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第二中學依托五大課程群落實“五育并舉”
打造學科融合課程群 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廈門第二中學依托五大課程群落實“五育并舉”
近日,廈門第二中學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學科融合視角下中學學科課程群建設實踐研究”開題。這是學校打造學科融合課程群、賦能學生全面發展取得的成績之一。
近年來,廈門二中開展跨學科課程群系統研究,建立學校五大課程群,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落實“五育并舉”,從而為學生全面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統籌校內外資源
建立學科融合課程群
合唱是廈門二中的一張名片,學生合唱團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而美術教育也是學校的特色。現在,廈門二中圍繞這兩大特色,形成了藝術與審美課程群。課程群包括攝影、美術、合唱、管樂、舞蹈、書法等近10門課程。
藝術與審美課程群是學校五大課程群之一,其突出的是美育功能。學校還開設人文與道德課程群,突出德育功能;開設科學與思維課程群,強調智育;開設體育與健康課程群,強調體育功能;開設生活與技能課程群,把勞動教育落到實處。學校的五大課程群,從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全面落實“五育并舉”,從而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學校的五大課程群,強調學科融合,注重學科體系建設,并利用學科知識的共通之處來實施課程,因而學科滲透具有共贏性的特點。學校提出的共贏性是指在教師課堂中優化主體課程的同時,能夠傳授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達到共贏的目的。比如,學校在上擊劍、啦啦操課時,會將運動與心理健康相結合,融合一些心理健康知識,從而達到擴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在廈門二中,實施五大課程群,授課教師不只局限于本校,還有不少來自校外。學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校友資源、校內資源、家長資源,為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課程。廈門二中作為有百年歷史的學校,擁有豐富的校友資源,校友陳棟華是福建省天文學會常務理事,他開設的“天文學”課程,成為學校的熱門課程。校友孫慶是廈門通背劈掛拳傳人,他開設的“武術入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愛。
人文與道德課程群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在學校的五大課程群中,人文與道德課程群是首要課程群。該課程群以其豐富的內容,多樣化的視角,讓學生接受人文知識的熏陶與浸潤,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德育,F在,學校開設有“福建旅游史”“朗讀的藝術”“地方傳統文化”“鼓浪嶼文化”“中英經典書目閱讀”等十多門人文與道德課程。
學校發源于鼓浪嶼。“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學校深挖鼓浪嶼文化教育價值,除了開設“文化小使者帶你暢游鼓浪嶼”“品讀鼓浪嶼歷史文化”“閩南文化概論”等校本課程外,還開發了“廈門二中鼓浪嶼研學課程指南”研學課程。
學校還開設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中國文學經典文本細讀理論與個案批評”“唐之韻”“書法習作與欣賞”等系列校本課程,這些課程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增強了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021年,“福建省高校思政課石紅梅名師工作室”與“廈門市高中政治王守瓊名師工作室”在福建省廈門第二中學簽訂協議,雙方將結對共建“思政發展共同體”。依據協議,雙方將在思政課教材開發、思政教師培訓資源共享、學生培養實踐基地建設、科研項目等方面開展合作。
2022年3月,來自廈門大學“揚才班”的學生走進廈門二中,為高中學生奉上一堂精彩的思政課,以視頻配合現場演講的形式,講述井岡山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廈大校友羅揚才烈士獻身革命的事跡。思政系列課程,是學校充分利用校外資源拓展育人渠道的又一典型案例。
科學與思維課程群
強化創新意識
前不久,“嘉庚號海洋大講堂”在學校拉開序幕。這場特殊的“云課堂”分為4個現場。課程的主課堂設在“嘉庚”號科考船上,而3個現場分別設在廈門二中、廈門檳榔中學以及遠在寧夏的閩寧中學,這些學校通過直播收看來自“嘉庚”號科考船上的現場教學。
在科考船上,廈門二中生物特級教師周英鵬與南強班學生高樂顏,以及其他科技工作者一起,以現場操作的方式,為學生奉上了一場特別的海洋生物課。周英鵬現場演示從大海里提取浮游生物的方法,并講解浮游生物對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經濟的作用。本次活動,通過央視頻移動網、新華社云現場等平臺同步向全國中小學生和社會大眾播出,線上多平臺聯播受到廣泛關注,最高峰值累計觀看超過100萬。本次直播,不僅為全國觀眾帶來了一節生動的海洋科普課,也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科技報國的熱情。
