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多層審議給幼兒更多“哇”時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1-29  閱讀:次   |
42.9K

  在幼兒園課程開發過程中,很多教師不知如何選擇課程資源、課程內容、實施方法與策略等。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兒園積極探索共同視域下的幼兒園課程多層審議,聚焦課程實施問題進行“三審”:一審“學什么”,二審“怎么學”,三審“效果如何”。三次審議分別針對課程開展的可行性、課程實施的適宜性和課程開展的有效性。教師實現了從單一的課程實踐者向課程決策者的轉變,園本課程也在審議中不斷豐富與完善。以大(3)班STEM項目課程“搭建舞臺”為例,我們的多層審議是這樣構建與實施的。

  一審:學什么——

  課程開展的可行性審議

  一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即審主題、審資源。

  主題是課程開展的基礎,適宜的主題選擇能為課程后期的開展提供有利的支點。“搭建舞臺”課程活動來自園級課程主題“幼兒園要過生日了”。教師在表演區投放了豐富的材料,幼兒提出想法:“表演時,要是有個舞臺就好了。”由此,“搭建一個舞臺”成為幼兒急需解決的問題。于是,教師結合幼兒的興趣、幼兒的核心經驗等,對本課程主題的價值與可行性進行了評估。教師通過思維網絡圖對“搭建舞臺”活動進行分析,在教師層面尋找可挖掘的“點”,并對班級幼兒進行調查,發現幼兒的興趣點集中在舞臺主體、幕布、燈光與臺階上。

  在審主題的基礎上,我們對課程資源豐富性與可利用率進行審議。在審議中,相關問題逐一浮現,例如,有參觀的地點嗎?有哪些專業人士可以與幼兒互動呢?幼兒在探究過程中有可利用的材料來滿足他們的表征需要嗎?這些問題的答案有助于我們衡量課程開展的可行性。我們發現,幼兒園旁邊有可供參觀的社區資源——新余市歌舞劇院,幼兒步行即可到達;劇場工作人員能為幼兒提供專業的講解與互動;幼兒園中設有小劇場,方便幼兒反復觀察,為他們直接經驗的獲得提供便利;園所內搭建材料豐富,可為幼兒的表征提供條件。

  隨后,我們對課程開展的可行性進行評估:一是在幼兒層面,“搭建舞臺”基于真實問題,源于幼兒的表演經驗,是幼兒非常感興趣且能進行自主探究的活動,主題非常具體、明確;二是在教師層面,教師儲備了課程的專業知識,能給予幼兒嘗試的機會,能適時引導和幫助,助推主題課程順利完成;三是在課程價值層面,幼兒在課程活動中有自主探究的時間、空間,可以在操作中遷移原有生活經驗,從而構建新的認知經驗,有利于提升幼兒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四是在資源層面,本主題有利于幼兒和家長、社區等交流互通,且家長非常支持班級各類活動,家、園、社區三位一體,可以為我們提供課程建構需要的資源。

  通過課程可行性評估,教師得以全方位分析和思考課程。由此,我們確定了將“搭建舞臺”作為項目課程的主題。

  二審:怎么學——

  課程實施的適宜性審議

  二審包含審目標和審實施過程兩方面。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對目標制定的合理性及實施路徑的層次性進行審議。

  圍繞項目課程主題“搭建舞臺”,教師開始了基于核心經驗、必備經歷、重要資源的“一張圖”制定,并預設實施路徑形成“一條路”。實地參觀獲得直接經驗是開展項目課程的重要基礎,我們與社區資源(新余市歌舞劇院)對接,進行場地參觀。通過“看一看”“問一問”“畫一畫”等形式,幼兒對劇場的舞臺主體、幕布、燈光有了更多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也為后續的“搭建舞臺”項目課程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基礎。

  同時,我們還發現了一些問題:幼兒搭建的主場地在戶外,活動后總是不得不將已經搭建好的舞臺拆除;雖然搭建得越來越好,但其他領域經驗獲得較少,也沒有達到深度學習。因此,教師對課程實施進行了調整。

  調整一:課程目標。教師改變傳統的三維目標,結合STEM核心要點分析,將課程目標細化為科學(探索舞臺的結構及材料的特性)、技術(工具的使用及材料的選擇)、工程(搭建舞臺主體結構)、數學(空間方位、大小、測量、距離、比較、統計)。

  調整二:實施路徑。將搭建舞臺的主場地由戶外移至室內走廊,幼兒依據地形繪制設計圖,并通過投票確定搭建方案。第一次搭建開始了,幼兒自主選擇搭建材料,如大紙箱、長木板、小型積木、塑料椅子、奶粉罐等,通過投票確定了此次搭建的材料為長木板,便將自己認為適宜的長木板搬運至走廊區角處搭建起來。

  但是,相同長度的木板數量不夠。教師的預設是,可以選擇一塊長木板加一塊短木板的方式拼接;幼兒的想法是,可以通過對比用多塊板進行拼接,達到總長度相等的效果。教師通過個人審議及班級兩位教師的小組審議,對此環節的實施方法進行調整。

  調整一:幼兒先進行多塊板拼接,對剩余的空隙用目測的方法選擇適合的板進行填充。調整二:通過自然測量法,如繩子、腳印等進行直接測量。調整三:嘗試用尺子進行測量,提升幼兒的測量水平。

  在第二次、第三次搭建中,我們不斷地審議調整,解決了“如何選擇合適的材料加高舞臺”“怎樣搭建出既安全牢固又美觀大方的舞臺”等問題。在“搭建舞臺”課程實施的審議中,教師通過個人審議、小組審議,對目標制定、實施路徑不斷進行調整與完善,確保了課程的合理性與適宜性。

  三審:效果如何——

  課程開展的有效性審議

  對課程效果進行審議時,個人、小組、園級都應提出利于課程持續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首先,教師結合學案表,通過個人審議,對課程開展情況進行反思,撰寫反思筆記。

  其次,小組教師對照課程評估價值要點對課程效果進行審議。一方面,幼兒在課程活動中有著積極主動、持續的探究興趣,習得了良好學習品質,社會性也得到了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在課程中積極利用多種途徑解決問題,多方共同構建課程,提升了專業能力。整個課程以幼兒體驗為導向,充分利用家、園、社區三方資源及已有的課程資源,整合并選用多樣化途徑讓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經驗,從而達成課程目標。

  最后,對整個課程開展的目標、路徑、方式等進行園級審議,提出修改意見,教師進行完善。

  隨著課程審議的不斷推進,教師對課程實施有了新的理解:教師不是課程制定的主導者,從兒童視角出發才能讓課程更加適合兒童;教師不是課程審議的唯一成員,由個人、小組、團隊構建的多層課程審議才能形成課程開發共同體,獲得長遠而有序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們認真的眼神、專注的行為,不時出現的“哇”時刻,都是對教師最大的肯定與鼓勵。

  (作者阮冬琴 鐘娜系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兒園)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