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堅定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4-06  閱讀:次   |
42.9K

  江蘇淮安用紅色文化鑄魂,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 堅定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

  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希望你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30日給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回信指出

  “張校長,我們托您帶給習爺爺的話您帶到了嗎?習爺爺有和我們說什么嗎?”“帶到了,總書記和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讓我給大家問好!”3月17日,在江蘇省淮安市新安小學五(8)中隊“牢記習爺爺教導爭做新時代小好漢”主題隊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和孩子們交流了他面對面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的情形。

  2021年兒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安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回信。今年兩會期間,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現在我們篩選的文藝作品、兒童刊物等,都面向兒童、面向青少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扎根淮安豐富的紅色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等,創造性地將其發展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資源。”在張大冬看來,這是培養孩子“四個自信”的重要切入點。近兩年來,淮安教育系統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全市上下積極開展“我們都是收信人”等活動,扎實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在青少年心中產生了深遠影響。

  匯聚“大資源”,用紅色文化鑄魂

  1935年,新安小學14名學生在校長汪達之的帶領下,冒雨從淮安古運河碼頭登上南下的輪船,抱著“討飯也要去宣傳抗日”的決心,踏上抗日救亡的征途。前不久,新安小學內再次響起熟悉的歌聲,伴著《新安旅行團團歌》的昂揚旋律,少先隊員們再次展示了“重走新旅路”紅領巾尋訪活動,沿著新旅的足跡,隊員們走過了鎮江、安徽歙縣、南京等地,采訪了新旅老團員陳其爺爺。

  “我們的教育不能囿于教室,要引領孩子們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在實踐中感受祖國的發展變化。”在張大冬看來,要通過利用好思政課里的大量素材、參觀科技館、閱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等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四個自信”。

  作為著名革命老區,淮安市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據統計,全市有革命遺址遺跡176處,其中27處為縣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5處入選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為了用好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淮安市持續建優機制匯集“大資源”,為孩子們精心打造“行走課堂”,推出了39個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訪偉人故里,尋紅色記憶”等6條研學線路,紅色文化打卡點30個,3小時車程“微體驗”產品50個。到各條線路“打卡”,成為孩子們入隊入團教育、參與社會實踐的“必選項”,這一舉措也吸引了全國各地青少年學生來淮安學習實踐。

  “通過建立思政教育地方資源開發機制,淮安著力用好紅色革命資源,用活綠色生態資源,用深歷史文化資源,將‘四個自信’的教育融入課堂、融入生活、融入頭腦。”淮安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皇甫立同介紹,當前,淮安正全力建設以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為核心的“一核多點”式青少年思政教育資源網,其中“一核”,就是以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為核心;“多點”,就是用好周恩來故居、淮安府署、中國漕運博物館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

  走出校園,“一核多點”資源網成為激發孩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最佳“教材”,“行走課堂”成為全市中小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在淮安市淮安區,投資1.26億元打造的全國青少年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整合了各類紅色教育場館,一批實景演出項目、實境式紅色文化體驗館讓孩子們流連忘返。“依托青少年思政教育實踐基地核心區建設,我們正在努力打造有思想、有靈魂、有文化的精品力作和活化的、流動的、賦能的紅色教育資源,使之成為淮安愛國主義教育新熱點,充分彰顯人民的智慧。”淮安市淮安區教體局局長蔣雪峰說。

  打磨“大課堂”,用文明成果固基

  “這口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見底。少年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飲用洗漱、澆瓜澆菜。”前不久,淮安市關天培小學“鸞娃”宣講團和翔宇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參觀了周恩來故居,“鸞娃”宣講團的團員們聲情并茂地給小朋友們講述了少年周恩來的故事。

  關天培小學校長陳大春介紹,通過現場的“沉浸式”教學、“零距離”學習、“情景式”帶入,學校和幼兒園共建了一堂“知周愛周、同學同講”的生動思政課,“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從“救國有我”到“強國有我”,信念從未改變。近兩年來,淮安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在江蘇省率先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建設聯盟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教研中心,積極構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大中小幼一體化育人工作體系。

