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中學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共學共研同成長 樹人堂前勤樹人 ——江蘇省揚州中學大力推進教師隊伍建設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是推動教育改革創新、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所在。在120年的發展歷程中,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建設立項學校——江蘇省揚州中學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中乘風破浪、一往無前,正是把握了教師隊伍建設這一發展命脈。揚州中學發端于1902年創立的儀董學堂,標志性建筑樹人堂始建于1930年,如今是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更是揚中人的精神高地。進入新時代,學校依托教師高品質發展平臺“厚樞學校”,傳承“人格健全,自治自動”的百年教育思想,努力建設一支德業雙馨、共研共享的教師隊伍,以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巍巍樹人堂前,一群教育追夢人進德修業、樹人育己,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不斷提升人格魅力、學術魅力與智慧魅力,挺起了揚中發展的堅實脊梁,托起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夢想!
提升人格魅力:
以德立學,言傳身教,堅持價值引領
興國必先強師,強師首當樹德。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專業的第一標準,將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任務,以朱自清、李更生等教育先賢為楷模,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人格影響人格,以靈魂撼動靈魂,高質量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校定期開展以愛崗敬業和廉潔從教為主要內容的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引導教師成為人格健全和學術健全之師。傳承學校“人格感化”的優良傳統,以教師的人格魅力感化學生,在相處交流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人格培養。尤其注重引導青年教師涵養家國情懷,在“青藍工程”中開設“傳承百年優秀文化、自覺涵養家國情懷”系列必修課,傳承“厚德·自主”的教師文化;在校史館,校史專家講解校友朱自清先生“人格健全,學術健全,自治自動,體育兼重”的教育思想;在道德講堂,優秀教師現身說法,告誡后輩自覺“進德修業,教書育人”,由此營造出不為名不為利、踏實工作、積極進取的工作生態。在校內,教師成為“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在校外,教師爭做優秀形象代言人、良好社會風氣引領人。近年,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多名教師榮獲全國模范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江蘇省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提高師能水平:
自治自動,共研共享,促進團隊協同
身正為范,學高為師。學校為教師搭建了完備的成長進階體系,推動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學術能力不斷提升,使人人盡享成長喜悅與職業幸福。
樹立“自治自動、共研共享”的團隊發展理念。一方面,深耕學校傳統“自治自動”的團隊內涵,從“自覺、自律、自省”三方面引導教師不斷發展。首先,激發教師內驅力,引導其自主發展的自覺意識,充分尊重其主人翁地位。其次,引導教師保持高度自律精神,保持人格獨立,探索人生的真正需求。再次,引導教師通過反思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行為的自覺性,在自我反省中升華自己、超越自我。另一方面,建設“研修共同體”,打造學習型團隊。開展自主學習、研究、合作、交流、互助等活動,為教師搭建平等、和諧、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師專業成長平臺。
構建“分層分類、精準發展”的教師培養機制。實施新進教師“青藍工程”,聚焦師徒結對,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2對1”帶動青年教師成長,促進新進教師快速實現身份轉變,提高崗位勝任能力;優化青年教師“發展工程”,多措并舉,精準施策,促進青年教師成長,真正實現“1年適應,3年勝任,5年挑重擔”的目標;推進骨干教師“再造工程”,引導骨干教師制定個人3年“再發展”規劃,從教育教學、示范輻射、科研提升等方面喚醒骨干教師的再發展意識,進一步激發骨干教師的再發展熱情。打造品牌教師“領航工程”,發揮現有具有正高級職稱或省級以上稱號名師的引領和輻射作用,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通過名師領航助推骨干教師成名成家。學,F有正高級教師12人、特級教師17人、省“333”工程培養對象5人、中青年專家8人、學科帶頭人30人。
