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寧鄉市第十一高級中學辦學質量攻堅歷程
“五精”發力 落實“雙減” ——湖南省寧鄉市第十一高級中學辦學質量攻堅歷程
綠草如茵,干凈整潔,活力四射。課堂上交流展示精彩靈動,操場上加油喝彩聲此起彼伏,樂器室里琴聲宛轉悠揚……這一幕幕,都發生在湖南省寧鄉市東部的一所農村中學——寧鄉市第十一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寧鄉十一中”)里,是學校在“雙減”中“蝶變”、向美而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寧鄉十一中教育教學質量不斷突破,2018年以來,連續4年獲得寧鄉市“年度考核優秀單位”“優秀班子”等多項重大榮譽,作為寧鄉市直高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寧鄉十一中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精心打造教育特色,助力學校品質提升,在優化課堂實效、加強作業管理、開展課后服務等方面持續發力,大力推進“雙減”工作落地落實落細。
精益求精
打造研究型教師團隊
為構建教研教改的長效機制,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寧鄉十一中大力推出質量提升“三大工程”,即集中聽課評課工程、做題工程、師徒結對青藍工程。
從2017年開始,學校提出“教研教改求得突破,藝體科技再創新高”的教學指導思想,并成立了以校長肖永端為首的教學領導小組,明晰了工作職責。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各教研組組內師徒已經組成課改聯合體,確立了新授課、試卷講評課、專題復習課的基本模式;文科組和理科組分別把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四的第七、八節課作為教學研討課,一堂教研課下來,教室里擠滿了前來聽課學習的各科教師,各教研組教師圍坐在一起集體評課,各抒己見、相互探討;研究高考、做高考題、鉆研教材、鉆研教法的學習和教研之風在各教研組逐漸形成。
近年來,學校各教研組每年撰寫教學論文均超過200篇,其中在省級以上刊物公開發表47篇,每年推出教研課100多堂,每名教師年均聽課學習31.5節。
精雕細琢
實施學生拔高工程
為幫助基礎薄弱的學生,學校教師備課授課盡量放低起點,通過面批面改作業“授之以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針對少數學生產生的厭學情緒,教師通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讓學生認識到讀書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生活困難、學習心態等進行詳盡了解和指導。教師的輔導和鼓勵,讓一扇扇緊閉的心靈之窗豁然打開,刻苦學習之風重現校園。
精誠合作
全面提升學生藝體素質
近年來,學校響亮地提出“三個三分之一”的構想,即文化、藝術、體育各實現目標任務的三分之一。學校加強硬件設施建設,逐步建起條件較好的音樂舞蹈室、美術室、乒乓球室、體操室,添置了所需的體育訓練器材。2017年,學校申請“寧鄉市美術特色學校”成功;2022年,學校在地方財政的支持下修建了體育館。在校園內,美術社校園寫生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學校合唱團、吉他俱樂部等藝術團體讓校園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
精耕細作
涵養學生美麗心靈
為確保德育工作的持續和深入,學校以教室、寢室、課堂等為切入口,精細抓牢每一處德育陣地。
走進寧鄉十一中的班級教室,寫滿學生心愿的心愿樹、嚴肅慷慨的班級宣言、助益管理的班務欄,每個班級特色各異。班訓、班歌、班旗的創作和設計,引起學生的極大熱情。“雅稱寢室”各美其美,成為展示學生精神面貌的窗口和舞臺。
精心探索
培育學生科技素質
為了提升學生科技興趣,實現學生科技素質提升,學校成立了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任組長,全面關注學校科技教育的開展,形成以校長室為主負責,各條線、各組室協調配合,科技組具體操作的組織體系。
隨著科學探究活動的不斷深入發展,學生科技活動的開展也得到了有力的經費保障。學校深入開展科技活動,確定每年5月第二周為“科技活動周”,每年12月舉辦一次科技知識主題黑板報宣傳,同時開發科技創新校本教材用于指導學生開展科技活動,形成了學科學、愛科學的良好氛圍。
從2012年開始,學校連續4年獲得寧鄉縣青少年科技創新縣長獎,2017—2018年獲寧鄉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5年來,學生獲得國家專利15項,其中授權13項;500多名學生先后獲得省市級以上創新成果獎。學校先后被北京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湖南省創造學會等評為“未來科學家培養計劃教育基地”“湖南省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基地”“第四批長沙市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
(宋秀媛 段施諾 鄭景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