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作品取樣” 提升游戲質量 ——以“小舞臺變形記”為例
作品取樣是記錄幼兒發(fā)展進步的可靠方法,也是教師理解幼兒學習方式和特點的媒介。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尚田街道實驗幼兒園以“小舞臺變形記”為例,梳理了《大班建構能力關鍵經驗分項水平標準》(以下簡稱《標準》),針對幼兒三次進階式的建構拼搭作品,對照《標準》采用雷達式、多角度的評價方式,提出支持跟進策略及啟示,致力于真實解讀幼兒的內心世界,立體詮釋幼兒的動態(tài)成長。
建立建構游戲的評價指標
在一次建構游戲中,幼兒的興趣點聚焦在“小舞臺”,我們看到了來自真實游戲情境下的作品,它透露著幼兒當下經驗的再現,呈現著即時生發(fā)的情感意愿,作品本身也清晰反映了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能力水平。那么,教師如何與幼兒共同創(chuàng)生“小舞臺”,助推幼兒建構能力的發(fā)展呢?基于在幼兒建構游戲活動中的實踐與思考,我們嘗試采用作品取樣的方式對幼兒建構游戲水平進行評價。
作品取樣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結構化觀察幼兒的框架,助推教師觀察與解讀能力的提升。我們依據幼兒建構游戲的特點,梳理了《標準》,從建構技能、建構智能兩個維度,形成基本技能、裝飾能力、造型能力、空間意識、數學認知與經驗項目指標,下設三個水平層次,作為幼兒建構水平的評價指標。
例如,建構技能維度一級指標“造型能力”可分為三個水平。水平1:依據表象或平面圖片搭建立體造型能力弱。水平2:能依據表象或平面圖片搭建立體造型。水平3:能依據表象或平面圖片創(chuàng)造性搭建立體造型。
三個階段的支持與推進
第一階段:哇,這是我們的小舞臺!(圖一)
對照指標,我們可以看出這一組的建構主題明確,幼兒具有較強的積極性,基本能按照計劃進行搭建。但從建構成果不難發(fā)現:該組幼兒搭建技能稍顯薄弱,主要采用了圍合、平鋪、重復、延長等基本技能,能了解舞臺的主體構造,但缺乏豐富性和完整性。我們借助雷達分析圖,判斷幼兒整體建構水平尚處于一級水平。
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進:
表象累加策略。幼兒對舞臺的認知是單一的、淺顯的,他們只能依靠對舞臺的最初印象建構出最基本的模樣。為此,教師可通過讓幼兒收集舞臺圖片、親子考察真實舞臺等途徑,從平面表象、立體表象等方面引導幼兒對舞臺進行觀察,引發(fā)幼兒對舞臺構造更為豐滿的立體感知,從而幫助幼兒儲備豐富的表象經驗。
技能補給策略。對于幼兒表現出來的相對低級的建構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科學的、適宜的途徑,有目的地給予幼兒一定建構技能的補充。如在班級建構區(qū)中,增加對于“拼插、鑲嵌”“架空”等技能的環(huán)境支持;也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主題情境,如“高架橋”等,有針對性地發(fā)展幼兒的多元建構技能。
材料撤離策略。當幼兒出現單一材料重復組合排列的行為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撤離材料的數量和種類,引發(fā)幼兒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材料,這也是發(fā)展幼兒建構能力的方式之一。
第二階段:我們的舞臺有背景墻哦!(圖二)
在這一次的搭建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的“建構技能”明顯提升,在背景墻的建構中,已然運用了“圍合”“拼插、鑲嵌”“架空”“平式聯(lián)結”“轉向鏈接”等建構技巧。對比前一次的雷達圖,幼兒在建構智能維度的“空間意識”“數學認知與經驗”也顯著提升,他們關注到整體造型的對稱性,逐漸過渡到二維空間造型。在背景墻的呈現上,幼兒根據不同積木形狀、大小、長度等量關系,進行創(chuàng)意組合,呈現橋式架空效果。在建構水平和建構智能方面,造型的豐富性、細節(jié)裝飾以及模式表現、材料創(chuàng)造性使用等行為還未出現。
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進:
情境驅動策略。面對幼兒不斷豐富的舞臺主題構造,教師可以放入“玩偶”實物,以“觀眾”這一角色介入,引發(fā)幼兒為“觀眾”建造“觀看席”;或以問題導引,如“舞臺不夠亮,能不能有燈光”,不斷生發(fā)新的建構行為,以此激發(fā)幼兒后續(xù)延展作品內容。
