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創建“研究型校園” 培育“創新型人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5-29  閱讀:次   |
42.9K

  近日,“福建省科研協同創新基地”授牌儀式在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以下簡稱“同安一中”)輪山校區舉行,標志著福建省科研協同創新基地落戶同安一中,這是學校“科研興校、科研促教、科研強師”理念引領結出的碩果。

  多年來,同安一中堅持創建“研究型校園”,通過提升教師的學術修養塑造“學術型教師”,通過提高學生的學術素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從而為高校輸送大批學術型人才,也讓學校在學術研究上取得諸多成果。

  營造學術研究氛圍,創建“研究型校園”

  同安一中堅持多措并舉,營造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通過調動教師學術研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創建“研究型校園”打下基礎。

  學校制定了《同安一中教科研評價獎勵機制》,明確教育科研成果的獎勵方式,激勵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學校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科研活動,還用制度的形式,把這些活動模式化,讓教師在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學術素養。學校完善硬件設施,為教師教學科研活動提供支撐。

  學校確立了福建省級科研協同創新基地發展規劃。未來,學校將依托教育科研平臺,通過全過程抓好教師科研,塑造“學術型教師”;通過提升學生科研品質,培育“創新型人才”,為創建“研究型校園”打下基礎。

  學校認為創建“研究型校園”,必須把教科研工作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做到處處有科研,事事有深度思考,做到讓教師帶著科研意識工作,再用科研的視角反思工作,從而實現用教科研賦能教師發展、學校發展的良性循環。未來,學校將從課堂教學、校本課程開發等8個方面入手,全方位推進“研究型校園”建設。一是在課題研究中更加強調研究深度;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找到切入點,開展科研活動;三是在交流研討中活躍科研氛圍;四是在教師比賽中挖掘科研選題;五是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提高科研能力;六是在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實現師生雙向科研;七是在學科實踐基地的實踐中提升科研創新水平;八是在展示交流中分享學術成果。

  學校在創建“研究型校園”過程中,堅持立足教育教學實際,開展教學科研,在此基礎上,再利用教學科研促進教育教學。

  為推進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跨學科項目開發與實踐研究”的研究,2023年3月30日下午,學校在輪山校區開展了主題為“探索學科融合,提升核心素養”的課題研討活動。本次活動分為4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市級公開課展示,學校濱海校區教師葉藝松以“設計遮陽篷”為主題,展開跨學科主題教學。第二個環節,在課堂教學后,課題組成員對這節課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討。第三個環節,由學校教師張晴結合具體案例,就跨學科應用作了專題講座。第四個環節,由專家對公開課和講座進行點評和指導。最后,教師就如何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與專家進行了討論。這是學校立足教育教學實際開展教學科研,再利用教學科研促進教育教學的典型做法。

  將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學校的常態化工作。而開展主題教研,則成為學校解決教學具體問題的重要方法。

  2023年4月11日,同安一中小學部數學組舉行主題教研,教研以“立足新課標,賦能新課堂——聚焦量感培養,內化核心素養”為主題。本次教研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公開課展示,第二部分為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崗位練兵教研活動項目模擬展示。通過教研活動,教師對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這也為提升教學質量打下基礎。

  “主題化、聚焦式”的校本教研活動,現已成為學校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的重要手段。為了讓校本教研工作常態化,學校出臺了《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校本教研制度》,明確校本教研要做到人人參與、人人有成果。

  提升教師學術修養,塑造“學術型教師”

  學校提出“十年制長鏈條的‘124’教師培養模式”。“124”具體是指:學校教師培養計劃包括“一個發展目標、兩個指導思想、四個主要措施”。學校通過全面提升教師學術修養塑造“學術型教師”。

  “一個發展目標”,即:新教師入職后,要做到“三年站穩講臺,五年成為骨干,十年成為名師”。具體來講,入職三年以內的青年教師,要研究教材教法,掌握教學技能,熟練駕馭課堂教學,在講臺上站穩腳跟;而工作三年以上、五年以內的青年教師,則要進一步提升教學能力,獨立進行科研探究,有一定的課改精神和創新能力,成長為校級骨干教師,形成個人教學風格;工作五年以上、十年左右的教師要參加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主持或參與區級以上課題研究,并撰寫一定水平的科研論文,編寫校本課程,成長為市級骨干教師或市級學科帶頭人,形成個人教學主張。

  “兩個指導思想”:其一是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二是指打造新時代科研型教師群體。

  “四個主要措施”:是指以“帶”研磨教學技能,以“訓”提升學科素養,以“賽”推動專業發展,以“評”激勵持續成長。

  學校打通了校本課程開發與課題研究這兩個科研領域的壁壘,開展關聯式科研,實現了用課題研究生成校本課程,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又激發新的科研成果。

