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優教:集團化辦學從紓困到破題
■聚焦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系列報道(一)
集團化辦學是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題下,集團化辦學仍面臨著挑戰,需要探索新的可能。為此,本刊推出“聚焦中小學集團化辦學系列報道”,邀請教育專家和校長來解答中小學集團化辦學中的關鍵問題、分享集團化辦學中的實踐經驗,共同探尋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今天刊發的是第一篇。
——編者
集團化辦學是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產物,是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創舉。早在上世紀90年代,基礎教育領域的集團化辦學發軔于民辦學校探索。進入新世紀后,集團化辦學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一是若干地方和學校自主摸索集團化辦學,取得了初步成效。二是“探索集團化辦學”上升為國家政策。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發揮優質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探索集團化辦學”。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進一步提出,“探索集團化辦學,采取委托管理、強校帶弱校、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等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更加明確了集團化辦學的定位、特性和形式。此后,集團化辦學逐漸從義務教育階段擴展到整個基礎教育領域,成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路徑和有效手段。三是提出了“積極推進”的政策導向。2020年9月,按照“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總體要求,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強調,“深入推進學校辦學機制改革,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經過多年的努力,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集團化辦學以“強帶弱”“老帶新”“一帶多”的不同方式,實現了全覆蓋,成為中國基礎教育的一道獨特風景。進入新時代,我國已基本解決了“學有所教”問題,但“學有優教”問題仍需要進一步解決,這成為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根本需求和現實基礎,特別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總要求,賦予集團化辦學新的價值內涵和時代使命。
共建共享,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集團化辦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擴容增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及其覆蓋面。曾經一段時間,優質教育資源不足,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很大,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這正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難點、堵點和痛點。如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是當前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也是滿足老百姓對優質教育需求的具體辦學舉措。一些地區和學校在多年改革實踐中,通過實施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成功摸索出了“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民校”“名校+村校”等模式,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保障了充足的優質學位,讓更多的老百姓得以享有家門口的好學校,繪就了全新的教育版圖和教育格局。
客觀上說,通過集團化辦學,將不同層次的學校綁在一起,以區域內優質學校為龍頭學校,帶動薄弱學校的發展,強化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從而推動集團各成員學校的共同發展。各地在這方面形成了許多好經驗。例如,統籌使用集團校相關場館、實驗室及設施設備,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讓更多的學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教學設施。通過緊密型教研、組建學科科研團隊,定期開展大教研。圍繞課堂教學共性、瓶頸問題等開展項目研究。通過專家引領、名師工作室、“青藍結對”等形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整體提高成員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各成員學校學科教師定期到龍頭學校進行跟班聽課,提升教育教學和教研水平。同時,由龍頭學校牽頭,建立集團學校優質課程資源庫,共享優質特色課程資源、教學資源等,不斷提升學校的辦學品質。
從這個意義上說,集團化辦學以龍頭學校為引領,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覆蓋,在最短時間、以最快速度、高起點地解決了區域內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重大課題,實現了基礎教育公平與效率的雙贏。因此,集團化辦學成為提升區域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的重要抓手。就未來而言,通過推進集團化辦學,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應作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集聚辦學,有效形成優勢互補的規模效應
集團化辦學的基本特點就是抱團發展,實現集團內學校的優勢互補。集團化辦學是指通過各種形式,將多所學校有機結合形成集團,借助規模優勢實現集聚辦學、優勢互補的規模效應。凡是集團學校都能形成一定規模,通過一定的體制機制,既保留原有的優勢,又可獲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新的辦學優勢。整體上看,這就達到管理學上所說的“1+1>2”的效應。這是集團化辦學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寶。
集團化辦學具有諸多優勢,體現在集團總校、成員學校及校際組合當中,既有可以保留的原有辦學優勢,又有通過組織形成的新的辦學優勢。實現集團內學校的優勢互補,成為集團化辦學效益最大的重要依托,始終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首先是品牌優勢。集團化學校以優質學校為龍頭學校,其品牌體現了學校軟實力,可資集團成員學校利用,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同時這些品牌可以作為集團的明確標志與內核。其次是財力資源優勢。由于集團化辦學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在財力物資方面會得到相應支持和幫助。再其次,具有師資共享優勢,這是集團化辦學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最后是規模效應優勢,這是集團化辦學的最大優勢。集團化辦學達到相應的規模,其資源利用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單一學校辦學所要面對的競爭和風險。集團校內部,從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教師招聘、教師流動到資源配置、環境建設等方面,形成并實現了“組織的內部化”,通過一體化管理,形成統一規范的管理機制模式。
激發活力,有力促進學校治理模式的變革
集團化辦學呈現出生機活力的發展樣態。目前,各地集團化辦學有多種辦學方式,無論哪種方式,都對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辦學模式特別是學校的治理提出了創新要求。現有的托管制、聯盟制、學區制、共同體、集團制等行之有效的經驗,都對集團化辦學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進入新時代,集團化辦學有著更高更新的定位,既要解決持續擴充優質資源達到高位均衡的問題,更要置于“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站位和高度,激發辦學活力和內在動力,優化學校治理模式,促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創新發展。
集團化辦學不同于單一學校辦學,而是涉及多校治理的問題,應進一步明晰集團總校和成員學校之間的權責關系。一般來說,教育集團都由名校牽頭,靈活采取“一長多校”、委托管理、學校聯盟等辦學方式組建而成。因此,集團總校重在統領與謀劃,負責統籌規劃集團化辦學方向、辦學特色,建立針對集團化發展的研究及管理體系,推動集團成員校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提高育人質量。各成員校重在建設與發展,自行確定適合自己的辦學目標、工作計劃,規范并統一各項工作制度,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學校文化。同時,集團總校應充分尊重各成員校的管理自主權,真正讓管辦分離成為現實。一些地方堅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原則,當集團成員校孵化為新的優質教育品牌后,逐步脫離原集團管理,重新引入新的成員校,再培育生成新的優質教育品牌。
在這里,一些需要規避的誤區甚至陷阱要引起重視。要真正認識到,盡管集團化辦學已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但總體上看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例如教育的“同質化”與“多樣性”的問題、教育集團規模幾何擴張而忽視教育本身的問題、“牛奶稀釋”問題等。集團化辦學想要更加成熟和穩健發展,還需要加快解決這些問題。其核心最主要的是處理辦學規模與質量效率的關系,集團化辦學并不意味著無限擴張,還要充分考慮到質量保障問題。集團化辦學是在保證質量前提下的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教育質量才是第一生命,因此集團化辦學必須在教育上狠下功夫,這才是學校成功的關鍵。
(作者陳如平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