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依托教育科研 引導教師深度發展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同安一中”)從校本教研、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校本課程開發、教學比賽與教學成果展示四大途徑入手,加強教育科研工作,涌現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學校在課程開發與課題研究中,融會貫通,鍛煉了教師隊伍,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為學校特色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校本教研:聚焦解決教學實際問題
今年3月,同安一中生物教研組舉行主題教研系列活動。三名教師抓住“發展學生論證技能”這一關鍵問題,開展同課異構課堂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和論證。本次活動是學校“主題化、聚焦式”開展常態教研的典型舉措。
學校以校本教研活動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強化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手段,并“主題化、聚焦式”開展常態教研。學校出臺了《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校本教研制度》,明確校本教研要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研究。
同安一中校本教研主要形式包括對話式教研活動、深度學習式教研活動、示范引領式教研活動、學科深度教研活動、講座式教研活動、項目式教研活動、問題式教研活動等。學校明確,要以“學習—問題—實踐—反思”四個環節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學校在不同階段提出不同校本教研主題和重點。2021年,學校提出要以“緊扣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教學”“項目式教學法”“問題教學法”這三個主題開展深度校本教研活動。2022年,學校提出基于“聚焦關鍵問題,實施精準教學”,要求教師“教、學、評”“三位一體”構建高效課堂。
如何利用校本教研進行深度學習?今年暑期,同安一中地理教研組對數字技術的學習就是一個范例。今年8月,學校地理教研組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組織教師開展數字教育相關主題的暑期教研活動。在教研活動中,地理教研組教師鐘雅琴上了一節數字化示范課。這節課以中山市城市內澇為情境,讓學生熟悉并利用LSV軟件進行簡單的分析操作和讀圖解譯,深入分析城市內澇的內因外因,并構建思維框架。通過“數字教育大講堂”系列活動,地理教研組全體教師對運用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進行深度學習,提高了在日常教學中運用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的能力。
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教師在深入思考中“蝶變”
同安一中提出“科研興校、科研促教、科研強師”的發展目標,提出用教育科研引導教師深度發展。學校出臺《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教育科研課題管理方案》《同安一中省教科研基地實施管理方案》《同安一中論文撰寫獎勵機制》,要求教師以課題、論文為渠道,加大科研力度,實現“師師寫論文,組組有課題,人人參與課題研究”。
前不久,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評審結果揭曉,同安一中莊水管、李春輝、高丹三名教師主持的三個課題都順利立項。這是學校重視課題教育科研結出的碩果。三個課題都聚焦依托課題研究提升課堂質量。
今年4月,在同安一中教研室組織下,廈門市專家型教師、歷史教研組組長李春輝開設“基礎教育課題申報之道”講座。濱海校區初中部全體一線教師和高中部、小學部的部分教師參與了此次活動。這是學校以課題研究為載體促進教師發展的典型場景。
在講座中,李春輝結合自己多年來的課題研究經驗,就課題申報表的填寫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她提出,課題的靈感來源于教學中的每一次觸動,要努力從自身的教育實踐出發,從“真”學情出發,研究“真”問題。正是因為有了“真”的態度,學校的課題研究在體現“草根性”的同時,在實踐中也充滿了活力。
2018年至2022年,學校教師共發表CN級論文239篇,其中高中部178篇、初中部61篇;核心期刊7篇,其中高中部4篇、初中部3篇;省市區級論文132篇,其中高中部68篇、初中部54篇、小學部10篇。高中部教師發表SCI期刊1篇。
打造“課程超市”: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開發校本課程”是學校教育科研的具體形式之一。同安一中引導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進行課程研發,以科研催生課程落地。學校通過組織教師建設系列校本課程,搭建了“同安一中校本課程選修系統”,打造“課程超市”,供學生自主選擇,在為學生提供適合教育的同時,也鍛煉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
同安一中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示范高中”,學校的校本課程豐富而全面。學校校本課程分為學科素養類、文化鑒賞類、藝術特長類、科技創新類、社團活動類、思政品德類、勞動教育類等。學校針對課程的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培育目標,從不同視角培養學生不同的素質。學校搭建了“同安一中校本課程選修系統”,形成了“課程超市”,供學生選擇,現在學校有校本課程40多門。