學校作為廈門大學附屬第二中學,與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物理學院、信息學院、電子學院等建立共建協議,開設“南強講堂”,定期邀請廈大知名教授來校開設主題講座,同時依托廈大海洋學科特色開設“海洋探秘”校本課程,課程由廈大教師每周到校開設,為學生認識海洋打開了一扇窗口。為了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學校還開設了未來的能源、創客空間、人工智能、身邊的科學等系列課程。
最近,廈門二中與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簽訂共建協議。廈門二中將借助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師資和教育教學資源優勢,在師資共享、學生生涯規劃、科技創新大賽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
體育與健康課程群
鍛造強健體魄
廈門二中的足球運動氛圍悠久且濃厚。1898年,英華書院在創辦的同時,就建立了英華足球隊。廈門二中是我國較早開展足球運動的學校之一。在120多年的校史上,足球已經成為廈門二中的校園文化標簽。2013年以來,廈門二中在全國中學生足球相關賽事中,收獲2次冠軍、7次亞軍、4次季軍。
學校每年舉辦足球嘉年華活動,組織開展“協群杯”班級足球賽,形成了“人人踢足球”“班班有球隊”“年年有賽事”的校園足球運動氛圍。
學校堅持足球特色辦學,并做到“以球立德、以球健體、以球育智”。學校制定《足球課程教學大綱》,編寫足球訓練校本教材,把足球納入必修課,形成課程體系。學校開設足球繪畫攝影、足球英語、桌式足球、足球裁判等特色校本課程,普及足球知識,傳播足球文化。
學校在重視體育的基礎上,還注重上好心理健康課程,培養身心健康協調的學生。學校用校園心理劇、心理漫畫、心理故事、心理拓展、心靈寄語、筆談、書寫心理訓練等教育新形式,來塑造學生健康心靈。
學校還注重體育與心理健康的融合,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提升心理健康素質。體育教師也注重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進行研究,其中,體育教師曹一飛發表論文《高中足球運動員心理訓練瓶頸與方法論述》,專門對提升高中學生運動員的心理素質進行論述,充分體現了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
藝術與審美課程群
深化美育
在學校美育工作中,以藝術學科為主的美育課程群起到關鍵的支撐作用。學校基于美術校本課程的系統化培養,使學校美術高考成績優異,居全省同類學校前列。
廈門二中讓學生在每門課程、每節課中都有機會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和傳遞美。以攝影課程為例,學校開設“鏡頭里的世界——照相機的操作”課程,在針對白平衡、光圈等技術性問題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做到既有技術的講解,也有圖像的識讀,更有審美的判斷。在攝影課上,教師上課的作品都是自己拍的,大部分作品以表現廈門二中的校園生活為題材。學校堅持讓學生用技術表達自己的生活,并學會發現生活的美、愛上校園的美。在課程美育方面,廈門二中還堅持學科融合,把“美育向各科教學滲透、各科教學向審美特質方向轉化”作為美育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讓每一節課都能發揮美育功能。
學校在合唱校本課程基礎上,每年舉辦合唱比賽。合唱教育碩果累累,學校參與創辦廈門市“鷺島少年”合唱品牌,每年舉辦合唱專場音樂會,合唱團先后獲得第七屆中國童聲合唱節冠軍、全省第六屆中小學生藝術節金獎,多次登上央視等主流媒體。
生活與技能課程群
聚焦勞動教育
學校在高一、高二每周開設一節勞動課的基礎上,開發《廈門二中勞動實踐指導手冊》校本教材。學生通過校本課程的學習,學會了縫衣服、制作油紙傘、木工等勞動技能。與此同時,學校還通過“無物業周”、廚藝技能比拼等多種形式,綜合形成生活與技能課程群,讓學生通過勞動,收獲滿滿的正能量。
學校每學期安排專門時間,開設“無物業周”校園體驗活動課程。“無物業周”校園職業體驗勞動教育,是讓學生在一個星期內“承包”原先由物業工作人員負責的工作。學校把安全保衛、綠化保潔、圖書管理等工作打包分解,下發到班級,由學生輪流上崗完成。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培養勞動素養,讓學生認識職業、體驗職業。
學校開設志愿服務課程,并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學校讓學生參與全國足球賽事志愿服務、讓學生走進敬老院開展敬老服務,還讓學生在鼓浪嶼游覽區當英語講解員,引導學生在從事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學會換位思考、關心他人。比如,在英語講解員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與外國友人的交流,既鍛煉了英語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了解了異國他鄉的文化,拓寬了知識面和國際視野。
(時建軍 李曉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