  學校以比賽為載體,促進教育科研的深入開展。學校的教學比賽歷經“研究解讀—專家講座—教研組培訓—校級模擬—選手集訓—選拔參賽—成果轉化”等過程。教師做到在比賽中搞科研、出成果。

  論文撰寫與課題研究,教師在深入思考中“蝶變”

  學校建立《同安一中論文撰寫獎勵機制》,要求教師以課題、論文為渠道提升科研能力,并做到“師師寫論文,組組有課題,人人參與課題研究”。

  2022年12月,學校將各學科教師撰寫的114篇論文,交由高校教授和學者組成的專家團隊,進行統一指導修改,對每名教師的論文給出詳細專業的優化意見。在此基礎上,學校聯合福建省學習科學學會教師發展研究委員會,舉辦教科研寫作線上專題講座。講座邀請到《福建基礎教育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學院學報》常務副主編賴一郎博士授課。賴一郎以“教科研寫作——帶著問題實踐與讀書”為主題,圍繞論文寫作的規范性要求,從論文的標題、參考文獻、開頭、結構等四個方面展開講授,對同安一中各學科教師撰寫的百余篇論文逐一進行解析指導。

  學校引導教師樹立“想要教科研,真做教科研,樂享教科研”的學術意識,同時,鼓勵教師依據自身科研優勢和學術愛好,以“組團式”或成立“學術研究聯盟”的形式開展教研,同時指導教師在教研過程中聚焦課堂教學深度變革、學生學習方法轉變、校本課程研發等重點領域。

  在輔導學生比賽過程中開展教育科研,是學校的另一特色科研方式。教師在輔導中研究問題、開發課程、撰寫論文,科研成效顯著。

  2018年至2022年,學校教師共發表CN級論文239篇,學校高中教師90%以上參與課題研究,參與研究的課題共89項,其中部級1項、省級24項、市級32項、區級32項。

  開發學生學術潛能,培育“創新型人才”

  在2023年4月16日舉行的第38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上,同安一中6個科技創新項目獲得省一等獎,2個科技創新項目獲得省二等獎。同安一中還榮獲“優秀組織獎”。這是同安一中開發學生學術潛能、培育“創新型人才”取得的又一成果。

  學校通過打造“課程超市”、依托“英才計劃”和“強基計劃”,采用“導師制”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開發學生的學術潛能,培育一批又一批“創新型人才”,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堅持打造“課程超市”,為學生打下學術基礎。學校組織教師編寫系列校本課程,打造“課程超市”。同安一中是“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示范高中”,學校的校本課程豐富而全面。學校除了人工智能、3D打印創客、機械與自動化、計算機與電子信息等理工科課程外,還有不少人文社科類課程,例如新聞傳播、經濟金融、法律等課程,還包括一些藝術類課程。

  學校校本課程分為學科素養類、文化鑒賞類、藝術特長類、科技創新類、社團活動類、思政品德類、勞動教育類等。學校針對課程的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培育目標,從不同視角培養學生不同的素質。學校搭建了“同安一中校本課程選修系統”,形成了“課程超市”供學生選擇,學校現有校本課程20多門。

  二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學術訓練。學校鼓勵學生結合日常實踐進行動手實驗。學校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將高中生帶入相對獨立的課題研究。學校在高一、高二年級,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并開展“如何選題”“如何開展科學研究”“論文的基本格式與撰寫”等系列校本講座。學生經過系統學習后,能自己確定課題,并在教師指導下開展課題研究。

  三是依托“英才計劃”和“強基計劃”,以“導師制”引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校挖掘學生學術潛能,培養學生學術興趣,激發學生持續學習與探究的內驅動力,注重培養學生學術性素養,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培育具備創新品格和創新思維的“創新型人才”。學校分四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培養。第一階段是興趣培養。要求學生根據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選擇研究方向。學校則通過“導師制”指導學生開展研究。第二階段是人才預培養。對已入選“英才計劃”的培養對象,通過“一對一”導師制預培養模式進行指導,開展有效銜接。第三階段是深入開展研究性學習。主要通過科技創新大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第四階段是建立“一生一檔”成長檔案。通過記錄學生在“英才計劃”中的學習情況、研究成果、比賽成績、成長歷程、畢業去向等信息,跟蹤后續發展情況、提出改進建議。

  學校依托“英才計劃”培養平臺,通過多元化前置培養渠道培育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形成長鏈條跟蹤式的科技人才選拔模式。學校還構建了“三個一”科技教育培養模式,即一個發展規劃、一系列培養措施、一套評估機制。通過完成從選才育才再到成才的全方位全過程培養,形成了系統化科技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從而為學生鋪就科技成才之路。

  (戴鷺堅)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