化、序列化銜接,構建一體化、常態化的“家長課程”育人體系。

  “家長課程”中的家長,既是教師也是課程的實踐者,他們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參與到校本課程的建設,實現了教育過程上的同步、教育功能上的互補、教育資源上的共享、教育環境上的整合等多方面相互協調、合作、支持、同步德育的新局面。

  ——創新“123456”課程設計思路,破解家校共育的“觀念陳舊”問題。學校成立了由學校領導、中層主任、級部骨干班主任、核心骨干家長等組成的“家長課程”研究項目組,制定了“123456”課程設計總體思路。一個理念:秉持學校“追求人的成全創造適切教育”目標理念,以“家長課程”改革為切入口,豐富校本課程內容,創新學校教育模式,建構適合學校學生成長的良好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多元發展。兩種方式:一是學校指定主題,征集開設“家長課程”;二是家長自選主題,申報開設“家長課程”。地點可在校內,也可在社會場館。三大群體:“家長課程”面向學生、家長、教師開課。四個目標:一是家長和教師共同學習目標,家長結合自己的職業特點和平時積累設計相關課程,有效幫助教師豐富學識,拓寬知識面;二是家長和學生共同成長目標,家長通過進校授課方式進入校園,體會學校育人的理念,理解教師工作的艱辛;三是家長和教師共同育人目標,家長通過課程講授、個別輔導、技能展示等多種方式,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有效模式;四是家長和學校共建優質課堂目標,依托家長優質資源,實現“通識+拓展+實踐”的專業化、系統化、一體化課程體系建設。五類課程:面向學生群體設置德、智、體、美、勞五類課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政策法規,面向家長、教師群體設置相關課程,形成家校合力育人機制。六項原則:一致性原則——“家長課程”要符合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培養目標,體現學校的教育哲學、辦學宗旨和發展方向;專屬性原則——家長根據自身的職業特長、興趣愛好和人生閱歷開發面向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不同類別性質的課程,確保課程的專屬性和獨特性;多樣性原則——不同職業、不同特長、不同閱歷、不同愛好的家長參與課程設計、研發和講授,確保“家長課程”的多樣性;生本化原則——課程設計緊扣小學生低、中、高段身心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動機,使學生學而有味,學有所得;綜合性原則——學校主導,有計劃地幫助家長開發、打造出一套學科融合、層次分明、形式多樣、由淺入深、螺旋上升的“家長課程”體系,確保“家長課程”的系統完整和循環使用;開放性原則——強調課程與生活及社會的聯系,加強知識系統、知識形成過程、知識來源的開放性。

  ——創新“六步”課程開發實施流程,破解家校共育的“溝通不暢”問題。在“家長課程”開發實施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教師的能動性,從理論、方法、內容和技術等方面對家長進行專業、系統、科學的指導。第一步做好需求分析。全面對校內外資源現狀和教師、學生、家長進行評估,綜合學校實際、教學要求、學生需要以及家長特點現狀,確定“家長課程”開發的大致方向。第二步主題篩選。結合三大群體需求分析,根據學校辦學理念、發展方向和學生成長需要進行主題篩選,確保“家長課程”有序有效開設。第三步組織申報。家長可從學校初定的課程開發項目中選擇,也可根據自己專長、愛好填寫新的課程開發項目。第四步課程培訓。學校核心團隊成員通過“六創課”“三磨課”培訓使家長掌握如何將自己的專長和愛好轉化為學生喜歡的課程。第五步課程開發審核。為確保課程質量,學校著重從課程內容的科學性、簡約性、通俗性、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等提出修改建議,家長修改后再交學校備案。第六步課程實施與評價。課程結束后,由聽課對象對課程作出評價,評價結果分優秀、良好、一般3個等級。優秀、良好可歸入課程庫。

  ——創新多內容、多形式、多層次的“家長課程”模式,破解家校共育的“形式單一”問題。“家長課程”讓家長走進課堂,一方面有機會進校見證孩子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體驗“家長教師”角色,把家長的資源引進學校課堂,給孩子不同的知識體驗,既補充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又能讓家長體會教師的不容易,從而更好地配合教師教育學生。另外,還通過“家長教師會”“家長講壇”“午間伴讀”“課堂觀察員”等形式,讓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

  “家長課程”除了讓家長走進課堂,還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憑借家長所帶來的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博物館,走進工廠等。充分利用線上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各班“家長課程”也一直沒有間斷,分別組織了云上“居家健身指導”“科學飲食好營養”“如何預防傳染病”等,被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

  同心愛,暢未來

  特色鮮明,育出欣喜

  “家長課程”代表著家校雙方的共同愿景、共同期待。“家長課程”是在學校主導下推動家長和孩子彼此收獲更多能量、更多的愛,使學校與家庭、教師與家長、學生在共同學習中建立共情,彼此關愛,促進關系的和諧,在認知上達成共識。

  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專訪、家長訪談、媒體反饋等形式調研,結果顯示因“家長課程”的實施,不僅豐富了學校的教學資源,擴大了師資隊伍,而且讓學生對“家長課程”充滿期待:“這節課太好玩了”“爸爸媽媽知識真豐富啊”“某某的媽媽講得很有趣,希望我的家長也來給我們上課哦”……因為家長來自各行各業,他們所擅長的領域和擁有的專業知識,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樂趣和體驗。

  經過1500份《“家長課程”滿意度調查表》結果分析,對“課程內容是否豐富”一項學生滿意率達到98%,家長滿意率達到92%;對“課程對于自己的學習、素質、能力提升有多少幫助”一項,所有學生都選擇了“最大的收獲是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非常有幫助”。從滿意率問卷反饋,“家長學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進了親子關系和諧。“教師學生”在政策法規、安全應急處置等方面有了極大提升,實現了多方共贏。

  家校共育的碩果——“家長課程”,堅持以課程質量說話、以受眾評判為標準,不斷整合家校優勢,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場。家校各不缺位、不錯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更好地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取得了協同育人的更佳效果。“家長課程”項目獲得了河北省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案例評比一等獎,激勵著學校深入探索家校協同育人新理念、新路徑,深入挖掘統籌教育資源,在健全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高質量教育共同體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田靜敏 郭雅靜 劉曉云 劉佳)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