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寫就的世紀風華 ——寫在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120周年校慶之際
在漢水之濱的“智城”襄陽,有一所聞名遐邇、享譽荊楚的百年名校——湖北省襄陽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襄陽五中”)。在襄陽這座有著2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襄陽五中作為一張閃亮的教育名片,展現著一座百年學府的世紀風華,也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與品位。
從1902年的襄陽府中學堂發端,襄陽五中迄今已走過120年的發展歷程。120年間,根植于襄陽這塊文化沃土,在漢江流域重教尚學良好教育生態的浸潤滋養下,襄陽五中演繹了襄陽乃至荊楚教育的故事:它是襄陽紅色基因的發源地,實現了鄂西北國際奧賽金牌零的突破,曾代表中國完成中學生男子籃球赴美訪問,被譽為“鄂西北人才的搖籃”。歷經雙甲歲月,走過世紀滄桑,120歲的襄陽五中依然卓爾不凡、風華正茂!
襄陽五中的活力與青春,得益于文化浸潤、文化滋養的力量,120年的襄陽五中發展史,展現了以文化寫就的世紀風華。
尊師重教的大成文化
《孟子·萬章》有言:“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稱贊儒圣先師孔子是文教思想的集大成者,而尊師重教正是襄陽五中120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清光緒年間的鹿門書院(襄陽五中的前身)即曾增拓廊廡,改建“經德、履道、尊仁、畏義”等二十四齋,凡吉月課日,教師“親率諸生恭謁至圣先師孔子像”,并“相與講肄文藝,修舉禮樂,尊崇儒術,扶進修明”,將儒家經義奉為圭臬。
襄陽五中現在的主體建筑大體沿用古時縣學宮的規制,按“牌坊—泮池—杏壇—大成殿”這樣的傳統庠序建筑群模式建造。老校區內現存的大成殿,紅墻灰瓦、雕梁畫棟,原為襄陽縣學宮生員們祭拜孔子的地方,是襄陽古代教育的“象牙塔”,是襄陽尊師重教優良傳統的歷史見證。大成殿前不遠有一處開鑿于道光二年的“泮池”,池上架有“泮橋”。據傳,明初襄陽人任亨泰被洪武帝朱元璋欽定為狀元,永樂帝朱棣對其“寵遇特隆,命有司建狀元專坊以旌之”,故后世又稱“泮橋”為“狀元橋”,現已成為襄陽五中的標志性景觀。對一屆又一屆的五中學子而言,“狀元橋”不僅是母校的標志,更是立志求學美好祈愿的象征。
新校遷建之時,在傳承老校風格的基礎上,“泮池”、杏壇、“狀元橋”等標志性文化景觀被一一還原,并在杏壇增建了孔子雕像,不僅外在景觀繼承尊師重教之風,更在內存品性上將先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更好地繼承和傳揚下去。
百年文脈,薪火相傳,尊師重教的大成文化造就了襄陽五中含蓄內斂的群體品性——古樸敦厚、寧靜淡泊,歷世紀風雨而不褪色,經百年滄桑而益榮盛。
堅韌剛毅的革命文化
“1920年,蕭楚女來省立第二師范任教,在襄陽五中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從此紅色基因就扎根襄陽,融進了五中人的血脈……”襄陽五中現任校長汪文超在一次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上這樣說道。
誠如斯言,襄陽五中有著十分特殊的紅色意義,它是襄陽紅色基因的源頭。1920年,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蕭楚女來到省立第二師范(襄陽五中的前身)任教,向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在襄陽播下了革命的火種。從此,紅色基因扎根襄陽,融進了襄陽五中的血脈,從襄陽城區黨團組織創始人謝遠定到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黃火青,再到中國航空航天空間技術科學家焦世舉、國家高能物理科學家魏開煜、中國原子彈燃料功臣王明健等,襄陽五中革命校友代代相繼,紅色基因賡續不絕。楊威、田潤民、黃正夏、左覺農、黃紹谷、李亞聲、熊達武……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往直前,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壯麗華章。
同時,他們的革命精神也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師生,不僅使校園成了革命者的搖籃,也開辟了襄陽紅色教育的新天地。無論是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艱難歲月、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還是大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襄陽五中師生都堅定傳揚熾熱剛毅的紅色傳統,挑戰再多、困難再大,都始終堅持固本守正,牢固樹立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理想信念,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如果說百年厚蘊賦予了襄陽五中人含蓄內斂的品性,那么紅色基因就造就了襄陽五中人堅韌剛毅的風骨。120年來,以歷任校長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襄陽五中人薪火相傳。從開啟黌門篳路藍縷的車紹武到高擎火炬苦力支撐的陸云龍,再到新發展階段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的李凱、劉道德、曹榮葆、汪文超,一任任校長把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逐步推向新的高度,讓襄陽五中120年間弦歌不輟、桃李芬芳。