材料添加策略。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受某種材料類型限制,不利于完成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行為。因此,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添加材質、類型不同的建構材料,如生活化材料等,以此滿足幼兒創(chuàng)享所需,實現建構想法。
平行示范策略。教師利用榜樣示范作用,通過暗示的方式對幼兒的搭建活動進行指導。比如,為了鍛煉幼兒的對稱、模式等建構技能,教師可以采用平行示范的方式,獨立進行相關的行為,引發(fā)幼兒關注并模仿學習。
第三階段:我們的舞臺越來越漂亮啦!(圖三)
這一階段,幼兒建構能力出現了高階水平。他們運用了更復雜的架空、拼插,左右對稱及圍繞中心對稱,出現橋式聯(lián)結、斜式聯(lián)結、蓋頂等技能,甚至考慮到了“數學認知與經驗”指標中涉及的不同造型的等量關系。在三角形、半圓的圍合、壘高、架空過程中,幼兒運用多種模式進行組合排列,讓建構物變得有特色。在舞臺護欄建構愈加龐大和復雜后,他們還設計了不同造型的燈光、安全標志等,并增加了觀眾席。本次幼兒創(chuàng)作的小舞臺出現立體結構,有平面點綴,內容更加豐富。借助雷達分析圖,我們判斷幼兒的各項指標趨于平衡。
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支持跟進:
語言支架策略。幼兒在建構過程中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幫助幼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比如,怎么搭出圓形的柱子、如何運用小積木搭出組合圖形等。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同伴觀摩評價、提問等方式,和幼兒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媒體演繹策略。教師使用媒體技術,能靈活地把建筑原型進行分解、組合,逐一攻破搭建難題,豐富幼兒對原型結構的深度認知。在小舞臺的搭建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立體舞臺的畫面,引導幼兒多角度觀察舞臺臺面立體架空的效果,引發(fā)幼兒產生“搭出高高的舞臺”的任務意識,讓幼兒挑戰(zhàn)更高水平的建構技能。在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作品局部定格方式,將作品的細節(jié)真實展現在幼兒面前,引發(fā)幼兒討論,為后續(xù)搭建提供學習支架。
工具補充策略。隨著建構內容的不斷豐富,建構空間也隨之擴大,因視野有限,作品可能無法實現對稱和均衡。對此,教師可嘗試添加各類測量工具,滿足幼兒在建構過程中的材料所需,解決各種建構問題。
靈活運用作品取樣提高評價能力
作品取樣轉變了教師的評價視角。作為一種記錄幼兒發(fā)展的方法,作品取樣能夠讓教師更深入地了解每一個幼兒,通過持續(xù)地收集幼兒建構游戲的表現,還可以進一步幫助教師回顧自己的建構指導活動。通過建構作品取樣,教師觀察和評價分析幼兒的針對性增強了,范圍也拓寬了。教師通過解讀評價的信息來改進支持跟進策略,促進了在建構方面指導和評價能力的提升。
作品取樣看到了幼兒的動態(tài)發(fā)展。評價既要關注幼兒某個活動的表現,更要關注幼兒一個階段的發(fā)展變化。在建構作品取樣中,假如“單個作品”更多地展現幼兒當前的建構水平和狀態(tài),那么“多個連續(xù)性作品”的展示,則呈現了幼兒在一個階段的動態(tài)成長。幼兒在游戲中逐漸累積的空間、對稱、排列、數量、模式、部分與整體的數學核心經驗,幫助他們掌握了更高難度的架空、圍合、聯(lián)結、組合等建構技能,并能運用模式建構,穩(wěn)定建構主題,趣化建構過程。
作品取樣重在多種評價方式融合貫通。作品取樣能夠讓教師透過作品本身,借助既定的評價指標,對應發(fā)展水平,確定幼兒在某一階段的發(fā)展狀況。當教師不能全面了解幼兒在游戲學習過程中的情況,不能準確判斷游戲行為及游戲水平時,可以借助多元的記錄方法及評價手段,利用影像還原游戲現場、傾聽游戲中的經歷,以此呈現更為立體的幼兒,體現評價行為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作者蔣桂麗系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尚田街道實驗幼兒園)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