  “同在河下古鎮的石板街上長大,我們有義務告訴孩子們淮安的文化底蘊有多深厚。”在淮安市中小學的課堂上常常看見淮陰師范學院文學院教授蔡鐵鷹的身影,為孩子們答疑解惑,引領他們走進鄉土文化的世界。

  淮陰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姜強強介紹,現在全市大中小學教學資源共享機制已經逐步建立完善,“淮陰師院的各類資源和實驗室長期面向中小學生開放,雙方共同引領中小學生思想、涵養中小學生科研精神”。

  對于淮安市翔宇北路實驗小學二(1)班學生高振宇來說,一年前一場淮陰工學院教授周仁和帶來的講座“機器人與我們的生活”,點燃了他對人工智能的興趣。每周四下午,他都會扎進學校的“愛科學創未來”科普基地。“大學老師們經常來學校指導我們做實驗、做各種機器人,也會帶我們去大學里看他們的實驗室。”高振宇興致勃勃地說,在這個與大學共建的科普基地里,自己堅定了“科技報國”的理想。

  在一體化思政課課程體系的強力推動下,淮安市創新實施了“融學課堂”教學改革,引導青少年學生在課堂上從科技創新與社會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中小幼的“第二課堂”呈現出蓬勃的育人張力。

  “保持孩子對知識的渴望,保持對探索的興趣,培育科學精神,離不開高校與中小學的共同努力。”皇甫立同介紹,淮安市堅持以“一體化”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繼續探索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思政三者全鏈條貫通,努力實現思政教育知行合一,不斷提升立德樹人實效,培養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力推“大德育”,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3月的淮安市新安小學校園里,書聲瑯瑯。各班級選手踴躍參加年度古詩文誦讀比賽。在三(2)班教室,佩戴“高級小先生”勛章的劉思萱落落大方地領讀漢樂府《長歌行》。伴隨著音樂聲,孩子們齊聲誦唱。“誦讀內容和形式由孩子們主導,或是唱歌,或是搭配動作,或是全班來場漢服變裝,大家樂在其中。”該校教師高靜說。

  在淮安,誦讀成為校園的一種風尚。全市中小學語文課全部開展誦讀教學,所有學生參加各類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全市學生年均閱讀量20多冊,遠高于課程標準規定內容。

  誦讀僅是一個縮影,隨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校園,淮安的孩子們普遍接觸到戲曲文化教育、傳統體育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不斷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

  淮海戲是流行于蘇北一帶的地方劇種,兼具南方劇種的溫柔婉約和北方劇種的粗獷豪放。每周三、五,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許亞玲都會到淮安市淮陰小學教授小荷花戲團的孩子們學習淮海戲。20多名穿著傳統服裝、畫著臉譜的學生在學校排練室翻來跳去,一招一式、動作神態有模有樣。“許老師不僅教怎么唱,還講戲曲背后的故事,引導我們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談起戲劇,六(1)班學生孫浩軒的語氣里透露著自豪。

  如今,淮安各小學有戲曲社團300余個,全市省、市級藝術教育特色學校132所,80%以上中學成立書法社團或開設選修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淮劇京劇大師、武術書法名家等659名校外專業人士參與學校教學活動。各校還發揮大運河、洪澤湖等“河湖文化”底蘊深厚的優勢,將歷史文化資源引入課堂,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烙鐵畫、蛋雕、糖畫、仿生線編、面雕、瓷刻、撕紙畫……前不久,20位非遺項目傳承人走入淮安市車橋中學,對著一個個手工藝品邊講解邊操作,不少學生在傳承人的帶領下,進行零距離的手工體驗。手捧著自己制作的作品,孩子們都很有成就感。“非遺進校園,讓廣大師生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與深厚內涵,在開拓視野的同時,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該校校長王習元說。

  “涵養自信要從孩子抓起。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皇甫立同說,透過豐富的校園活動,淮安全域推進“廣德育”工程建設,讓德育特色課程在各校遍地開花,使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孩子們堅定“四個自信”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