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 基于核心素養發展 創新課堂與活動模式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9-16  閱讀:次   |
42.9K

  近年來,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教師胡雪峰主持的省級課題“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課堂與活動模式研究”著力將技能與素養細密地構筑成攀升的階梯,在學校教學實踐中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界定初中學生核心素養“314”模式

  基于學生成長規律,課題組從人與自身、人與工具、人與社會這三個角度把學生核心素養分為自身素養、科技素養、人文素養。自身素養包括體能心理、自我教育、交流溝通、藝術審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科技素養包括知識技能、思維能力、信息技術、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學生將來推動社會發展發揮效能;人文素養包括禮儀規范、合作共處、法治民主、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助力。

  “314”模式的創建科學合理地指明了學生在各個成長階段所應具備的素質及技能,為進一步推進課堂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助力課改構建“雙線一脈”總框架

  “雙線”指的是“課堂線”和“活動線”。“課堂線”統領全局,依學科不同特點,創設特色新型課堂結構和模式。“活動線”是創設開展豐富多彩的“跨學科”活動。“一脈”指的是關注文化認同和傳承“海域文化”的綜合主題項目活動。

  ——特色課堂線發現學習型課堂內容涵蓋指導“自學+練習+達標”、“問題導向+討論+解決問題”、“問+思+講+練”四段式、“創設+互動逐步完成+拓展”全程情境式四個方面。

  競爭型課堂內容涵蓋“明確目標+分組活動+任務達成+歸納”“學生發現問題+比賽回答+總結比賽”“小組任務驅動+成果展示+評價+發現新問題”三個方面。

  跨學科融合課堂內容涵蓋中英雙語經典朗誦、硬筆書法、寫作交流課,生物、化學“觀看實驗+實操”課,跨學科的文科大閱讀課,生活工具改進指導課四類課型。

  基于對特色課堂線的深入實踐,學校逐步形成了化整為零的課堂新模式,創設了“5+40”主要課型,即把課堂分成兩部分:學生組織微活動5分鐘和教師授課40分鐘。課前5分鐘微活動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學科設計不同的活動主題。如八年級語文課前演講的內容是“介紹我的家鄉”、名著閱讀題目設計(指定篇目)、推薦常用但易錯成語、分享小故事。這些演講微活動,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述能力、問題設計能力、傾聽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理科課堂則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如物理學科課前5分鐘學生分享物理小制作,課外小組完成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物理小制作,包括光學的“模擬彩虹”“改進的激光筆”、聲學的“啤酒瓶樂器”“自制笛子”等,課下學生完成作品,且寫下制作過程和原理,課上演示分享,實現課上課下相連接,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

  ——“跨學科”活動線通過對課程的整合調整,學校根據學生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增設了課堂微活動,包括交流分享、實驗操作、命題比賽、謎語創作等;班級中活動,包括學校旗桿高度測量、校園植物研究、校園文化詩歌創作、巧走迷宮、24點游戲、一筆畫圖形等;學校大活動,包括經典誦讀會、“我是實驗員”大賽、硬筆書法展覽、作文墻、科技創新作品展等。

  ——“一脈”創設課題組依據地域特點和學生特點,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出發,積極發起和指導學生開展以學科特點為主的“海域文化”全校性綜合主題項目學習活動并匯報展演,旨在引導學生以開放、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未來和社會的發展。如以“大海”為主題的團體現代詩朗誦、古詩詞朗誦、生物標本展、獨唱及合唱、美術作品展、書法作品展等。

  特色創設設計引導嵌入式學習新路徑

  在“雙線一脈”總框架下,學校創設了獨具特色的“多學科一模式”和“跨學科多模式”。

  “多學科一模式”包含大、中、微三種活動形式。一是校級、年級的大活動,與學校各項活動融合,內容與之相關;二是以班級、社團為單位的中活動,主要根據學科素養的培養設計和開展項目活動;三是融入課堂或在小組間開展的微活動,根據課堂的需要和學生相應核心素養的培養創設。

  “跨學科多模式”指的是圍繞一個主題的多學科融合模式。如圍繞“我愛大海”主題多學科語文、英語、生物融合模式,包括“觀察(水質、生物等)—模型制作—展示—中英文解說—論大海精神”等環節,通過課內外結合、合作交流、評價激勵等方式,學、思、用結合,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2015年以來,課題主持人胡雪峰帶領大亞灣第二中學、廣東惠陽高級中學、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的教師進行了積極探索與有效實踐。

  (胡雪峰 蓋自福)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