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立人 以文化人 ——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特色辦學實踐探索
①五十一中“無土栽培”校本課程在樓頂植物園上課
②五十一中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
③五十一中木版年畫非遺工作室的學生在準備“我們的節日——黃河岸邊最中國·端午節”主題活動
特色發展是學校的生命線。只有做到個性化發展和品質化辦學,學校才能富有生機與活力,辦出品位,辦出風格。鄭州市第五十一中學(以下簡稱“五十一中”)的辦學實踐,充分體現了學校特色發展的重要意義。
特色辦學理念
引領學校發展
五十一中創辦于1962年,至今已有60年的歷史。現有26個教學班、1200余名學生、124名教職工,擁有省級骨干教師、省市級學術帶頭人、鄭州市優秀教師等40余名。學校始終堅持以“促進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弘揚以“凈、靜、敬、競、精、境”為中心內涵的“六JING”文化,追求培養全面發展、品格素養高的畢業生,被評為鄭州市普通中小學德育創新先進集體、鄭州市普通中小學教學創新先進單位、鄭州市文明校園、鄭州市校本課程建設先進校園、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太乙拳傳習基地等。
學校愿景:讓校園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家園。
學校使命:成就每個生命的獨特與高貴。
培養目標:培養有趣有夢、力學力行的“六JING學子”。
校訓:以德立人以文化人
校風:篤志好學知行合一
教風:激趣啟志適性揚才
學風:以趣扎根以志修遠
特色校園文化
彰顯辦學內涵
文化是引領學校推行先進教育理念,形成團結的教育團隊,增進教師、學生、家長的認同感、歸屬感、凝聚力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學校全面發展和特色發展的重要方法。五十一中用文化凝聚人心共識,形成目標合力。
在鄭州市中原區“品質教育成就未來”理念引領下,學校提出了“雨天撐起共面對,晴天收起一條心”的“雨傘文化”和“凈、靜、敬、競、精、境”的校園“六JING”文化,營造團隊講合作、個人重責任的責任文化氛圍。
同時,學校提出“六JING學子”畢業生形象(育人目標),其中“凈、靜、敬、競、精”是單項目標,“境”是綜合目標。“5”和“1”與五十一中相呼應,因此,“六JING”文化是“5·1”文化的融合,更是五十一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
特色隊伍建設
定位發展方向
隨著學校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創建一支充滿活力、善于合作、樂于學習、勇于創新、治學嚴謹、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勢在必行。如今,學校多名教師在省市級比賽中脫穎而出,李寶虹被評為河南省名師、河南省特級教師,春艷、許文梅、柴曉利獲得國家優質課一等獎,劉素娜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班主任,秦曉燕、柴曉利被評為鄭州市第七屆名師,柴曉利、徐獻娥、楊嘉等獲評部級優課,等等。這得益于學校“一三六九”教師梯隊建設方案的實施。
根據入職時間和教齡,學校引導教師自己制定“個人專業發展三年規劃”,針對不同階段的教師實施分層次的評價,使教師的專業發展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并為教師定位發展方向:35歲成為骨干教師,40歲成為學科帶頭人,45歲成為學校首席教師,50歲成為學校功勛教師。圍繞青年教師的發展,學校安排了“青藍結對”,并從聽課、粉筆字比賽、書寫反思、微課比賽、優質課比賽、演講比賽等方面全方位開展了過程性活動和階段性活動,促進青年教師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快速提升。再如圍繞骨干教師的培養,學校通過骨干教師論壇、示范課、切片診斷、課題研究、校外培訓等多種措施加強對骨干教師的培養,壯大學校骨干教師隊伍。
特色德育模式
育人成效顯著
圍繞“以德立人,以文化人”這一基本培養目標,學校將品行修養浸潤于教育教學工作之中,積極開拓德育工作新路子,引導學生參與學校和班級的日常管理,逐步形成了框架化、系列化、課程化、操作化的德育模式。
框架化:“三全一自”(全員、全程、全方位、自我教育)。
系列化:分年級確立不同主題,落實“四三二一一”德育體系建設。“四”,即落實早午讀、課堂、課間、間操“四個紀律”;“三”,即建設入校、在校、離校“三個課程”;“二”,即培養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兩習”;“一、一”,即“一個跟蹤”——對學困生的跟蹤教育與服務,“一所學校”——家長學校的課程體系完善。