同安一中堅持把科技教育納入整體課程體系,同時,鼓勵學生結合日常實踐動手做實驗。學校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將高中生帶入相對獨立的課題研究。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實施了研究性學習課程,開展“如何選題”“如何做科學研究”“論文的基本格式與撰寫”“怎樣做展板”“怎樣答辯”等系列校本講座。學生經過學習,能自己確定課題,并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研究,最后學校通過校園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方式,展示和評價課題成果。
校本課程開發:在研究中實現良性互動
課題研究與課程開發雖然是兩個不同領域,但學校一是實現用課題研究生成校本課程,二是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又激發新的科研新成果。其中,學校的“生涯規劃”課程是典型案例之一。
在同安一中,“生涯規劃”是學生必修課程。學校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和自我探索。在每班每周一節的心理課堂上,教師把生涯教育內容和心理教育內容融合,引導學生了解自己的性格、愛好、興趣、價值觀、氣質類型、職業方向等,重點認清自己的生涯興趣、生涯能力及生涯價值觀。
“生涯規劃”課程在學校辦得風生水起,主要得益于“高中生生涯規劃指導模式的研究”這一國家課題,以及“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實踐研究”和“生涯課程在高中的開發與實施研究”兩個省級課題,在課題中,學校提出多元化、科學開展生涯規劃教育,以及基于高中生涯指導下選課、選考系統的建立等教育方案。方案具有建設性,受到專家好評。
在“生涯規劃”課程實施過程中,學校產生了一批科研新成果,又涌現出“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新疆內高班生涯規劃教育的實踐研究”“團體心理輔導在中學生涯規劃方面的應用研究”等多個市級課題,這些課題從更加具體的實踐出發,突出應用性,并與前期強調理論探討的研究相互補充,進而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研究,這讓“生涯規劃”這門校本課程成為學校的一張閃亮“名片”。
教學比賽與教學成果展示:在實戰中鍛煉隊伍
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大賽、青年教師教學五項基本功崗位練兵活動這三項賽事,是廈門市主要的教學比賽。同安一中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這些活動,教師在比賽中屢屢斬獲各種獎項,學校也被評為廈門市教師發展示范學校。
同安一中堅持以比賽促進教育科研深入,以教學成果展示驗證教育科研的成效。“同安一中組織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比賽,并不是為了拿獎而比賽,而是為了以比賽為載體,全面鍛煉教師隊伍,促進教育科研的深入進行。”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戴鷺堅介紹道。
“教學水平到底如何?在大家面前比一比就一目了然。”戴鷺堅介紹,學校教師除了“比”,還要進行長期的學習與訓練,并接受點評。在全市開展比賽前,學校各個教研組都會組織校內培訓和比賽,讓校內教師先“賽起來”,最后再通過層層選拔,確定優秀選手,參加全市比賽。由于比賽和學習訓練的周期長、工作細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2022年6月9日,學校初中部數學教研組舉行了教學基本功專題培訓活動。本次活動邀請福建省教師技能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廈門市海滄區北附學校教師陳磊作為培訓專家。陳磊帶來了題為《例談基于新課標理念的初中數學教學》的專題講座,還就單元教學設計進行講解。同安一中的4名青年教師現場進行教學設計和課標解讀兩個項目的訓練與展示,再接受陳磊點評。陳磊還指導教師加強對課標和教材的深度理解,按照一定的模式書寫教學設計。
同安一中教研室主任林建南說:“這場教研活動,不僅有教師的練習,還有專家的點評,更體現了教師長時間的積累。”針對比賽的培訓,在同安一中,幾乎每個月都有。林建南介紹道,以比賽訓練和培訓為載體的崗位大練兵活動,在同安一中已經成為日常性工作,學校要以教學成果展示驗證教育科研的成效,促進教育科研再超越。學校制定了《同安一中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實施方案》,提出要通過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要求的專業能力,構建教師有效教學的行為模式。
除了進行教學比賽,學校還經常性開展教學成果展示,在實戰中鍛煉隊伍。2022年5月18日下午,同安一中教師洪燕春和廈門一中教師黃昌毅各開設了一節以“古典概型”為主題的同課異構公開課。這次活動也是福建省教學開放周活動的現場之一,來自福建省其他地區的教師也參與了展示課的聽課活動。學校認為,兩名優秀教師的展示,既是對自身的再提高,也為全校青年教師樹立了榜樣。
學校的教學比賽與教學成果展示,讓教師在實戰得到鍛煉,這也促使教師教學成果斐然。2022年9月,學校教師邵水平獲2022年福建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22年4月,學校教師康良溪、吳呈香獲廈門市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劉汝亭、江堅智獲廈門市第五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2年1月,福建省第五屆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公布獲獎名單,學校教師郭慧文獲一等獎。2019年福建省中小學優質課評選活動中學校教師商云舒獲一等獎。在廈門市第五屆教師教學技能大賽、廈門市中小學優質課評選活動、廈門市第八屆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大賽、廈門市2019年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等活動中,學校共有147人次分獲一、二、三等獎。學校教師在教學技能、優質課等綜合賽及教學成果獎、曬課、精品課、微課等活動中獲部級獎21人次、省級獎65人次、市級獎470人次,其中高中教師獲部級獎15人次、省級獎45人次、市級獎316人次。
(戴鷺堅)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