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滋養生命質量 奠基全面發展 ——四川省內江市構建“三生·綠色”德育課程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0-10  閱讀:次   |
42.9K

  立足于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自2013年以來,內江市引領各中小學校彰顯“一校一品牌”德育特色,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育人功能,構建適宜學生多元成長的多方協同育人的良好環境。

  探索過程中,內江市以課程理念統領德育教學、實踐活動,構建生長、生活、生態“三生·綠色”德育課程體系,豐富德育內容,提升活動質量,突出德育實效,構建學生生長、生活的良好生態場域,探索出了一條區域德育課程體系建設的有效路徑。研究成果《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中小學“三生·綠色”德育實施體系》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成果培育會上作交流發言。

  以課程理念統領德育實踐

  課程是教學科目及其目的、內容、范圍、分量和進程的總和,包括為學生個性發展、全面發展而營造的學校環境的全部內容。概言之,課程是學生的“學習軌跡”與“學習經驗”。從狹義上說,課程專指學校場域中存在和生成的有助于學生積極健康發展的教育性因素及學生獲得的教育性經驗。

  基于以上理解,內江市本著“活動—領悟—踐行”的思路設計生長性課程。積極開發實踐“三生·綠色”德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主體驗、自我管理,領悟什么是“自我”、什么是“自主”、什么是“創造”、什么是“未來”,感悟道德魅力,實現教育從被動接受到體驗道德、發現道德、構建道德的轉變,促進情意與智慧雙向發展,逐步形成生長性課程,助力中小學生自然本真地“生長”。

  本著“關注—拓展—實施”的思路設計生活性課程。關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深挖操作性強、富有情趣、口子小、能拓展、適合中小學生的生活性內容,開發生活性課程。讓學生在生活性課程中發展核心素養,既注重學生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面打基礎,又注重學生在探究中體驗感悟,從而生成實踐能力和積極正面的情感。

  按照“融入—融合—融通”的要求,各中小學校抓實課堂主陣地。把“三生·綠色”德育融入課堂,用好主題班(團、隊)課、思政課和其他學科課堂,將“三生·綠色”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國情、省情、市情等有機融合,引導中小學生融會貫通,涵養家國情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取得潤物無聲的效果。

  按照“開源—引流—交匯”的路徑,大力提升家庭、學校、社會整體育人質量。制定《關于加強家庭教育的實施意見》《家庭教育指南》等,建設家長學校,搭建家長育人經驗交流平臺,“利用假期跟孩子拉近距離”“法治副校長進校園講法治”等課程,促進家庭、社會德育力量與學校德育力量同向發力,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功能,提升整體育人質量。

  經過扎實的德育課程和德育課堂建設,內江市德育課程質量明顯提高,其操作性、針對性、實效性顯著增強。“三生·綠色”德育課程遵循不同階段學生生活的邏輯,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體現了“生活化”;每一學段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多重價值,整合多種學科內容,包含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體現了“綜合化”;課程內容從學生成長、發展與生活實際出發,從學生思想品德發展的現狀、問題和需要出發,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體現了“生本性”;面向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世界,從封閉的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學生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體現了“開放性”。

  實施彰顯實效的顯性課程

  教育要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在未來的人生中打勝仗,既要“知己”,對自我有清晰的認識,也要“知彼”,了解專業、職業等相關信息,有的放矢,從而更加合理地規劃高中三年的學習生活。顯性課程是指在學校課程體系中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設計的具有實際形態并以外顯方式出現的課程,是按照預先編訂的課程表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

  內江市第六中學推動家校共建職業生涯教育模式課程體系,組建家校共建領導小組,自上而下地對職業生涯教育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和常規管理。生涯教育課程體系包含個性化課程、親子活動課程、家長自助課程和通識課程。個性化課程,為特定家長和家長的個性化需求而設置,旨在解決特殊家庭學生的生涯發展問題,突出家庭教育的針對性;親子活動課程,通過創設家長與孩子積極互動的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讓家長在活動中受教育,幫助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技巧,促進親子感情溝通;家長自助課程,由家長志愿者通過開設專題講座、家教沙龍、讀書活動、職業咨詢等形式開展家長教育;通識課程,包括生涯發展、家庭教育基本理論方面的課程,具體涵蓋關于高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心理學知識、生涯規劃、親子關系的建立等。

  隆昌市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學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課程育人大格局。2021年,隆昌市共開展“燭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童心向黨擔當新使命,紅心向黨奮進新征程”主題活動184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開展“請黨放心,強國有我”建隊活動56場,深化中國夢學習宣傳教育。通過一系列活動,進一步堅定學生理想信念,鑄造師德師魂,營造愛黨愛國的濃厚氛圍,激發廣大師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內江市第十小學的德育課程注重傳承文化,彰顯藝術特色。學校開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班隊活動,做到周周有主題、時時有教育。以課程計劃、教材為依據,邀請當地知名畫家進校園,現場創作,現場指導,傳承“大千文化”,打造書畫之鄉,讓學生在學、觀、書、畫、展、賞、賽中陶冶審美情操,培育博雅情趣,強化實踐創新、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的核心素養。