課程化:社團活動、班主任培訓、新生教育、畢業班教育等都形成了各自的課程體系。分年級開展系列主題活動,如七年級建隊儀式、八年級入團儀式暨14歲集體生日、九年級畢業典禮。
操作化:實行紀律指數、衛生指數的目標管理,行為習慣以自備垃圾袋為抓手,學習習慣以自習課的“入門即靜、入座即學”為標準,使德育工作看得見、摸得著,操作性、有效性顯著提高,使其真正為學生的成長服務,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服務。
德育活動系列化:學校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計劃地堅持開展系列德育活動。如入校課程、離校課程、“兩習”培養月、畢業典禮、“升旗小儀式德育大舞臺”、班級文化巡展、班歌合唱比賽、非遺進校園活動、書香校園系列活動、心理調適系列活動、音樂校園活動、社團和社區實踐活動等。形成了良好的班風、校風,得到了社會認可。
特色課堂改革
推進教育創新
1.打造“生動課堂”,培養師生“生動素養”
2012年,學校開始了“生動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和探索,“生動課堂”的內涵有三:一是讓學生“動起來”,二是讓課堂“活起來”,三是讓課堂成為學生生命律動的課堂。
這些年,學校就“生動課堂”開展了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舉辦“生動課堂人人上”教學大比武;分學科、分課型調整“課堂評價量表”;征集“生動課堂”關鍵詞,舉行教學設計大賽、說課大賽、教研組長論壇;邀請省市教研員到校“把脈問診”等,培育道德課堂在五十一中適宜的生存土壤。
學校的目標是:建設“生動”課程,打造“生動”課堂,培養學生“生動”素養,提升教師“生動”能力。2016年11月,學校“生動課堂”被評為鄭州市道德課堂有效形態。
2.借力“互聯網+教育”,“翻轉課堂”使課堂更生動
2015年秋季,學校開始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改革,讓“翻轉課堂”成為“生動課堂”的有效抓手。經過近7年的實踐,學校目前基本上形成了基于學校特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流程上,采用“翻轉課堂”較為典型的“兩段十環節”,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反饋交流,課中展示交流、合作質疑、檢測提升、總結評價等環節,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師生互動、逐步生成的特色教學生態。
3.改進校本教研,切片診斷助推生動課堂
在開展“生動課堂”的基礎上,為了深化“生動課堂”的理論框架,使“生動課堂”教學更有效果,學校特邀河南大學魏宏聚博士團隊來校進行定點教學切片診斷,每月定期分教研組、備課組和學科組開展教學切片診斷分析、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借助教學切片診斷這一新的研究方法,提升學校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專業發展素質和教學有效性。如今,教學切片診斷已經成為學校校本教研的一大特色,通過教學切片診斷校本特色教研活動,助力學校青年教師、骨干教師的成長。
特色創客教育
拓展學校空間
2018年6月,學校占地面積864平方米的樓頂格物天地創客空間綜合實驗園區正式對學生和教師開放。該綜合園區集植物園、無土栽培實驗室、校園創客空間、數學多功能教室、地理多功能教室于一體。圍繞綜合園區的建設,學校新開發了“現代生物技術”“花卉組織與培養”“地理星空”等創客校本課程,新成立了萌芽生物社、夢工廠、3D夢想社等多個創客型社團,成為學校學科課程發展的新名片。
同時學校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非遺太乙拳進校園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特色活動。學校美術教師任濤是國家非遺項目開封木版年畫傳承人,師從國家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任鶴林先生,從事開封年畫文獻研究、孤本挖掘整理及公共教育普及工作,目前,在他的努力下,這項非遺項目已在學校扎根,以校本課程和社團的形式普及,學校專門為其建設了非遺工作室,非遺特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有效抓手。2018年6月,學校被確立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太乙拳傳習基地和“聽爺爺講故事·非遺援助計劃傳習基地”。
總之,要將特色辦學的品牌擦亮,夯實學校辦學的優勢,就必須在軟硬件建設方面“雙管齊下”。五十一中舉全校之力,集師生之智,制定特色辦學中長期規劃,使特色發展有大視野、大境界、大格局,確立特色發展目標,心中有數,腳下有步,遠方有路,努力建設讓師生幸福成長的充滿活力的校園。
(白傳忠 和正剛 秦曉燕)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