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鎮子小學校 融合“勞動教育+” 拓展育人新路徑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1-13  閱讀:次   |
42.9K

  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鎮子小學校作為一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在學習貫徹落實《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精神的過程中,以國家課程為載體,以學科融合為抓手,以資源整合為突破,以活動項目為支撐,以評價激勵為手段,以分年段實施為路徑,切實推進“勞動教育+”,全方位提升辦學品質,在優質均衡發展中探索出一條創新強校之路。

  “五化”豐富內涵

  加快全面發展

  溫江區鎮子小學校的“勞動教育+”與學校“生命·生態·生長”的“三生教育”辦學理念具有一致的內核,都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師生勞動觀念與能力、促進學校強勢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區域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切入點。為推動“勞動教育+”切實落地,溫江區鎮子小學校在實踐中拓展“五化”,不斷豐富“勞動教育+”的內涵。

  一是“五育融合”化。“五育并舉”強調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載體。溫江區鎮子小學校通過思政課和班會課引領,開展勞動小報、勞動征文、勞動演講、個人衛生、物品整理等教育活動,以及木藝、編藝、陶藝、花藝、塤藝綜合情境體驗與實踐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實施全學科滲透勞動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收集與勞動有關的故事與詩歌、在數學教學中結合與勞動有關的數量關系、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創新勞動技術、在科學課中探索勞動實踐、在思政課中學習勞動精神等。

  二是實施協作化。在上好國家勞動課程的基礎上,學校傳承天府文化、弘揚魚鳧精神,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形成校本課程,通過開設“小主人”志愿服務課程、豐富多彩的田園課程、生活技能課程,以及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休閑旅游學院校地聯動等形式,提升學生以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社會責任感。

  三是項目課程化。學校因地制宜,整合各方資源,開設了木藝、編藝、果藝、花藝、茶藝、農藝、畫藝及桃李、公益、艾草、金桔十大類課程,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勞動中培養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的純樸情感。

  四是活動主題化。學校將時間節點與特色活動完美融合,例如3月“桃花節”、5月“護梨節”、6月“采摘節”、10月“露營節”、12月“競技節”、元旦“習俗節”,形成獨特的“勞動教育+”活動體系。

  五是資源教育化。學校將各種勞動形態轉化成符合各學段的目標要求,形成了“整合勞動資源+勞動過程程序化+傳承勞動文化+指向勞動素養”的結構化操作路徑。

  融匯多元路徑

  彰顯勞動特色

  為不斷拓展“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溫江區鎮子小學校充分利用資源,在原有的桃園、李園、木藝坊的基礎上,新開辟建設了編藝園、艾草園、花卉園、茶藝坊等園區,形成七大勞動教育園區,作為校內勞動教育基地。學校大力推進家庭、社區和高校的資源融合,充分發揮家庭和社區的勞動資源與力量,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同時與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休閑旅游學院開展校地合作,為勞動教育提供專業指導。

  同時,溫江區鎮子小學校運用“學習進階學”理論,結合小學6個年級3個勞動學段的目標要求,構建了學生勞動素養發展“四維進階”體系,即行為進階(參與勞動、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勞動)、態度進階(主動勞動、積極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精神進階(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奮斗精神)、觀念進階(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在此基礎上,溫江區鎮子小學校在指導學生體驗勞動教育實踐的探索中,按照《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豐富的實踐方式”的倡導,形成了“因地制宜+分段發展”的勞動體驗形態。

  “勞動教育+”1.0的重點是“動起來”,盤活學校勞動教育資源,構建校內勞動教育基地;教師“動起來”,加強專兼職師資培訓,上好每周一節勞動課;學生“動起來”,參加勞動,豐富實踐活動。

  “勞動教育+”2.0的重點是“建起來”,以“豐富體驗方式”為抓手,使勞動教育課堂呈現出“設計、制作、試驗、淬煉、探究”等體驗活動特色,優化勞動教育課堂,基地建設、項目推進、場所安排與“體驗方式”創新優化配套跟進。

  “勞動教育+”3.0的重點是“強起來”,將“勞動教育+”作為項目品牌,強化項目品質建設,搭建內外交流平臺,內抓“課程建設”“融合教育”,打造學校勞動教育品牌;外展風采,抓“家校協同”,成果交流彰顯“立德樹人”,推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

  近年來,溫江區鎮子小學校以培養核心素養為導向,積極推進“勞動教育+學科教育”與“學科教育+勞動教育”雙軌融合的教育實踐,教學水平、辦學品位與學生綜合素養逐年提高,彰顯了“勞動教育+”的教育品牌特色。(文家富 劉麗)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