  內江市第二中學努力打造“三自三成”德育品牌,構建德育校本特色課程體系,為學生實現科學發展、終身發展奠基。“三自”,即引導學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務”;“三成”,即“成人、成才、成長”。“三自三成”德育課程以養成教育和規范教育為抓手,以“主題教育、特色活動、學科生成、家校共建”為載體,將德育課程序列化、層次化、系統化。

  構建潛移默化的隱性課程

  隆昌市大北街小學西耕苑,綠樹成蔭,花團錦簇,蜂蝶飛舞,每一寸土地都發揮了育人功能;西耕苑種植的蔬菜和果實成熟時,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欣喜地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在綜合性的勞動實踐中,學生不僅體會到勞動的樂趣,對自然、生活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也更加勤儉節約,更加體貼孝敬長輩,真正實現了“為幸福人生奠基”。

  教師并未進行道德說教,學生并未背誦品德格言,但德育卻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而且效果顯著。這樣的德育課程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是典型的隱性課程。

  隱性課程指顯性課程之外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包括學校的文化建設、家校社一體化等,其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廣泛地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內江市的中小學校特別注重優化學校的整體育人環境,重視通過隱性課程的實施完善學生的人格結構。

  基于“三生·綠色”德育課程理念,內江市第二職業中學積極探索“三園文化”(校園、家園、樂園)建設,師生共同建設幸福且有尊嚴的校園生活。在“校園”里,教學相長,師生共學習、共成長與發展,共同建設學習與發展的平臺;在“家園”里,師生是一家,職高與初中是一家,留守生與非留守生是一家,共同營造溫馨而嚴格的教育氛圍;在“樂園”里,師樂教、生樂學,師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內江市特別注重學生在學校各種人際交往中受到的影響,如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學校、班級中長期形成的制度與非制度文化的影響,如傳統、風氣、輿論、儀式、規章制度等;學校物質環境所構成的物質文化的影響,如學校建筑、校園環境、教室布置等。

  近年來,隆昌市第一實驗小學通過實施陽光管理、打造陽光教師、構建陽光課堂、落實陽光德育、重塑陽光校園、培養陽光少年,逐步形成“陽光教育”特色。學校通過“墻”(笑臉墻)、“道”(陽光大道、星光大道)、“室”(教室、圖書室、活動室)等文化建設,著力營造“陽光教育”文化氛圍,實現思想理念、布局格調、育人功能和諧統一。

  威遠縣河東街小學積極構建“十美學生”評價體系,促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習慣、高尚的情操及忠、誠、信、勇、仁等“大美”內涵。學校根據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低要求到高標準,漸進式、階梯式實施,把學生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統一到“美”的范疇里。

  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2012年,威遠縣新場鎮中心學校成功申辦全縣首個國家鄉村學校少年宮。學校將新場鎮傳承了800余年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彩龍”“火龍編制”引入校園,創新“感知—感悟—實踐”三級傳承模式,探索傳承地方民俗文化的育人實踐路徑。學生學習龍文化系列知識,掌握舞龍技藝,自覺參與傳承新場民俗文化的行動,將熱愛家鄉的情感升華為愛黨、愛國情懷。

  以活動為取向的課程注重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融通性。活動課程打破學科邏輯組織的界限,以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為基礎,通過學生自己組織的一系列活動而實施。

  內江市按照“開創—開發—開放”的路徑,持續豐富德育實踐活動。開發本土特色社會資源,用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紅色教育基地、校園文化等德育資源,強化中小學生實踐、體驗、感悟和交流,促進共生共長。通過“一校多基地”模式,開展再繪家鄉、紅領巾講解員、研學旅行、勞動教育實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拓寬德育場域,提升育人實效。

  一名學生在日記中寫道:“用眼看、用心悟,心靈和身體皆在釋放,我看見了書本上有的東西,也看到了書本外的詩和遠方。”

  隆昌市圣燈鎮中心學校充分利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多年持續性開展愛國行動教育。每到重大節慶日,學校都要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和舊址,聽故事、講故事、寫故事,并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強化愛國行動教育。

  烙畫是用高溫烙鐵在可以被碳化的材料上烙出的畫,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內江市市中區伏龍鎮中心小學校將烙畫藝術引入少年宮,成立“烙畫藝術工作坊”。截至目前,學校學生累計600余人學習了烙畫,成千上萬人受到熏陶和影響。

  當前,教育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內江市通過全面構建“三生·綠色”德育課程體系,以更先進的德育理念、更多元的課程載體、更適切的教育方法、更豐富的活動體系、更科學的評價方式、更專業的德育隊伍,逐步構建起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的德育生態系統,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李善仁)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