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四川省南江縣長赤中學“新耕讀”教育理念分享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11-22  閱讀:次   |
42.9K

  勤耕苦讀 以耕讀精神砥礪學生品質 ——四川省南江縣長赤中學“新耕讀”教育理念分享

  耕讀文化是中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社會在特定歷史時期形成的鄉村文化,已經成為各個階層普遍認可的社會共識,至今仍在發揮著積極的社會影響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四川省南江縣長赤中學傳承耕讀文化,著力提高農村普通高中的教育品質,為農村孩子探索一條成長成才的道路。

  長赤中學前身系始建于清朝光緒年間的龍池書院,距今已有140余年的辦學歷史。作為一所農村高完中,學校始終堅持以“生命、健康、質量”為辦學理念,用紅色文化鑄魂,傳統文化塑形,感恩文化激情,大力弘揚“勤耕苦讀,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讓每一個農村孩子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學會生存技能,做到回家能務農、進城能務工、讀書能升學、升學能深造。學校也正是從這一點出發,結合百年辦學歷史沉淀,提出了“新耕讀”教育,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點,創建以“鄉風雅韻”為特色的校園文化,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新耕讀”,新教育

  首先,學校的“新耕讀”教育提倡“勤耕苦讀,晨誦午讀”。“耕”是必要的生活基礎,而“讀”是社會的進步之本。在古時社會,大巴山區的人民將“耕”“讀”結合,衍生出了“學用結合”“學以致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等方面的文化教育理念。

  因此,學校把耕讀教育融入到教學活動中。一方面,“新耕讀”文化在借鑒傳統耕讀文化的基礎上,提倡勞動與求知相結合,要求全體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進而繼續汲取新的知識,加以檢驗和運用,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另一方面,“新耕讀”教育不僅要求學生關注自身知識的學習,更注重學生不斷求知的精神狀態,始終保障學生了解最新知識,更新自身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高度,達到知行合一。

  學校在學科教學中不斷挖掘耕讀文化影響因素,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在地理課堂上讓學生們了解家鄉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自然氣候,知道家鄉的物產,領略家鄉的山、水、灣、田的特色與美麗,留住家鄉的老建筑、老味道、老物件等鄉土記憶;在歷史課堂上讓學生了解從龍池十二景、石馬墳、禹王宮到近現代的紅色歲月,從家鄉歷史的幾度變遷中探尋本土文明,記住家鄉那些熠熠生輝的歷史人物;在政治課堂上讓學生了解新時代家鄉的大交通、新農村建設、庭園經濟、觀光農業、生態農業、美麗鄉村,為家鄉發展成果而自豪。將綜合實踐課堂延伸到校外,把書香校園與金色田園連接起來。

  學校也在積極開展生產生活實踐,讓學生在生產實踐中掌握知識、受到教育。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走出教室,深入生產實踐基地,在實際耕作中,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生產的基本常識與技能,培養他們的生產情懷。同時,學校開展了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生活,掌握生活技能。學校堅持學生在校打掃校園、整理內務,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指導學生勤洗衣、能做飯,培養他們基本的生活能力。

  “新耕讀”,新美德

  學校“新耕讀”教育將傳統耕讀文化中“宜勤耕、宜苦讀、宜忠信、宜孝友、宜儉約”的要求對應解讀為“明德”“啟智”“強體”“尚美”“精技”的廣義融合。“新耕讀”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豐富“新耕讀”文化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閱讀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接觸民間技藝、巴山民歌、生產生活等,使學生不僅學習古代經典,還了解古代巴山人民群眾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新耕讀”教育倡導在借鑒傳統耕讀文化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應該學習孝悌忠義等優秀的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社會品德、行為標準,切實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學校將“耕讀教育”融入到德育活動中。學校開展傳承耕讀文化系列活動,切實加強耕讀文化教育。以活動為載體,關注學生興趣、個性,培養學生特長,開展多彩的耕讀文化活動,為學生提供成長的沃土,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在文化中汲取美德,學校開展了系列節日文化活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在傳統節日到來前,學校都會提前安排和布置既能體現節日內涵又符合現實需要的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還開展了系列校園特色文化活動,舉辦“科技節”“藝術節”“生活技能大賽”大賽活動、演講賽、辯論賽、漢字聽寫大賽等,豐富學生生活,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也培養了學生的生活技能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科學文化素養。