搭建“自治自動、共研共享”的教師發展平臺。為進一步傳承和發揚百年優良教育傳統,同時以示對省立揚中首任校長周厚樞先生的敬仰之情,揚中特別成立了“厚樞學校”,旨在為教師高品質發展提供關鍵樞紐和平臺,使其具備寬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教育情懷、厚重的愛生之心、厚實的專業知識和雄厚的專業技能。“厚樞學校”定期開展主題研修、交流論壇等活動,有力促進教師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上爭做表率;在構建“五育融通”課程體系、探索“融合育人”的育人方式上爭當示范;在順應新時代教育發展需求、推動學校高品質發展上走在前列。為學校早日建成“底蘊深厚、境界高遠、品質卓越”的世界知名高中奠定堅實基礎。
鍛造“善學善研、反哺實踐”的教科研實力與功底。教科研是教師從“教書匠”走向名師和名家的必經之路。為使教師成長的腳步更堅實、底蘊更深厚,學校特別改版校內教科研刊物《樹人學刊》,增加“課題引領”“名師引領”“校史新讀”“揚中記憶”等欄目;堅持從教師的需求出發,購置中國知網賬號和研學賬號;實施“教師閱讀工程”,為教師閱讀提供每人每年300元的購書經費,并定期舉辦讀書沙龍活動。此外,優化教育科研校本激勵機制,加大對課題和核心期刊發表論文的獎勵力度,進一步激發了教師的發展內能和動能。近5年,教師撰寫的40余篇論文在省“師陶杯”“五四杯”等論文大賽中獲獎,出版教育教學專著10余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百余篇,較好地促進了教學相長、相得益彰。國家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統整課程研究”和“新時代在‘自治自動’中實現‘人格健全’的實踐研究”等12個省級課題更為教師提升研究能力、促進專業成長、反哺教育實踐提供了精彩舞臺。
彰顯責任擔當:
依托平臺,輻射引領,努力服務社會
打造多個高端省級課程基地,如“基于三個對話——與經典對話、對技術對話、與名師對話”的江蘇省語文課程基地、“自治·共享”勞動教育課程基地、“自治自動”數學發展創新中心、“自治自動”省實驗課程基地及“人格健全·自治自動”學生發展中心等,不斷完善“融合育人”平臺,錘煉出了一批在省內外較有影響力的教師團隊,并積極探索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揚中經驗”。
依托鄉村校長名師工作室、中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中小學物理名師工作室、中小學實驗名師工作室、中小學歷史名師工作室、科技創新名師工作室、班主任名師工作室等,引領區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帶動區域教師共研共進。通過承辦揚州教育講堂、高端培訓,以及邀請部分省內外兄弟學校共同開展大型教學展示活動等形式,加強教師與省內外同仁之間的交流學習。語文、物理、歷史三個科目(其中語文和物理連續兩年)中標省級高中骨干教師培訓項目,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影響力和示范帶動作用。
積極參與“牽手鄉村教育行動”,經常性開展與鄉村結對學校的交流活動,在理念、管理、教學等領域加強校際交流合作,助力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和區域教育協調發展。與揚州市教師發展學院及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江蘇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建立協作制度,積極承擔師范生見習、實習及研究生工作站活動。制定切實有效的師范生實習指導計劃和評價鑒定標準,安排教學、管理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指導教師,放手讓實習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實踐、班級管理、班會設計和班級活動的組織等,使實習生得到切實的鍛煉和提高。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教師積極行動,開設多樣化線上課程、在省市級平臺錄課,受到社會的廣泛贊譽。投身教育援藏、專注新疆支教、熱心公益講學,均展現了新時代揚中教師的情懷和擔當。
茂林修竹群賢至,枝繁巢暖鳳來棲。經過不斷的積淀和磨礪,揚中鍛造了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學校被評為首批“省級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校”和“江蘇省教科研工作先進集體”。學校“自治自動·共研共享”團隊被評為市2021年度優秀“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突出樹人宗旨,努力服務社會”是揚中的優良傳統,也是揚中教師的精神旗幟。學校將進一步完善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教師團隊協同創新融通機制,更好地實現“一個中心(以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高為中心)、兩個轉變(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行為的轉變)、三個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的目標,促進學校、教師與學子彼此成就、共同成長,在樹人堂前書寫更加精彩的教育故事。
(薛義榮 李兆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