德藝雙馨的教師文化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襄陽五中歷十紀風雨而芳華長在,關鍵就在于一任又一任的好校長凝聚了一茬又一茬的好教師,他們是襄陽五中長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
襄陽五中歷來重視教師文化建設,尤其注重教師隊伍培養和師德修養提升。學校構建了以“三明之師”為核心的教師思想和以“為人師表”為核心的教師行為文化。“三明之師”即明理之師、明辨之師、明天之師。“為人師表”即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凸顯園丁精神。學校每年評選“學生最滿意教師”“師德楷模”“優秀青年教師”等各類先進模范;并在櫥窗和校報開辟“優秀教師文化長廊”,營造濃郁的激勵氛圍,從而形成穩定的價值追求和群體性文化認同。群英薈萃的文化氛圍,促使襄陽五中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良好教風學風,“進五中門,是五中人,說五中話,辦五中事”的“五中人精神”是對襄陽五中教風學風通俗精要的概括,也是襄陽五中辦學治校的無價之寶。
目前學校在崗教職工378人,其中高級教師115人,市級以上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140余人,優秀奧賽教練近40人。學校先后培育了31名特級教師,一大批青年教師在優質課比賽、說課比賽中獲全省、全國一等獎,在省級以上核心刊物公開發表論文近1000篇,立項省級、國家課題30余項。
開拓創新的學生文化
正如襄陽五中現任黨委書記李后兵所說:“教育是培養人的事業,要把我們的工作當成對得起歷史的良心工程來做。”的確,教育是一項世紀工程,近年來,襄陽五中立足過去、放眼未來,以“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為使命,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推進學校事業實現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學校堅持注重“五育并舉”,重視學生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學工、團委寓教于樂,以豐富多彩的系列文化活動促進學生成長。建設勞動實踐基地,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各類研學旅行;開展體育節、藝術節、辯論賽、演講比賽、元旦文藝匯演、過中國年、福利院志愿服務等多種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同時堅持“享受教育,成就人生”的辦學思想和“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在學生中全力營造“三高文化”(高境界做人、高效率學習、高品位生活),培養“四種品格”(忠、雅、誠、健),在“育才先育人”上下足功夫,形成了“崇尚禮儀、崇尚科學、崇尚創造、崇尚一流”的良好學風。
此外,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襄陽五中整體實行五級目標分級分類管理,個別實行因材分類施教,充分挖掘學生潛能,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創新型人才。從1998年學生湯煒煒獲得奧賽金牌到2017年學生朱堯崢獲得第十八屆亞洲奧林匹克物理競賽金牌,襄陽五中在奧賽專長學生的特色培養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學生在文學、音樂、繪畫、飛行員、播音主持、機器人創客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3年,學生姚靜雯獲得第二屆全球華人少年美文寫作征文大賽金獎;2008屆畢業生彭飛宇獲國際大學群英辯論會冠軍;2011屆畢業生徐漫馨的漫畫作品《非人哉》被改編為動畫,作為北京奧組委特許動畫電影《我們的冬奧》中的重要IP在全國上映;2018屆畢業生趙楚一獲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全球第二名;顧晗曄、龔政兩名學生通過空軍飛行員考核……襄陽五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正向多元化、高質量發展。
百年文化薪火,世紀教澤風華
2002年,襄陽五中步入新的百年征程。多年來,襄陽五中多次榮獲全市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估一等獎,向世界一流高校輸送了480余名高素質人才,正以昂揚的姿態朝著“全國基礎教育一流名校”的目標穩步邁進。
近年來,作為眾多著名高校的“優質生源基地”,襄陽五中先后榮獲“全國校園文化建設示范校”“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示范校”“全國籃球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全國綠化模范單位”“中國創新教育學校”“全國中小學黨建工作科研先進單位”“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等稱號。
時間是天然的過濾器。一個多世紀的櫛風沐雨、風雨兼程,襄陽五中歷繁華而不迷失、經曲折而不委頓,始終在墨韻書香中保持著一所百年名校的含蓄內斂、堅韌剛毅,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以古樸的姿態展現了欣欣向榮的生機!
(田玉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