  在行動中汲取美德,學校開展了社團活動和軍訓活動,組建學科類、藝體類、實踐類和文學類學生社團。營造學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完善的育人氛圍;利用軍訓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關懷、學會吃苦。更有社區活動的開展,引導和組織學生志愿者參加建設美麗社區和美麗鄉村活動,參加鄉村孤寡老人和敬老院獻愛心做好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自強不息、勤勞樸實、發憤圖強的優良品質。

  此外,學校還會開展自治活動,實施學生自主自我管理,踐行耕讀承諾。實施自治管理,就是培養學生主動謀事、主動做事、主動做成事的意識和能力,實現學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學校根據農村學校廣大留守學生生活上缺人照顧、思想上缺人引導、情感上缺人撫慰的實際,建立健全學生自我完善的德育工作體系、自我教育的班集體建設體系、自我發展的探究性學習體系和自我管理的生活實踐體系,引導學生學會熱愛、學會求真、學會思考、學會實踐、學會規范、學會追求、學會生存,啟發學生自我教育。

  “新耕讀”,新課程

  學校的“新耕讀”教育將傳統耕讀文化中的自然、隨意、不規則的成長路徑引申為“養成好習慣、形成好性格、煉成好身體、學成好本領”的“四成”育人路徑。學校將“耕讀教育”納入校本課程。耕讀文化蘊含著不少值得傳承的人文精華,通過耕讀,培養胸懷天下、自強不息、勇于擔當的英才,以實現其報效國家、服務人民的人生價值。通過耕讀文化形成鄉村文明,演變為城市文明、中華文明,從此點亮了人類文明。學校圍繞“耕讀文化”,分年級、分學科,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教師進行農耕校本課程開發,形成“明德、啟智、強體、尚美、精技”五個系列,建構五種課程。

  一是環境課程,建設鄉村文化美麗學校。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作用,圍繞“耕讀文化”這一主題,精心構建校園環境。如蓮池、柳塘、梨園、稻田、菜畦等綠化區的布置與管理,精心打造鄉村美麗校園。同時,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把校園的每一處做成一門課程,使學生生活在充滿“農味”氣息的“潛在課堂”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是特色課程,圍繞“耕讀文化”,進行農耕校本課程開發,課程滲透“耕讀文化”教育,彰顯“耕讀文化”思想,詳細解讀“耕讀文化”精神內涵,教師通過教學實驗、論證,開發出適合農村學生個性特長發展的校本教材,如《雅韻南江》《巴山節氣與農事》《皮蛋麻餅》《稻魚共生》等。

  三是實踐課程,打造實驗基地全面育人。與教學活動有效整合。除了上好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外,在其他學科教學中不斷挖掘文化影響因素,有機融入“耕讀”文化,以形成教育合力。與實踐基地緊密結合。學校緊緊依托茶葉、稻田、作坊、養殖四大教育實踐基地,堅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讓農村學生學到一技之長,又培養學生熱愛農村、建設農村的情懷。

  四是體驗課程。隨著鄉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學生已不能經常目睹到這些富有農村特質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因此學校開辟“巴山農俗文化陳列館”,陳列正逐漸消失的勞動工具、生活用品。學校還以“陽光體育運動”為支撐,依靠“激情兩操”,強健學生體魄、歷練學生意志、規范學生品行。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依托,讓學生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掌握1—2項基本的生產生活技能,為學生升學奠定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創造條件。

  五是民俗課程,依托長赤文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學生參加“泡湯節”“紅葉節”“荷花節”“抓魚節”“龍舟賽”等獨具特色的節日慶典,了解說春、年畫、皮蛋、麻餅等“非遺”文化,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用文化提升學生思想內涵,用文化規范學生做人行為,讓學生在文化中汲取營養,形成正確的“三觀”,從而弘揚社會正能量。教師通過教學實驗,培育學生懂農村、知農事、愛農民的家國情懷。

  “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在新時代,“耕讀結合”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借鑒耕讀文化歷史,結合“五育并舉”,讓教育回歸生活,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長赤中學的“新耕讀”教育正是在重新認知傳統耕讀教育時代價值的基礎上,重新解讀根深葉茂的傳統耕讀教育的新內涵。

  (顏邦輝 夏康晉 康樹銳)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